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ppt74页)
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ppt74页)
出的反应,目的是防止竞争对手获得新的竞争优势。 进攻性投资 防御性投资
评价和启示
主要贡献: 第一次从比较优势的动态角度将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
作为整体考查企业的跨国经营行为。 局限性: 针对战后美国对西欧的对外直接投资模式提出的,所
研究的公司具有某种技术垄断优势。不适用于一些中 小型公司 该理论的决策依据是公司内部因素,没能充分考虑外 部环境的影响 该理论对于制造业而言合适,对于服务业和原材料采 掘业不适用
(3)市场优势
两种类型 企业对其占有的市场的认知或熟悉 企业把产品或服务有效的送达消费者的能力 市场专用性:跨国公司在当地市场往往具有劣势
(4)投入优势
概念:如果企业具有专门的途径可以获得原材料或中间产品,那 么它就具备了超过其竞争对手的优势。
类品的控 制:建立了高度纵向一体化的经济体系 企业拥有无弹性的中间产品:如具有丰富经验的管理者及熟练的工程 师和工人,对手所没有的专门的生产型机械 低成本融资
(1)可以把“比较优势原理” 作为国际贸易和对外直接投 资理论共同的基础
在贸易方面,根据既定的比 较成本,大力发展比较优势 产业,出口产品,同时缩小 有比较劣势的产业并进口产 品,可获得贸易利益
对外直接投资方面,如果投 资国趋于从比较劣势的边际 产业开始投资,使对方国家 原来却扫资本、技术、经营 技能没有显现出来的比较优 势显现出来或增强起来,就 可以扩大两国间的比较成本 差距,为进行有更大贸易利 益的贸易创造条件
(2)按边际产业扩张原则进行对外直 接投资,不是取代贸易而是补足贸易
判断对外直接投资和贸易是互补还是替代, 最根本的依据就是判断它是否按边际产业 扩张原则进行
(3)边际产业的概念可以扩大到“边际性生产 ”
包括 已经显现比较劣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已显现比较劣势的中小企业 和某些行业中装配和生产某种特定部件的劳动密集的生产
行移植 同时由技术差距较小的投资过的中小企业充当这种移植的
主体
(6)比较优势和比较利润率两者相关
凡是具有比较成本优势的行业,其比较利润也会比较高
(三)对小岛清理论的评价
第一、科学性 ① 边际产业扩张理论否定了垄断优势因素在对外投
资中的作用; ② 强调运用与东道国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技术; ③从宏观角度分析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具有开创性
3、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技术水平也正在发生着 重大变化。
第一、比较优势产业投资提高了企业的技术含量。 在与欧美等国企业的竞争中,日本对华投资过程也必然是把相对
第一,由单纯的组装工厂到配套生产基地的建立 。
可以说,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日本技术含量相 对较高的为组装工厂提供配套的“原材料及二次加工 部门”开始大量投资中国,并在中国形成了日本式的 配套生产基地。
现在,中国的珠江三角洲的东莞、深圳等地,以及长 江三角洲的上海周边等地已经形成了一批有相当特色 和实力的配套加工生产基地。
获得途径:研究开发、经理和技术人员积累经验、员 工培训、向其他企业学习、技术购买、通过许可方式 获得技术
(2)消费者认同优势
消费者对企业具有一定程度的特别偏好,这种偏好来自于 企业商誉、品牌、商标、服务和对消费者具有吸引力的价 格以及产品的质量。
特质:对企业的新产品销售产生重要的推动;在很多的情 况下,消费者认同优势可以在区域市场之间进行地理转移
二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案例分析:复印机的生命周期
20世纪60年代,美国施乐公司研究开发了复印机,并在美国本土市场销售。 后来,施乐公司开始向日本、西欧的一些发达国家出口。 随着这些国家市场需求的增长,施乐公司开始在日本(富士-施乐)和英国(兰克—施 乐)建立合资企业。
合资协议规定,在合资期间,施乐公司拥有复印机生 产技术和工艺的专利权,到期后,外国合作伙伴便可 以使用该技术工艺进入复印机市场,如日本的佳能, 意大利的奥利富狄公司。
“基本主张: 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本国(投资国)已处于或已经
陷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同时也是对方国家(东道国) 具有显在或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开始依次进行投资 。 中小企业应走在对外直接投资的前列
原因:
投资国与东道国的技术差距越小.国际直接投资所导致的 技术转移就越容易移植、普及和固定下来,结果不仅可以 使国内的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促进本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而且还有利于东道国产业的调整、促进东道国劳动密集型 行业的发展,对双方都产生有利的影响
(1)技术优势
企业独立拥有并能够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信息,被称 为技术、生产技能(prudoction technique)、专门 的管理技术(know-how)
特征:很难被测量和观察到,具有很强的隐蔽性、持 久性和企业专门性,在企业内部具有“公共性”,可 以被重复使用和被不同业务单元共享。
一 、特定优势理论
1.对传统国际资本流动理论的挑战 海默的特定优势理论 通货区域理论:从金融的角度将直接投资和跨国经营联系
起来 寡占反应理论:从博弈论角度研究跨国直接投资
2.海默的特定优势理论
海默认为,跨国公司FDI存在诸多障碍,将会产生不同于一般投资 的附加成本.
沉没成本。相对于所有权投资来说,各种股票、债券的高流动性 ,债券持有者只要愿意即可无成本地卖出债券,撤回投资:而跨国 产业投资,由于资产的专用性,投资者在撤资时不可能撤回全部 投资的成本叫沉没成本(Sunk cost)。
(四)案例分析:日本对华直接投资方式悄然发 生演变
从边际产业转向比较优势产业 配套生产基地和市场型投资渐占上风 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技术水平也正在发生着重大变化 独资与跨国合作渐成主流
1.从边际产业转向比较优势产业
因此,日本对外直接投资首先是面向劳动密集型产业 。但是,随着中国新型工业化的进展,产业结构的不 断升级,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国内市场竞争的 日益强化,日本对华投资不得不改变原来的投资模式 。
跨国公司理论的演变
新古典国际资本流动理论 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跨国公
司理论
以产业组织理论为基础的跨国 经营理论
以贸易理论和工业区为理论为 基础的跨国经营理论
市场内部化理论 综合理论——生产折衷理论
各理论的共同点
以对外直接投资为研究对象
以市场不完全和垄断优势为立 论基础
(3)寻求市场
因东道国贸易壁垒导致的对外直接投资 寡头垄断的对外直接投资
(4)扩张能力和销售能力
对外直接投资是由于大型跨国公司通过横向或纵向一体 化来扩大自己的生产和销售规模
2日本与美国对外直接投资模式的区别
投资对象不同 投资主体不同 顺贸易导向和逆贸易导向
3.重要推论
经常性成本。由于不同的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外国政府政策歧 视以及汇率变动等带来成本。
因此,跨国公司FDI必须拥有特定优势以消除跨国经营带来不利局 面,抵消东道国当地同类企业的竞争优势,确保跨国直接投资的 有利可图。
企业跨国经营,取决于他们所拥有及能够获利的所有权优 势。
以下四种资产具有高度的企业专用性,市场专门性(在对 外投资中不可能充分利用)和企业公共性(在对外投资中 可以直接被利用和开发)。
过程或部门
(4)成本应立足于“比较成本原则”进行判断
要经常考虑至少两种产品、两个国家的比较问题, 要应用比较成本(一国两种产品的成本比率)的比较分析
, 而不要停留于一种商品、一种行业和一个企业的分析
(5)应重视“产业移植的比较优势”
重视这一概念的意义 建议从投资过与被投资过之间技术差距最小的产业依次进
投入品的公共性优势很有限
3.特定优势理论的发展
核心资产论: 认为跨国企业正是因为占有技术专利、融资能力、
管理水平等无形资产,使得其他公司难于与其竞争。 规模经济优势:
跨国公司的规模经济特征很重要,在一些需要巨额资本投资的 领域特别明显。 巨额资本进入一些小规模可经营的产业,然后垄断这些存在大 量厂商的产业,实现特定优势
三 小岛清的边际产业理论
(一)理论背景: 20世纪70年代日本一桥大学教授小岛清以日本的对外直接
投资实践为研究对象,并在对美国、日本对外直接投资进 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边际产业理论。
(二)基本理论观点
边际产业:本国(投资国)已处于或已经陷于比较 劣势的产业,同时也是对方国家(东道国)具有显 在或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
1 “边际产业学说”对FDI的解释
自然资源 低成本劳动力 寻求市场 扩张能力和销售能力
(1)自然资源
该理论从投资国的角度讨论其投资动机 认为其目的是增加其失去相对比较优势的产品的进口,并
促进成品和初级产品之间的纵向专门化。 但是这种一体化的生产和销售往往为大型跨国公司所支配
,并且对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的关系作了有机结 合的统一解释。
第二、局限性
①它只是一个阶段性的理论,只能解释经济发达国家与发 展中国家之间的以垂直分工为基础的投资;
②无法解释日本80年代后的对外投资实践; ③低估了发展中国家接受高新技术的能力,认为发展中国
家只能接受发达国家的边际产业。
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中边际产业还占有一定比重,同时,日 本主导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还是有保留的,甚至也包括了 其中的边际产业部分。
2、配套生产基地和市场型投资渐占上风
在日本对华投资的初期,日本的大企业主要是把中国作为 组装生产的出口加工基地进行投资,其结果是在华企业成 为日本母公司的组装车间和向其它国家出口的加工厂。但 从1999年代的中、后期开始,情况发生了变化。
(2)低成本劳动力
对外直接投资应该是贸易导向。 发达国家的劳动力成本相对资本而言不断提高,并且随着
更多的资本密集和知识密集型产品的引入,发达国家往往 把传统的劳动密集行业转移到低劳动力成本的国家生产。 可以促进国际分工的重新调整,并可以促进劳动力缺乏的 国家和劳动力富裕的国家之间的贸易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