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药理学抗生素.ppt

药理学抗生素.ppt


第一节 喹诺酮类
一、构效关系
1、图中虚线框内部分为抗菌作用的必需 结构;
2、在6位引入氟抗菌作用明显增强;
3、在7位引入哌嗪与抗绿脓杆菌有关;
4、在哌嗪环上引入甲基,可提高口服生 物利用度;
5、在8位引入-F或-Cl,口服吸收增加, 抗菌作用提高;
6、在1位引入苯环或环状基团,抗菌作用 提高
1、第一代喹诺酮类药物: 萘啶 酸 主要作用于G-肠杆菌
(三)氧氟沙星
作用特点
口服吸收快而完全,血药浓度高而持久,痰中浓度高,胆 汁中浓度约为血药浓度的7倍。
左旋体的活性更高,不良反应更小。
为广谱、高效抗菌药,抗菌谱同诺氟沙星相似,但抗菌作 用更强,抗 G+菌作用为诺氟沙星(氟哌酸)的2~4倍,对G –菌 包括绿脓杆菌与诺氟沙星有同等强大的杀灭作用,不良反应少 而轻微。
2、口服吸收良好,体内分布广。 3、不良反应少,耐受性良好。 4、适用于:泌尿道感染、前列腺炎、淋病,呼吸道感染,
G –菌所致各种感染,骨、关节、软组织感染。
三、抗菌原理 与敏感菌的DNA回旋酶亚基A结合,从而抑制了 酶的切
割与连结功能,阻止DNA复制。
四、各种常用喹诺酮类药物
(一)诺氟沙星(氟哌酸) 作用特点
悉复欢(环丙沙星)、泰利必妥(氧氟沙星,日 本第一制药)、康泰必妥(氧氟沙星)、可乐必妥( 左氧氟沙星,日本第一制药)、来立信(左氧氟沙星 )、利复星(左氧氟沙星)。
二、第三代喹诺酮类药物的共性
1、抗菌谱广 强大杀灭G –杆菌,包括绿脓杆菌,对金葡菌有良好的杀灭
作用,某些品种对结核杆菌、支原体、衣原体、及厌氧菌也有 作用。
第二节 抗菌药物的作用原理 1、干扰细菌细胞壁合成
粘肽,青霉素类、头孢类、杆菌肽、万古霉素、磷霉素 2、影响细胞膜的通透性
多粘菌素、二性霉素B、制霉菌素、新生霉素 3、阻碍蛋白质的合成
氨基甙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红霉素 4、影响叶酸合成
磺胺类、TMP 5、抑制核酸代谢
利福平、喹诺酮
第三节 病菌抗药性产生的机制 一、抗药性 1、天然抗药性 2、获得性抗药性
敏感菌PBPs(青霉素结合蛋白)种类增多,使敏感菌与 青霉素类药物结合能力下降。
敏感菌核蛋白体30S上面的链霉素受体P10的蛋白质发生改 变,使敏感菌与链霉素结合力下降。
(四)病菌形成代谢拮抗剂与药物争夺靶酶。 金葡菌形成较多的对氨基苯甲酸,与磺胺类竞争二氢叶
酸合成酶,使磺胺药作用下降。
第二章 喹诺酮类、磺胺类及硝基呋喃类等合成抗菌药
菌、病毒等)、寄生虫、恶性肿瘤细胞,消除或缓解由它们引 起的疾病。 病原微生物的种类
细菌、真菌、病毒、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 体、螺旋体。
机体、抗菌药物、病原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二、理想的抗 病原微生物药物应具备的条件 1、选择性高 2、不易产生抗药性 3、毒付作用小 4、优良的药动学特性 5、性状稳定 6 一、概述 二、喹诺酮类、磺胺类及硝基呋喃类等合成抗菌药 三、β—内酰胺类抗生素 四、大环内酯类与多肽类抗生素 五、氨基甙类抗生素 六、四环素类与氯霉素类广谱抗生素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化学治疗的概念
一、化学治疗(chemotherapy) 使用化学药物抑制或杀灭机体内的病原微生物(细菌、真
抗药性可以通过染色体或质粒而传给子代。
二、抗药性产生的机制 (一)病菌产生灭活酶 1、水解酶
β—内酰胺酶、头孢菌素酶、青霉素酶、广谱酶、超广谱酶 2、钝化酶 灭活氨基甙类
(二)病菌改变膜的通透性以增强膜屏障作用 病菌细胞膜中的微孔蛋白发生改变,使四环素、氨基甙类
不易透过细胞膜。
(三)菌体内与药物结合的靶位的改变以降低病菌与抗菌药 物的结合力
主要用于敏感菌所致的泌尿道感染、呼吸道感染、肠道感 染、妇科感染、浅表化脓性感染、眼耳鼻感染等。
(四)环丙沙星
作用特点
口服生物利用度为38~60%,血药浓度较低,需静脉 滴注。
抗菌谱广,对G+、 G –菌的抗菌作用比其它喹诺酮类 药物更强,为活性最强者。抗菌谱和不良反应与诺氟沙星 相似。
主要用于敏感菌所致的全身各系统感染,包括泌尿道 感染、呼吸道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等。
三、几个重要概念 抗菌谱:抗菌药物抑杀病原微生物的种类和范围 抗菌活性: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能力 抑菌剂: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的药物。
磺胺类、四环素类 杀菌剂:能杀灭微生物的药物。
青霉素、链霉素 最低抑菌浓度:能够抑制培养基中细菌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 最低杀菌浓度:能够杀灭培养基中细菌的最低药物浓度。
五、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研究的新进展
20世纪90年代各国投放市场的新喹诺酮有11种:洛美沙星 、托氟沙星、替马沙星、芦氟沙星、氟罗沙星、司氟沙星、那 氟沙星、左氧氟沙星、格帕沙星、曲阀沙星、阿拉沙星,这些 新喹诺酮与过去的第三代品种相比,或在抗菌作用或在药代动 力学性质或在两方面都有所改善,各有其特点。
2、第二代喹诺酮类药物:吡哌酸 在7 位引入哌嗪环, 对G- 肠杆菌作用增强,尚有较
弱的抗绿脓杆菌作用
3、第三代喹诺酮类药物(含氟喹诺酮、沙星类 )
诺氟沙星(氟哌酸)、培氟沙星(甲氟哌酸) 、氧氟沙星 (氟嗪酸) 、左氟沙星(左旋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环丙氟 哌酸)。
在6位引入氟,
常用的喹诺酮类品牌:
第一个氟喹诺酮类药物,抗菌谱广,对 G –、 G+菌均有效 ,抗菌作用强。对绿脓杆菌、淋球菌有强大杀灭作用。
主要用于胃肠道、泌尿道感染及淋病。
(二)培氟沙星(甲氟哌酸)
作用特点
口服吸收好,生物利用度为90~100%,血药浓度高而持 久,体内分布广泛,还可通过炎症脑膜进入脑脊液。
抗菌谱同诺氟沙星相似,对金葡菌有较好活性。主要用 于G –菌和葡萄球菌所致成人严重感染,如败血症、心内膜 炎、细菌性脑膜炎、泌尿道感染、呼吸道感染等。
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来,针对第一、二、三代喹诺酮类 抗菌药物的缺点,已开发出了约50种各有特点的新一代诺酮类 药物。其中已完成临床试验的有巴洛沙星、克林沙星、格替沙 星、帕株沙星、鲁丽沙星、莫西沙星。
这些新喹诺酮的共同特点是既保留了抗G-菌的高活性,又 明显增强了抗G+菌的活性,并对厌氧菌、支原体、衣原体等有 较强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