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应力腐蚀

应力腐蚀

1.应力腐蚀的机理:阳极溶解和氢致开裂机理
阳极溶解机理应力腐蚀断裂必须首先发生选择性腐蚀,而金属的腐蚀又受图4所示的阳极极化曲线的影响。

以不锈钢为例,增加介质中Cl-含量,降低介质中O2含量及pH值,都会使图4a中阳极极化曲线从左向右移动,这四根曲线分别对应于蚀坑或裂纹区(图4b)的不同位置。

应力的主要作用在于使金属发生滑移或使裂纹扩展,这两种力学效应都可破坏钝化膜,从而使阳极过程得以恢复,促进局部腐蚀。

钝化膜破坏以后,可以再钝化。

若再钝化速度低于钝化膜破坏速度,则应力与腐蚀协同作用,便发生应力腐蚀断裂。

氢致开裂机理或称氢脆机理,是应力腐蚀断裂的第二种机理。

这种机理承认SCC必须首先有腐蚀,但是,纯粹的电化学溶解,在很多情况下,既不易说明SCC速度,也难于解释SCC的脆性断口形貌。

氢脆机理认为,蚀坑或裂纹内形成闭塞电池,局部平衡使裂纹根部或蚀坑底部具备低的pH值,这是满足阴极反应放氢的必要条件。

这种氢进入金属所引起的氢脆,是SCC的主要原因。

这种机理取决于氢能否进入金属以及金属是否有高度的氢脆敏感性。

高强度钢在水溶液中的SCC以及钛合金在海水中的SCC是氢脆引起的。

2.应力腐蚀开裂的断口形貌:穿晶断口开裂图
3.氢鼓泡产生机理,文字图
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研究了氢鼓泡形核、长大和开裂的过程. 在充氢试样中发现直径小于100 nm未开裂的孔洞, 它们是正在长大的氢鼓泡, 也发现已开裂的鼓泡以及裂纹多次扩展导致破裂的鼓泡.分析表明, 氢和空位复合能降低空位形成能, 从而使空位浓度大幅度升高, 这些带氢的过饱和空位很容易聚集成空位团.H在空位团形成的空腔中复合成H2就使空位团稳定, 成为氢鼓泡核.随着H 和过饱和空位的不断进入, 鼓泡核不断长大, 内部氢压也不断升高.当氢压产生的应力等于被氢降低了的原子键合力时, 原子键断开, 裂纹从鼓泡壁上形核.
图5 氢鼓泡形核、长大示意图
(a) 空位V和原子氢H聚集成为空位-原子氢集团; (b) 原子氢在空位
团中复合成分子氢H2, 使其稳定, 鼓泡核形成; (c) 空位和氢不断进
入鼓泡核使其长大; (d) 当鼓泡核内氢压产生的应力等于原子键合力时, 在鼓泡壁形成裂纹
首先, 氢(H)进入金属和空位(V)复合, 使空位形成能大大降低, 从而大幅度升高空位浓度, 这些过饱和空位容易聚集成空位团. 当4个或以上的空位或空位-氢复合体(V-H)聚集成空位四面体或空位团时, 内部形成空腔, 如图5(a). 空位所带的氢在空腔中就会复合成H2, 形成氢压. 由于室温时H2不能分解成H, 故含H2的空位团在室温是稳定的, 它就是鼓泡核, 如图5(b). 随着H和空位不断进入鼓泡核, 就导致鼓泡在充氢过程中不断长大, 同时氢压不断升高, 如图5(c). 当鼓泡中的氢压在内壁上产生的应力等于被氢降低了的原子键合力时, 原子键断裂, 裂纹沿鼓泡壁形核, 如图5(d). 随着氢的不断进入, 裂纹扩展, 直至鼓泡破裂4.氢进入金属材料的途径P129
5.氢致脆断类型:可逆和不可逆,第一类和第二类
6.第一类氢脆里的三种形式:氢腐蚀,氢鼓泡、白点,氢化物型氢脆7.第二类氢脆两种形式:应力诱发氢化物型氢脆,可逆氢脆
8.氢脆的特征:氢蚀,白点宏观断口形貌
9.氢的延迟断裂,氢致开裂过程
10.氢致脆断的断口形貌特征P131
11.减少氢脆倾向的途径:降低内氢的措施,降低环境氢的活性
12.氢脆的特点
(1)实验室中识别氢脆与应力腐蚀的一种办法是,当施加一小的阳极电流,如使开裂加速,则为应力腐蚀,而当施加一小阴极电流,使开裂加速者则为氢脆。

(2)在强度较低的材料中,或者虽为高强度材料但受力不大,存在的残余拉应力也较小,这时其断裂源都不在表面,而是在表面以下的某一深度,此处三向拉应力最大,氢浓集在这里造成断裂。

(3)断裂的主裂纹没有分枝的情况,这和应力腐蚀的裂纹是截然不同的。

氢脆的断裂可以是穿晶的也可以是沿晶的,或者从一种裂纹扩展型式转变成另一种型式,但就具体的金属-环境组合来说,氢脆有特定的裂纹形态。

例如,在淬火回火钢中氢脆常沿着原奥氏体晶界扩展;而在钛合金中容易形成氢化物,裂纹是沿着氢化物与基体金属的界面上发展。

(4)氢脆断口上一般没有腐蚀产物或者其量极微。

(5)大多数的氢脆断裂(氢化物的氢脆除外),都表现出对温度和形变速率有强烈的依赖关系。

氢脆只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出现,出现氢脆的温度区间决定于合金的化学成分和形变速率。

形变速度愈大,氢脆的敏感性愈小,当形变速率大于某一临界值后,则氢脆完全消失。

氢脆对材料的屈服强度影响较小,但对断面收缩率则影响较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