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化学选修三 元素周期律

高中化学选修三 元素周期律


以复习卤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及实验事实,结合原子结构知 识引导推测同周期元素非金属性递变规律。
【实验验证】 设计最简单的实验验证你的推测:
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应该能想到置换反应,实验操作氯 水和硫化钠溶液的反应。验证猜测是否正确。
Si
单质与H2反 应的条件 氢化物的稳 定性 高温
P
磷蒸气与氢 气能反应
S
加热
Cl
光照或点燃 时发生爆炸 而化合
SiH4 常温易 PH3常温易自 H2S受热分解 HCl高温仍稳 自燃 燃 定
最高价氧化 物对应的水 化物酸性强 弱
H2SiO3 弱酸
H3PO4 中强酸
H2SO4 强酸
HClO4 比硫酸酸性 更强的酸
通过提供素材,让学生验证对非金属性递变规律的猜测是否正 确,同时明确能证明非金属性强弱的实验事实有哪些。
【练习2】我国报道的高温超导体中,铊(Tl)是组 成元素之一,已知铊和铝一样,最外层有3个电子, 但铊比铝多三个电子层,关于铊的性质判断错误的是: A 银白色质软金属 B 氢氧化铊是两性氢氧化 物 C 能置换出盐酸中的氢 D 氢氧化铊的碱性比氢 氧化铝强
练习2是金属性强弱判断依据的练习。
同周期元素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问题探究5】卤族元素的非金属性递变规律是 ,从原子结构解释这种递变 什么实验可以证明卤族元素非金属性的强弱? 。 推测:Si、P、S、Cl非金属性的强 弱 , 从原子结构上解释你的推论 。
【对比试验1】取两支试管,向一支试管中投入一段打 磨过的镁条,另一试管中投入一片磨去了表面氧化膜 的铝片,向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2毫升蒸馏水,滴入两 滴酚酞,观察现象。 将两支试管分别加热观察现象。 【对比试验2】取两支试管,向其中一试管中投入一段 除去表面氧化膜的镁条,另一试管中投入一小片除去 了氧化膜的铝片,向两试管中分别加入2毫升1mol/L 的盐酸,观察现象。
重点:元素周期律的含义和实质, 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难点:与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相关 的事实。
本节内容以结构决定性质为主线,通过三组科 学探究完成元素周期律四个方面的学习。 第三组:由原 第一组:由原子 第二组:由原 子结构入手, 结构入手,探究 子结构入手, 通过素材和实 核外电子排布、 通过两组对比 验,探究元素 主要化合价 、原 试验,探究元 非 金属性强 子半径的周期性 素金属性递变 弱递变规律。 变化 规律。
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半径呈现周期性变化。
巩固练习
【练习1】下列递变情况不正确的是: A Na、Mg、Al 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多 B P、 S 、Cl最高化合价依次升高。 C NaK、Rb原子半径依次增大 D C、N、O最高正化合价依次升高
同周期元素金属性递变规律 推测:Na、Mg、Al金属性的强弱 从原子结构角度解释你的推论 哪些实验事实能证明你的推论: 。 分析这些实验是否可行? 比较好的实验方案是: 【对比试验1】 【对比试验2】 , 。
元 素 周 期 律
知识层面 方法层面 学科思想
科学探究的方法
依据已有理论对问题做出猜测
用现象揭示本质,寻找素材或实验 事实验证猜测
总结归纳得出结论
板书设计
一、核外电子排布、主要化合价、原子半径 的变化 二、元素的金属性的递变 三、元素的非金属性的递变 元素周期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性质呈 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元素周期律的实质: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必 然结果
根据《课程标准》《考试大纲》的要求、 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 元素周期律,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本节教学设计的宗旨是增大学生 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与思维量,使学生在课堂上 处于深刻学习状态,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充分体会知识的发现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树立量变引起质变 的唯物思想,培养探究、合作交流等现代意识。
【结论】: 同周期元素, 最高正价递 变 规 律 , 最低负价递 变规律为 :
由于学生没有接触过最高正化合价、最低负化合价的概念, 在此需要铺垫 总结完通性后引导学生注意到特性:即O F 没有最高正价
原 子 半 径
【问题3】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猜测电子 层数与原子半径的关系是 , 最外层电子数与原子半径的关系 是: , 根据所给材料,验证你的猜测是否正确? 原子半径与原子结构的关系是: 试比较K 和 Cl的半径: 比较的方法是: 你在这还有什么疑问吗?
【归纳总结】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 的 、 、 、 都呈现周 期性变这一规律叫做元素周期率。 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元素周期律的本质是 周期性变 化的必然结果。
通过归纳总结引出元素周期律的定义,从结构上分 析得出元素周期律的本质。进一步强化了本节结构 决定性质的主题。
元素周期律的内容 元素周期律的本质
分组画出第二周期、第三周期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核 外 电 子 排 布 【问题1】观察第二周期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电子层数: ,最外层电子数: 观察第三周期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电子层数: ,最外层电子数:
结论:
主 要 化 合 价
【问题2】分析第三周期元 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从Na 到Cl,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 分别是: 最低负化合价分别是: 分析第二周期元素的化合价 是否得到同样的结论? 注意:
元素周期律的内容: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 子的电子层排布、原子半径、化合价、金属性非金 属性呈现周期性变化。
证明元素金属性强弱的事实:单质和水或酸反应的 剧烈程度、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碱性强弱、单 质间的置换反应。
证明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事实:和氢气化合的难 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 化物的酸性、非金属单质间的置换反应。
【问题】根据表中事实,什么性质还能证明元素金 属性的强弱?
【总结】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元素金属性依次 周期表中,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金属性呈现 变化。 。在 的
问题思考的目的是通过学生观察表中氢氧化钠、氢 氧化镁、氢氧化铝的碱性递变规律,发现最高价氧 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也能说明金属性的强弱。最 后总结得出同周期元素金属性递变规律。
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试管夹使用等基本操作是否正确
Na 与水或酸 反应的现 象
最高氧化物对 应水化物的碱 性
Mg 与冷水反应: 与沸水反应: 与盐酸反应: Mg(OH)2为 中强碱
Al 与冷水反应: 与沸水反应: 与盐酸反应: 。 Al(OH)3 是:
与冷水 反应:
NaOH 是 碱
结论:
实验完成后,用图表分析实验现象,目的是突出现象即性质的差别

思路依然为根据原子结构知识推测,并用原子结构知识解释 推论,学生讨论举出验证金属性强弱的实验,此处如果学生有障 碍,用现象揭示本质的思路进行点拨,提示同学们从现象入手。 学生可能会考虑置换反应及金属和氧气的反应,评价这些方案是 否可行,选择最优方案。基于高一学生实验常识较少,不易把握 反应物的用量,在学生讨论后投影给出两组实验的具体方案,然 后学生操作。
作业:19页
6.8.9
【总结】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元素非金属性 依次 。在周期表中,随原子序数的递增, 元素的非金属性呈现 的变化。
通过总结得出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非金属性呈 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练习3】(08江苏卷)下列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①热稳定性:H2O>HF>H2S ②原子半径:Na >Mg>O ③酸性:H3PO4>H2SO4>HClO4 ④碱性:LiOH < NaOH < KOH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结论】 同周期 元素的 原子半 径递变 规律是:
这是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示例,包括依据已有理论对问题做出猜 测,寻找素材或实验事实验证猜测,得出结论。为后面金属性、 非金属性的探究奠定了方法基础
提供素材
元素符 号 原子半 径(nm) 元素符 号 原子半 径(nm) Li 0.152 Na 0.186 Be 0.089 Mg 0.160 B 0.082 Al 0.143 C 0.077 Si 0.117 N 0.075 P 0.110 O 0.074 S 0.102 F 0.071 Cl 0.099
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第二课时)
郏县二高化学组 张红侠
一 本节内容的地位与作用
二 教学目标的及重难点的确定
三 教学过程设计思路
四 教学过程 五 归纳总结
在本章的第一节,学生学习了元素周期 表,并研究了碱金属及卤族元素性质递变规 律,了解了一些科学探究的方法。第二节的 第一课时学习了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知识,为 元素周期律的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在此基 础上,应该说元素周期律已经水到渠成了, 本节内容为元素周期律的归纳、提炼过程。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树立起结构决定性质 的化学学科思想,便于学生系统地掌握元素 化合物的知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