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丝绸文化的主要特征

丝绸文化的主要特征

杭州高盛——丝绸文化的主要特征[摘要] 丝绸文化作为中国整个文化领域的一部分,源远流长,它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纺织业的不断进步,对世界纺织业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从几个方面叙述了纺织文化主要特征。

丝绸文化是整个文化领域里的一部分。

那么,什么是文化?从广义上讲,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生活和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讲,文化是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制度和组织机构。

因此,文化是人类社会在实践过程和发展变化中的一种历史现象,古代称之为"文治与教化"。

它来源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劳动实践之中,而又与主观的各个方面息息相关。

明确了文化的含义后,人们对丝绸文化的概念也就不难理解了。

丝绸文化是人们在丝绸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两个方面反映出来的各类形式的文化,特别集中反映在与丝绸相关的历史记载、文物遗迹、诗歌文章、人物传记、工艺美术、织绣产品、雕刻绘画、宗教信仰、风俗礼仪、蚕桑丝绸生产等各个领域之中。

丝绸文化是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们提起丝绸,都会产生一种美的、梦幻般的遐想。

自古以来,世界上有多少人为她迷恋神往,因为丝绸的历史是那样久远,丝绸的内涵是那样丰富,丝绸的品质是那样精美、高贵。

所以丝绸文化有着十分鲜明的特征,可以用悠久、丰富、精美和高贵八个方面来概括,现分别论述如下:一、丝绸文化的悠久远在六七千年以前,中华祖先就开始养蚕、制丝,最早记述丝绸起源的古籍上有三种说法:其一说"伏曦氏用蚕桑制成穗帛,并抽为弦以定音律,而天下归化",蚕桑起源于伏曦,即渔猎时代;其二说"神农耕耘土地,教民种桑",蚕桑起源于农业时代;其三说为较普遍的说法,即"黄帝的元妃西陵氏之女嫘祖教民养蚕,取蚕沿丝,用作衣服"。

从一系列考古挖掘看,如1927年在山西夏县西阴村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有一个半切割的蚕茧;1960年山西西王村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有陶蚕蛹;1978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遗址中发现6900年前刻有四条蚕纹的象牙盅等等。

这些都证实了中华祖先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认识了蚕,并产生巫术崇拜,有了衣着服饰。

到了商周,就演变为奴隶主阶级穿戴丝绸织绣衮服尊和奉蚕神的风俗。

1958年在浙江吴兴钱三漾新石器遗址发现了一批4700年前的放在竹筐中的丝织品,包括未碳化的黄褐色绢片、丝带和丝线等。

以上考古发现的丝绸实物与古籍记载相对照,充分证明了丝绸文化历史的源远流长。

二、丝绸文化的丰富从历来各地的丝绸出土文物和传世品说明,丝织品、服饰品是十分绚丽多彩的。

湖北荆州马山战国一号墓出土的丝织品;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出土的丝织品;青海都兰热水出土的丝织品;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发现的唐代丝织品;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和尼雅遗址出土的丝织品等等。

其品种结构之复杂、花色名目之丰富,令人惊叹。

(一)丝绸品种结构方面按不同组织和工艺特点,丝绸织物可分为十四大类,即绫、罗、绸、缎、绢、纱、绡、纺、绉、锦、绒、绨、葛、呢等,还有三十六小类。

而古代的织物分类除部分同于当今的十四大类的名称外,另有称谓如纨、绮、缣、、绦、绒、帛、缟、缬、缯、缦等,种类繁多。

早在商代的青铜器上,就有素帛和花绮等丝织物的印痕;周代开始出现了双色经锦和刺绣品;战国和汉代品种结构已较齐全,经锦有了多色经锦;唐代的丝织品更为门类丰富,不但有经锦,还出现了纬锦、缂丝及扎染,并有各种织金锦;到了明清,中国三大名锦即蜀锦、云锦和宋锦不但全部形成,而且在继承唐锦、汉锦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风格独特,自成体系。

到了近代和现代则应用了新纤维、新工艺、新技术,丝织物的种类更是层出不穷,名目繁多。

如各种不同种类的交织绸、合纤绸、人丝绸、弹力绸、针织绸、烂花绸、高花绸、轧纹绸、拉绒绸、砂洗绸、织印结合绸等等。

(二)丝绸纹样和色彩方面1、纹样早在商代的丝织物,就有了回纹、菱纹、云霄纹等不同形式的几何纹,后来历代不断发展,有了规矩纹、动物纹、吉祥纹、花卉纹等,其飞禽、瑞兽、文字、云气、人物、花卉、几何形等互相穿插结合,风格各异。

2、色彩早在西周,就有"设色之工五",古代《诗经》里反映的织物色彩有:绿、黄、玄。

在其礼祭服上有青、赤、黄、白、黑为正色,用于衣;绿、红、碧、紫、流黄为间色,用于裳。

到了秦汉和隋唐,其色彩更为丰富,采用了各种植物染料和矿物染料,其种类达到了200余种,锦的用色有五色锦、六色锦、八色锦等,其刺绣、缂丝的用色更多,分色达到数百种,多至上千种。

众色之间又十分注意冷暖色的配合,有的还借助退晕和彩条的方法形成丰富的色彩效果。

(三)丝绸工艺技术方面1、织造工器具从古代的腰机、斜织机和鲁机发展到秦汉和唐宋时的多综多蹑机、束综花楼机,明清时又细分为罗机、纱机、缎机、绒机、织锦机等专门类型,到清末民初又改进为手拉机、铁木机、电力机,解放后发展到有全铁机、自动换梭机,直到当今出现了各种无梭织机以及电子提花机等。

2、加工工艺手法早在周代就有"画"、"缋"、"钟"、"筐"、" "五氏,其中" "氏管丝帛之练,"钟"氏管染色,"画"与"缋"分工绘五彩纹。

后来逐步形成有提花、印染、缂丝、挖花、织成、敷彩、烫金、手绘、扎染、印经和印纬等,真是精雕细刻,工艺高超。

当代,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则工艺手法更是千变万化。

(四)丝绸的用途方面丝绸的概念从广义上讲,包括真丝绸、人丝绸、合纤绸、交织绸等,故其用途十分广泛,如服饰用绸、装饰用绸、舞台用绸、工业用绸、医学用绸、军事用绸、建筑用绸、宗教用绸等等。

(五)其它方面如有关描绘丝绸的音乐、美术、雕塑、诗歌和神话故事、历史文献等,不胜枚举。

以上各例足以说明丝绸文化是多么丰富多彩。

三、丝绸文化的精美丝绸中最美丽华贵和精美复杂的产品莫过于"锦"和"绣"两类,人们常说的锦绣河山、锦绣中华等,都表明了锦绣的美丽,它的风格宛如天上的彩霞,春天的百花,人们提起"锦绣"两字都会产生富有诗意的想象。

从多批考古挖掘看,早在战国中期就出现了高贵的"舞人动物纹锦"。

笔者曾去现场对该锦进行实地分析、测试,它由三组不同色彩的经线分别显花,形成了经锦组织;图案由几何框架和双龙、双凤、__________双舞人、双麒麟构成。

织物为整幅独花,气势磅礴,风格独具,质地缜密。

一台机还需要三人操作,是一只高难度的、横向花纹无循环的提花织物。

又如新疆尼雅出土的东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其结构采用五重经显花,这是前所未有的,即红、黄、蓝、绿、白五色经线。

质地尤为丰满、厚实。

在图案风格上,既有虎、仙鹤、凤凰等祥禽瑞兽,又有卷曲植物蔓藤,并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讨南羌等文字。

其色彩花纹之瑰丽、组织技艺之精湛,堪称丝绸文化之精髓,为国内出土文物中所罕见。

再如唐代的纬锦"花鸟纹锦"以及宋代的宋锦、元代的织金锦、明代的云锦、清代的漳缎及漳绒等织物都是华丽高贵的丝织品。

例如清代苏州织造的"极乐世界图"织锦,现收藏在故宫博物院,为中国一级文物。

这是一巨幅重锦织物,长451行,宽195行,上有大小佛像274尊,个个眉清目秀,织造工艺之精巧世所稀有。

现代的丝绸新产品既便是机械生产,不可能有手工制作时那么复杂,但同样有珠光宝气、高贵华丽、轻盈飘逸、结构独特、端庄典雅、五彩缤纷、犹如浮雕等等各种风格。

以上各类,举不胜举,都证明丝绸是多么精美绝伦、巧夺天工。

这些古代丝绸文物的精华,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四、丝绸文化的高雅、华贵桑蚕丝以其柔软舒适、光泽优美的自然特性在所有纺织纤维中被尊为"纤维皇后"。

自古以来以丝绸为载体,历代的才子淑女为此倾注了多少思想情怀和艺术才华,也为历代帝王将相、达官贵人所享受,其绅士、富商、名门闺秀也竞相使用。

早在公元前21世纪的奴隶社会,服饰文化就成为礼仪制的重要内容,服饰除蔽体之外,还作为"分贵贱,别等威"的工具。

夏代王宫就设有蚕业劳动的女奴,到西周开始设有庞大的官工作坊,专门从事纺织和服饰生产,而且分工十分明细,并受奴隶主统治阶级的严格控制。

夏商两代举行祭礼时都穿得昱服,周代国王穿大裘昱和衣裳上分别绘有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以及绣藻、火、粉米、宗蠡、黼黻、吴等十二章,如此隆重的礼服一直延续到清代诸皇帝所应用。

在《礼记》中有"锦文珠玉成器不粥于市",说明"锦"由于珍贵而量少,再加上等级观念,当时不能作为交换商品在市场上出现,特别是龙袍、宫服之类,因它是皇权至高无上、官职品级高低之分的标志和权威的象征。

纨绣等贵重织品只供宫廷帝王后妃及特权者享用,桓宽《盐铁论·散不足》说:"夫纨文绣者,人君后妃之服也;茧缣练者,婚姻之嘉饰也"。

皇帝常有赏赐给臣下,动辄帛絮若干。

汉初奉送匈奴的物品中,也以絮缯锦绣为主。

哀帝元寿二年(公元前二年),朝廷一次送给匈奴单于就是"锦绣缯帛三万匹"。

《西京杂记》中记载赵飞燕之妹赠赵飞燕之礼物,就有"金华紫轮帽,金华紫罗面衣,织成上襦,织成下裳,五色文绶,鸳鸯襦,鸳鸯被,鸳鸯褥,金错绣绉,七宝綦履……"。

民间的富人,也是服用"锈衣戏弄"、"素绨锦冰",甚至连他们的犬马也是"衣文绣"也。

这说明当时贵族地主阶级之奢侈程度,也反映高级丝织品生产之多,质量之精美。

当今随着社会进步和发展,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消除了封建礼制和等级观念,丝绸不再专门为上层权贵所使用,一般平民百姓也可自由选购。

然而,由于她品质娇贵,制作工艺精良,古代有"织采为文,其价如金"的说法;有的一匹绸要织一个月。

如汉代巨鹿陈宝光之妻以善作蒲桃锦、散花绫著称,须六十日方成一匹,每日不超过六寸余。

《西京杂记》中记载"巨鹿陈宝光家所织散花绫,一匹值万钱"。

汉代布帛价值昂贵,这可以从当时的文献记载和汉简中看出:缣一匹,直千二百。

(《居延汉简释文》卷一、十八页)黄糸一斤,直三百五十。

(同上书卷二、五十一页)二千八百六十二,买帛六匹。

(同上书卷二、五十九页)白素一丈,直二百五十。

(同上书卷二、六十九页)缥一匹,直八百。

(同上书卷三、一页)素丈六尺,直二百六十八。

(同上书卷三、一页)白练一匹,直一千四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