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主观题目答题技巧一、高中政治主观题目答题具体做法:过好以下几关:①认真读题, 弄清题意, 明确中心及分论点, 确定论据在读题时, 先要抓住试题提供的解题要求和条件, 必须明确, 答案不是凭空想出来的, 而是从试题的文字中分析出来的。
其次要明确中心, 只有围绕中心答题, 才能与题意的口径相符。
再次将中心论点按题意分成几个有机联系的分论点。
最后要确定用来分析说明中心论点或是分论点的根据, 包括政策根据、事实根据和数字根据。
这是解题的钥匙。
②归类对号, 落实课、节、框试题虽然千变万化, 但都离不开用教材的内容来解答。
读题时, 必须判明答题要用教材哪些章、节、框的内容。
这样就缩小了思考范围, 然后胸有成竹, 根据题目的要求恰如其分地引用、组织某方面的知识。
③规范化答题的一般步骤:第一步:先归纳题目观点, 表明自己的态度。
第二步:讲清有关的理论观点, 即讲清分析说明问题的理论依据。
第三步:运用概念、原理、观点分析问题。
这是答案的主体, 理论联系实际, 分析阐明问题的能力在这一步得到体现。
这一寸步的层次由理论依据的层次而定。
要遵循由远及近, 由表及里。
由共性到个性, 由一般到特殊的原则,层层剖析。
第四步:联系重大时事。
主要是联系党的方针、政策和中心任务;联系一年来国内国际发生的重大时事加以说明, 主要是指党代会、人代会通过的决议, 重要领导人的重要讲话等等。
第五步:用事实证明(包括史实、事实、数据等等)。
答题不仅要有理, 而且要有据。
新教材特别注重由基本事实引出基本观点。
不论是正面论述还是驳斥题都要用“事实(实践)证明” 。
“事实证明” 往往和作用、意义、结论紧密相连。
第六步:反面论证。
在正面论述之后, 一般还应联系反面观点, 指出观点的错误所在, 以加深对正面的理解。
这一步通常用“如果说……”“假如……”这样的句式来展开。
第七步:表明态度或简述自己的认识体会。
在论述题答案中这一步是不可少的。
在教材中多处可以看到在阐述了一个观点后对青年学生(我们)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表态既要联系实际,又要扣紧题意, 不要空喊。
二、高中政治主观题类型:1、材料题试题在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主观题中,材料题是最常见的题型。
因此能否解答好材料型主观题,就成了提高高考文科综合成绩的关键之一。
那么如何解答好材料型主观题呢?要求自然是多方面的,但能否正确审题,通过审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则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
打个比方说,如果把材料主观题比作一栋房子,那么科学、正确的审题方法就是进入房子的一把钥匙。
不同的高考试题有不同的特点和解法。
对待材料题,一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掌握审题方法。
首先是粗读材料,细审设问。
材料题试题的问题有一个也有多个,或明确或隐蔽,也有问题中套问题。
但不管怎样,问题都是针对材料提出来的,它包含了对材料的理解。
可以说,问题是从一个特殊的角度反映材料内容,体现命题者的意图。
因而明确问题往往是解答问题的良好开端。
面对试题,我们首先、要认真阅读、分析问题。
第一、确定问题是从经济、哲学还是政常角度提出的。
这一点比较简单,但不能马虎。
如果搞错将一分不得。
第二、要确定问题是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角度中的哪个角度提出来的。
这一环如果搞错,也将失分很多。
第三、要明确问题的各种限制性条件。
这些限制性条件为考生提示了正确的思维方向,使考生能准确地把握问题的指向。
通过这三步搞清问题到底问的是什么,并借助问题的启发,把握阅读材料的方向。
其次、是推敲材料,把握“有效信息”。
离开了对材料的理解,就谈不上理解题意。
我们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材料加以推敲,以便把握材料的真实内涵。
其一是时间。
任何政治、经济和社会现象的产生、发展都有一个前后相继的过程,而时间则是事物处于不同发展阶段标志。
注意时间就能把材料放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加以考查。
其二是总结性语句。
即点明材料的中心的语句。
就表格类材料而言,其表格上的标题往往点明表格所反映内容的中心。
其三是材料中出现的概念、名称。
它揭示了材料与教材的关系。
通过上述三方面的推敲并借助从问题中得到的启示,一般能把握材料的中心论点、真实含义,从而明确题意。
再次、是“书”题结合,确立论点论据材料类试题的特点之一就是“题在书外”但解决问题需借助书本知识,也就是说,对试题的分析,离不开书本知识。
只有将试题中的“有效信息”同书本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也可以在分析、把握材料内涵时进行。
在明确题意后更需要应用书本知识加深对试题的理解并组织答案。
2、图表数据式材料分析题的解题思路(一)“看”。
看设问,浏览资料1、首先主要看设问。
审设问,不同设问决定了不同的答题方向。
学生在答题时一定把问题看三篇,把问题当作一道作文题来审,把握是从哪个方向来答题2、其次浏览资料。
(1)审标题(表格名称)标题是图表的“眼睛”,它会告诉你图表反映的问题是什么。
(2)审图表(表格内的项目和数据)关键是找到数据变化的规律。
(3)审附注(解释性的和补充性的)这是考生最容易忽视的。
它往往提醒图表内容的关键。
(4)注意特定年份的意义(如78年(改革开放)、97年(香港回归)、05年(免除农业税)(二)“比”。
比数据,找结论。
1、纵向比较,前后数据之间比较2、横向比较,左右数据的比较3、同类比较,即同类数据之间比较,可把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看成一类公有制经济,把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其他经济看成另一类即非公有制经济。
4、整体比,即表与表之间的比较。
第二步比数据,学生一定要运语言来概括数据,不能用数据说明题目,也就是把数字用文字表达出来,别外除了描述数据的变化规律之后,一定要得出结论。
(三)“析”。
分析原因,找措施。
数据呈现的是现象,或反映出来的问题,到了第二、三问一般都要进一步深层次的分析。
大家在进一步分析时,一定要找到课本知识点与材料的结合点,还可引用社会热点、联系实际问题加以发挥创造。
3、意义类题型[答题思路]角度与主体:①国家、社会与公民②党③民族与宗教④国际等不同视野去思考。
并要记住一些关键词: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巩固国家政权和政治稳定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提升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和加强党的建设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等。
4、认识类题型[题型特点]由题目提供背景材料,要求考生谈看法、认识。
设问以“如何看待”、“如何评价”、“如何分析”等词语出现。
但有时在设问中省略了“如何”二字,但答题仍要求陈述看法、认识和表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此类题型,要求运用国家的观点、党的性质与宗旨、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国的外交政策及其民族与宗教政策等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维度来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
5、归因类题型[题型特点]在论述题中较为常见,重在考查理解课本知识和熟练掌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一般最常见的设问是“为什么”,也有间接地隐性设问,如“有人认为,时代变了,艰苦奋斗已经不是当前时代所提倡的精神,你如何看待艰苦奋斗?” 第一种方案:从分析其必然性(时代背景、客观规律)、重要性(意义和地位)的角度展开。
第二种方案:从政治、经济与文化、历史与现实、内因与外因的角度展开。
第三种方案:从主体的角度分—国家社会、党、人民等等。
6、措施类题型(怎么办)[题型特点] 题目一般是用“怎样做到?” “应该如何做”来进行设问的。
这类问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当前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的理解把握程度。
[解题技巧] (1)措施类的题,解题最关键的是明确谁是措施的实施者,有几个措施的实施者答案就有几个角度,在表述措施的时侯一定要注意各司其职,切记不要越俎代庖,最后别忘对措施进行综合。
例如:如何依法治国?如何治理环境?(2)从不同的方面进行全面思考。
如:国家的发展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国防以及科学教育的发展;个人的发展包括德智体美劳。
7、如何体现类型题解答的要求是“两边对照”,把所给材料和限定知识相对照,找出二者在题目中的汇合点有哪几处,然后依此分层说明,在具体表述时,一般先阐述知识依据再结合题目演绎分析。
逻辑条理,“有话好好说”是得分的关键。
思考题:材料是如何体现我国的外交政策的?如何体现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的?等等8、辨析类型题回答辨析题的总要求:(1)对辨析题的辩题观点分解几个分观点。
(2)对分观点进行辨析。
需辨析结合。
三、高中政治主观题答题时应注意:1.审题时先审设问后审材料。
通过审设问要弄清命题的限定性:知识范围限定(是经济生活还是哲学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要具体到课题、节题、框题)、方向限定(应回答“是什么”还是回答“为什么”、“怎么样”、“怎样做”,辨明该题属于何种题型)、材料限定(是否要求结合材料、结合哪个材料)、对象限定(要求我们对什么分析分析)、主体限定(是从党的角度回答,还是从国家、政府、企业、个人角度回答);审材料时要结合设问提取有效信息,先找出核心思想,在围绕这个核心找出相关信息;如果是表格材料,要全面解读表题、表头、数据、尾注,不可遗漏。
2.回忆、联想曾学过的与该题设问、材料相关的概念、观点、原理和其他基础知识,越全面越好。
3.整理答题思路时,一定要列出一个简要的提纲;要根据试题的分值确定答案的详略程度,猜测答案要点可能有几个;同时要确定采用演绎式还是采用归纳式,在书写答案之前要做到胸有成竹。
4.书写答案时,文字要整齐,句子要完整,逻辑要严谨,层次要清楚,要使用学科术语,要标清序号,不可一段到头。
即答案观点化、观点要点化、要点段落化、段落序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