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校三项机制实施方案5篇

学校三项机制实施方案5篇

学校三项机制实施方案5篇
为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秀文化,进一步加强我县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按照省、市有关要求,教育局决定在全县中小学生中开展“感恩教育、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才艺培养”三项活动(以下简称“三项活动”),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活动内容
(一)感恩教育活动。

感恩教育包含亲情教育和感恩党、感恩祖国、感恩社会主义的内容,把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寓于其中。

通过感恩教育,让学生具有知恩、感恩、报恩的情感,感知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老师的教育之恩、同学的相助之恩、社会的关爱之恩、党和祖国的呵护之恩、自然的生存之恩。

引导青少年学生感恩父母长辈、感恩师长、感恩社会、感恩党和祖国、感恩自然,增强人生幸福感、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怀。

(二)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

经典的中华诗文是我国珍贵的文化瑰宝,对于青少年传承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具有重要作用。

学校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渠道,通过开展中华诗文诵读活动,培养学生的诵读习惯、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三)才艺培养活动。

才艺培养既有利于展示青少年特长,也有利于青少年良好道德情操和价值观念的塑造。

以加强青少年学生音、体、
美和科技小制作为主,通过开展书法、绘画、歌咏、声(器)乐、舞蹈、武术和科技小制作等方面的才艺培养活动,培养青少年学生良好的兴趣爱好、动手能力和健康向上的生活情感。

二、活动途径及方法
(一)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要从亲情教育入手,引导青少年把感恩意识转化为行动,从身边小事做起,将感恩落实到日常行动中。

1、开展“四个感谢”活动
感谢祖国培养我:认真组织升旗仪式及国旗下讲话;组织收看爱国主义影片;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等。

感谢父母养育我:布置爱心家庭作业;给父母写一封感恩信;倾听父母的成长历程、感受父母的辛勤劳动;收集讲述“二十四孝”故事等。

感谢老师教育我:开展“尊师重教”活动;开展学生向老师献真情活动(写一封信、谈一次心、做一张贺卡、提一个建议、表一个决心等),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感谢他人帮助我:开展“学雷锋、做好事”、“服务社区活动”、“志愿者活动”等,引导学生开展感恩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培养感恩情怀。

2、抓好节日教育。

把“三八”节、“重阳节”、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所在的周定为感恩周,要求学生为父母、师长、老人等长辈做好事。

母亲节开展小手拉大手亲子活动,重阳节给爷爷奶奶做件实事,
教师节给教师写一句感谢话。

“七一”、“十一”开展颂感恩、爱祖国活动。

3、举办感恩教育主题班会、感恩教育征文、感恩演讲比赛等。

(二)中华经典诗文诵读
中华诗文诵读要根据学生年龄、学段选择不同诗篇,设置适度诵读数量,合理安排时间,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调动青少年和家长的积极性,增强青少年诵读兴趣,使活动渗透到家庭。

1、开发校本教材。

将中华诗文诵读纳入学校教学计划,以语文课和阅读课为重点,强化诗文诵读。

选取《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增广贤文》等作为诵读校本教材。

以学、诵、听、讲为主要形式,把诵读活动与歌曲、绘画、舞蹈、小品等结合起来,使活动形式更加生动活泼,富有趣味。

2、定期开展评比活动。

开展古诗文手抄报制作比赛、诗文书法比赛、诗文诵读表演等活动,使学生产生兴趣,养成背诵习惯,在强化记忆的同时助以辅导,帮助理解,达到修身养性的效果。

3、开展师生共读、亲子共读活动。

加强教师、家长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保持阅读的兴趣,营造浓厚读书氛围。

4、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布置必要的美诗美文宣传栏或诗文长廊,营造校园浓厚文化氛围。

(三)才艺培养
才艺培养要从音体美入手,侧重于操作,围绕培育挖掘青少年潜能,安排好各类活动,通过艺术类课堂教学及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兴趣小组和才艺展示,培养兴趣爱好,激发学习热情,提高动脑动手和操作能力,形成青少年健康向上的生活情操。

1、开齐开足音、体、美课程。

充分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努力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形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

2、广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人特点,组织课外兴趣小组,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特长。

3、举办综合艺术文化节。

包括艺术表演、体育竞赛和学生书画作品展、手工作品展、科技制作展等活动,为学生才艺发展创造条件、构筑平台。

三、集中展示月活动
5月份为开展全市“三项活动”集中展示月,市属有关部门将进行督导检查。

活动以感恩教育、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和才艺培养“三项活动”为主要内容,体现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和趣味性,突出“老少互动,双向关爱”。

展示月活动项目要文体并茂,文艺表演与作品展示相结合。

文艺表演包括体育、声乐、器乐、舞蹈、情景剧、戏曲、曲艺、诗文诵读等。

作品展示包括绘画、书法、篆刻、摄影、手工作品(剪纸、编织、折纸、玩偶、针绣、泥塑)等。

四、活动要求
(一)加强领导,密切配合
为确保“三项活动”的顺利开展,各乡镇(街道)教育办及各中小学校要切实提高认识,密切配合,成立活动领导小组,加强领导,强化措施,确保各项活动落实到位。

坚持贵在参与、重在普及的原则,面向全体师生,做到班班有活动、人人都参与。

(二)搞好结合,确保实效
各学校要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方案,把“三项活动”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精心组织,常抓不懈,抓出成效。

将“三项活动”与各项教育活动相结合,做好“四结合”,即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让校园充满感恩与传统文化气息;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在活动中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与特色特长教育相结合,培养才艺特长人才;与学校课堂教学相结合,将“三项活动”内容作为校本课程。

(三)勇于探索,大胆创新
“三项活动”是针对青少年的品德修养、文化修养、素质培养提出的,不少学校已开展了很多活动,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取得了明显效果。

要结合各自实际,勇于探索,不断创新活动形式和做法,提升活动品位。

(四)收集资料,规范存档
各单位要整理好以前有关“三项活动”的资料,并分类存档,同时对近期开展的活动要做好相关资料的存档,建立专门的“三项活动”档案,包括各种文字、图片、影象资料及手工制作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