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41物质在溶解过程中有能量变化吗(共2课时)

41物质在溶解过程中有能量变化吗(共2课时)

4.1物质在溶解过程中有能量变化吗(共2课时)第1课时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物质世界中能量守恒和转化的规律。

(2)从分子或离子运动的角度理解物质溶解时经历的两过程、以及两个过程的热量变化,理解物质溶解时的热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溶解过程的热现象,探索放热、吸热的原因,提高观察能力和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奇妙的自然规律和能源的重要性二.教学重点难点物质溶解的两个过程及其热现象三.教学用品多媒体与演示实验相结合四.教学流程1.设计思想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地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并给学生充分的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

物质变化中的能量变化对于每个学生都不陌生,初中学生学习过浓硫酸溶于水的热效应,利用已有知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设计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自主实验、积极思考和相互讨论中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流程图3.流程图说明(1)激趣引题,通过现代生活中需要的各种形式的能量的情景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明学习任务和目标。

(2)利用已学习的物理知识讨论能量种类及能量守恒和转化。

(3)引导交流物质三态变化中的能量变化,以水的三态变化为例,来说明物质三态变化中的能量变化,并探讨物质三态变化中能量变化有哪些应用。

(4)演示实验(高锰酸钾溶解过程),通过实验现象探究微观粒子的运动。

(5)学生得出物质溶解过程中存在溶质分子的扩散过程,教师讲解水合过程。

(6)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是本节重点,通过实验(测定氢氧化钠、氯化铵、浓硫酸、氯化钠溶于水的热现象),学生讨论,教师适当讲解共同完成溶解过程中的扩散和水合两个过程中的热效应的学习。

(7)学生讨论物质溶解过程中的扩散过程和水合过程,理解与吸热与放热的 关系。

(8)汇报交流学习收获178 2引 言现代人生活离不开各种形式的能量作 业9 10(9)根据所学解释实际问题上。

可以让学生解释浓硫酸溶于水为什么会放出热量。

(10)将所学知识加以巩固。

五.教学案例1.主题引入现代人的生活无时无刻不需要各种形式的能量,能量都有哪些形式呢?日常生活中,电脑操作需要电能;植物的生长需要光能;烹调食物需要热能等等。

你是否想过这些能量是从哪里来的吗?2.课的展开能量的转化常常伴随着物质的变化,太阳具有巨大的能量,通过一系列的转化给人类提供了各种各样的能量。

我们知道物质三态变化中存在着能量的变化。

例如:固态冰变成液态水要吸收热量;液态水变成气态水要吸收热量,反之就要放出热量。

演示实验高锰酸钾溶于水时的现象,学生直观认识溶质在溶于水时的扩散过程,教师讲解溶质溶于水中时的水合过程。

演示实验测定几种物质溶于水时的热效应。

结合课文学习物质溶于水时的溶解过程和溶解热现象。

并用所学理论解释一些常见物质溶于水时的热现象。

比如,硫酸、硝酸铵、氯化钠。

3.课的总结教师小结:物质的溶解通常有两个过程:一个是溶质分子或离子受到水分子的作用,向水中扩散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向外界吸收热量,是一个物理过程;另一个是溶质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结合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的过程,这一过程放出热量,是一个化学过程。

物质在溶解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放热或吸热现象,是溶质微粒在扩散过程和水合过程中能量变化的总效应。

六.教学反思物质三态变化中的能量变化,学生都能理解,同学们自己讨论,使认识更加深刻。

在教学中设计让学生讨论交流物质三态变化中的能量变化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既让学生理论联系了实际,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教学中的一个亮点。

4.1物质在溶解过程中有能量变化吗(共2课时)第2课时溶解平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结晶溶解平衡的概念;(2)理解溶解、结晶水、结晶水合物的概念;(3)理解风化、潮解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结晶和溶解过程中微粒的运动的学习,感受动态平衡的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平衡思想在自然科学中的普遍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溶解和结晶过程-结晶溶解平衡。

三.教学用品多媒体和实验演示相结合四.教学流程1.设计思想溶解平衡是为学习化学平衡做铺垫,内容比较抽象,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应用多媒体、教师讲解及学生讨论相结合,使学生理解溶解平衡,并降低学习难度。

2.流程图3.教学流程说明(1)复习提问,由海水晒盐,盐田中食盐结晶时存不存在少量食盐的溶解,引入新课,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探索的新知的愿望。

(2)利用多媒体动画,将食盐的溶解和结晶动画显示出来,将抽象难理解的结晶溶解平衡动态化,便于学生理解。

(3)在动画演示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理解分小组讨论结晶溶解过程的相对大小。

(4)教师讲解重点内容结晶溶解平衡。

并补充一些形象易理解的平衡的例子,比如天平的平衡;水池中水的高度问题;生态平衡等使这一内容更加便于学生理解。

(5)学生分组讨论溶解平衡的特征,得出溶解平衡是一个“动态”平衡为后序学习化学平衡打基础。

(6)学生讨论,汇报交流。

老师给以必要的指导和补充。

(7)进一步理解风化、潮解、结晶水合物的概念,并举一些实际例子。

(8)演示实验结晶硫酸铜加热失水过程的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9)巩固所学。

五.教学案例1.主题引入124567 89引 言作 业动画 溶解和 结晶我们学习过海水晒盐,在盐田中不断有食盐结晶出来,在这个时候是否存在部分食盐的溶解过程呢?2.课的展开结晶和溶解是相反的两个过程,但在一定条件下这两个过程恰恰是同时进行的。

这两个同时进行的相反过程是可逆的。

当溶质开始溶解时,溶解的速度大于结晶的速度,这时溶液处于不饱和状态,在一定条件下,总有一个时刻存在溶解的速度与结晶的速度相同的状态,我们称之为溶解平衡状态。

动画演示溶解与结晶。

从微观认识溶解平衡状态是一个“动”态平衡。

如我们常见的生态平衡;天平平衡等。

明确几个概念:晶体;结晶水合物;风化与潮解3.课的总结学生小结:溶解平衡是互为可逆的两个过程,在单位时间内扩散到溶液里的溶质微粒数目,与回到固体表面的溶质微粒数目相等时,也就是溶质溶解的速度与结晶的速度相同,从表面看,固体溶质不再减少,也不再增加,我们称之为溶解平衡状态。

六.教学反思溶解平衡是教学中的难点,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在教学中列举一些生动的例子对学生有一定的帮助。

在教学中我举了天平,水池中的水的高度的平衡等例子,让学生对溶解平衡有一个形象的认识。

通过演示实验来复习风化的概念效果比较好。

4.2 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共4课时)第1课时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化学反应热效应、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概念。

(2)理解化学反应的热效应与物质稳定性的关系,学会判断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能量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质疑,提出问题,补充进行学生分组实验,感受过程,分组讨论实验现象产生的本质原因,从而得出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节约和充分利用能源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反应热的含义和运用。

2.难点运用反应热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三.教学用品多媒体、学生实验。

四.教学流程1.设计思想根据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在教学目标和考试内容中的要求,在整个过程的设计中,力争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如问题1,问题2来自于学生预习的质疑),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创设学习的情境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感受、构建并丰富学习经验。

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积极性情感形成的统一。

结合化学学科特点,通过补充两个学生实验.创设情景,让学生在实验中感受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由师生共同得出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能量变化及化合反应中生成物的稳定性。

以盐酸和氢氧化钠发生中和反应请同学们设计测量反应热的装置创设问题激励的情境,进行交流小结。

通过问题3进行知识的应用体验。

思考与讨论,进行交流检验掌握情况。

通过运用体验化学与生产和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提高学习化学重要性的认识。

教学中可以根据情况运用多媒体展出问题和思考的题目,可以节省时间。

2.教学流程3.教学流程说明(1)复习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引人课题。

提出问题化学变化中的能量是如何变化的呢? (2)通过补充两个学生实验实验一、2Al+6HCl → 2AlCl3+3H2↑实验二、Ba(OH)2•8H2O+2NH4Cl → BaCl2+2NH3↑+10H2O 让学生在实验中感受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

(3)请学生思考(实验一)放热反应的原因(3)(2)学生 实验 感受反应过程 的能量变化(1)复习引入(13)物质的内能与 反应热的关系(6) (8)(4)小组讨论交流,探讨放热反应与物质内能的关系(5)放热反应的原因是反应物的能量大于生成物的能量。

(6)在上述基础上学生思考回答吸热反应的原因。

(7)吸热反应的原因是反应物的能量小于生成物的能量。

(8)由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放热反应与反应条件的区别。

(9)放热反应与反应条件的区别。

(10)结论:放热反应的原因是反应物的能量大于生成物的能量。

吸热反应的原因是反应物的能量小于生成物的能量。

(11)学生实验(中和热的测定),分小组填写实验数据。

(12) 分小组讨论实验数据不同的原因,设计测定中和热的装置。

感悟节约和充分利用能源的思想。

(13)小结:物质的内能与反应热的关系。

作业:五.教学案例1.主题引入溶解过程中的能量是如何变化的?(学生回答)那么,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又是如何变化的呢?我们先做两个实险。

(让学生通过补充的两个实验感受和体验化学变化中有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化学反应中的这种放热和吸热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探讨这个问题。

2.课的展开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思考。

小组讨论交流、回答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的原因。

当反应物的能量小于生成物的能量时反应是吸热反应。

那么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吗?由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放热反应与反应条件的区别。

结合教材91页C+O2→CO2+Q2H2+O2→2H2O+Q放热反应:有能量放出的化学反应叫做放热反应。

用“+Q”表示CaCO3→CaO+CO2-QC+CO2→2CO-Q吸热反应: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叫做吸热反应。

用“-Q”表示阅读92页图4、9结论:放热反应的原因是反应物的能量大于生成物的能量。

吸热反应的原因是反应物的能量小于生成物的能量。

学生实验(中和热的测定),分小组填写实验数据。

分小组讨论实验数据不同的原因,设计测定中和热的装置。

感悟节约和充分利用能源的思想。

3.课的总结教师小结:物质的内能与反应热的关系。

六.教学反思通过课堂教学解决来自学生的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通过补充的两个学生实验,让学生感受和体验化学变化中有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教学中引导学生从能量变化的角度去选择合适的燃料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