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1世纪中华民族精神应具有哪些特点

21世纪中华民族精神应具有哪些特点

21世纪中华民族精神应具有哪些特点民族精神内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十六大报告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全社会与时俱进地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一、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培养孕育的文化结晶。

民族是以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和共同经济生活为纽带,有着共同的心理素质、思想感情和文化观念的共同体,民族精神就是这个共同体赖以生存、发展和壮大的精神支撑。

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在长达五千多年的漫长历史进程中,由50多个民族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通过思想感情、意志信念、心理素质、道德观念等长期的相互交融凝聚而成的,是各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

自古以来,中国各族人民为了维护共同的生存和发展,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主权,为了抵御外来侵略和建设美好家园,无时无刻不在培育和发展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民族精神。

中国古代孕育、发展形成的传统民族精神有:“公而忘私、国而忘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仁民爱物”、“厚德载物”的博爱精神;自力更生、发奋图强的自强不息精神;以和为贵的团结友善、热爱和平精神;勤劳勇敢、知难而进的奋斗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坚毅精神;与时偕行、革故鼎新、日新又新的革新精神等,这些精神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不断丰富和发展着中华民族精神。

在民主革命时期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和红岩精神等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张思德精神、焦裕禄精神、雷锋精神、铁人精神”等,改革开放进入新的阶段,江泽民同志先后提出了“六十四字”创业精神、“抗洪”精神和“两弹一星”精神等,这些精神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新的精神财富。

二、中华民族精神的价值表现(一)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模式。

从远古开始,中华先民就生活在华夏大地,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开发祖国的大好河山。

两千多年前,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大一统”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千百年来,国家政权虽屡次更迭,有盛有衰,但中华各民族的大融合却从未中断过。

崇尚统一,反对分裂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正如孙中山指出的:“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一点已牢牢地印在我国的历史意识之中,正是这种意识,才使我们能作为一个国家而被保存下来。

”分裂是暂时的,统一是长期的,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旋律。

在中华大家庭内部,各民族团结统一、和睦相处,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世界文明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二)使中华文明传承不辍,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

世界其他文明古国都出现过大幅度的文明断层,甚至盛极而衰。

唯有中华文明,虽历尽沧桑,饱经磨难,却始终传承不辍,享誉世界。

其根本原因在于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文明的灵魂,为之注入了持久的生命力,使之具有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即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应对外来文明的挑战中表现出高度的自觉性,不是被动地接受对方的影响,而是积极、主动地选择、取舍、改造、融合,使之成为自身新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不断使中华文明得到新的发展。

(三)使中华民族饱经沧桑而不亡,历尽磨难而新生。

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是一个屡遭劫难的民族,天灾频繁,人祸不断。

中华民族在艰难困苦中表现出了惊天地、泣鬼神的精神。

每当国家处于危难关头,人们总是能够捐弃前嫌,空前团结,同仇敌忾。

中华儿女从来不在侵略者面前低头,有着酷爱自由、维护民族尊严和国家独立的传统。

对外来侵略者无比痛恨,对卖国求荣的民族败类无比鄙视,对爱国志士无比崇敬。

近代以来,中国虽屡遭列强欺凌,国势衰败,几近亡国灭种的边缘。

中华民族有着与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经过全民族的百年不屈不挠抗争,终于赢得了民族的解放、国家的独立。

又以巨人的姿态重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许多侵略者在遭到中华儿女,特别是普通百姓的拼死抵抗时,都不约而同地发出了“中华民族是不可征服的”这样的感叹。

拿破仑曾说过,中国像一只沉睡的雄狮,它一旦醒来,整个世界都将为之震颤。

之所以如此,根本原因在于,无论中华民族面临怎样的危机,都没有失掉民族自信心,而是愈挫愈奋,用自己的生命捍卫民族的尊严。

这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

(四)是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体现。

在当今世界,民族精神在综合国力竞争中愈益占有突出的地位。

综合国力的竞争是全方位的竞争,但归根到底,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人的竞争,即人的素质、民族素质的竞争。

所以说综合国力虽以经济实力、技术实力等物质力量为基础的,但也离不开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精神力量虽然不同于物质力量,但它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

强大的精神力量不仅可以促进物质力量的发展,而且可以使一定的物质力量发挥更好更大的作用。

十六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就不可能凝聚力量,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民族精神作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综合国力的竞争,不仅是经济发展、科学技术水平和军事实力的竞争,更是民族精神力量的竞争。

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面对国内改革发展稳定的艰巨任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能充分发挥每一个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精神,就能最大限度地凝聚和动员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有效地应对各种各样的挑战,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在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与时俱进(一)民族精神的内涵应随时代发展而发展民族精神的内涵需要随时代而不断丰富、发展。

一种民族精神的先进与落后,要看它能不能适应时代潮流,能不能跟进历史潮流。

古代世界曾经产生过20多个不同的文明,但大部分都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了。

究其原因,就是这些文明或者说民族精神不能适应新的形势,不得不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要在21世纪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一定要丰富和发展伟大的民族精神。

”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铸就了民族精神宽广的兼容胸怀。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文明吸纳了许多外来文明、外来民族的东西,它不但没有停滞和退后,反而进一步强大和壮实。

民族精神应该是个开放的体系,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要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为主,同时又不保守,不拒绝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

弘扬和培育反映时代特征、适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民族精神,才能使民族精神永葆生机和活力,真正支撑起民族的精神大厦。

否则,拘泥于传统,机械地保持其原始内容和表现形式,不仅不利于培育民族精神,实质上是抛弃民族精神、背离民族精神。

因此,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时代发展的新课题。

(二)中华民族精神的新内涵时代的发展推动了民族精神的培育。

时代发展潮流是培养民族精神的坐标,也是拓展民族精神的动力。

当今,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

在这一主题下,要求我们在弘扬民族精神的同时,更要培育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求强求富的民族精神,以去除传统的循规蹈矩、安于现状的旧习,在维护世界和平的同时,加快国家的发展,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进入21世纪,时代发展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特点。

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经济全球化趋势愈益明显,知识经济和信息革命扑面而来,大国之间的科技、经济竞争日趋激烈,文化多元化方兴未艾。

这些时代发展的新特点,要求民族精神的内涵需要不断丰富和拓展,包括培育开放精神、竞争精神、兼容精神、科学精神、理性精神等民族精神,以使民族精神富有时代气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时代发展的要求深化了民族精神的内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新时期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安排,需要与其相适应的精神观念。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意味着重构我们的经济生活,又表明需要培养民族精神作为市场经济的精神支撑。

市场经济讲究效率、效益,要求平等、自由,强调竞争、诚信,市场经济既是一种法制经济,也是一种道德经济,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政治民主化相伴随。

这些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大大深化了民族精神的内容,包括在弘扬艰苦奋斗精神、重德精神的同时,努力培育平等精神、自由精神、竞争精神、法治精神、契约精神、民主精神。

民族精神的培育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是催生新时期民族精神的重要动力。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核心的文化要素。

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是中华民族得以生息、繁衍,不断发展壮大的强大思想动力。

在当今时代,大学生理应成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生力军。

民族精神作为一个民族的思想支撑,总是与每一历史时期的民族历史任务相联系的。

近现代社会,中华民族的使命是推翻三座大山的压迫,建立新中国。

进入21世纪,在中华民族面前,展现的是一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来说,任务是十分艰巨的。

它首先遇到的是科学技术的挑战。

在当今这样一个科技进步日益成为一个民族和国家提升综合国力的主导力量的时代,谁不占领科技的制高点,谁就会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被动的地位。

正因为如此,党和国家制定了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

与此同时,我们还遇到价值观念的挑战。

如果说20世纪是武力兼经济竞争的世纪,那么,21世纪无疑是经济、文化竞争的世纪,说到底,更是民族精神竞争的世纪。

中华民族为人类的发展曾经作出过卓越的贡献,我们的落伍只是近代的事。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系到新世纪中华民族能否实现伟大复兴,关系到中华民族精神能否薪火相传。

青年兴则民族兴,青年强则民族强。

大学生是整个社会群体中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他们的精神状态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息息相关。

科学技术的挑战,实质是人才素质的挑战,民族精神的挑战。

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人的思想情感,离不开人的道德责任,也就是离不开民族精神的激励。

巴甫洛夫有句名言,"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有祖国。

"想一想当年在条件十分艰苦的环境下,我们的"两弹一星"为什么能够成功,除去技术的因素,不就是因为科学家不甘落后,要粉碎外国的"核"讹诈吗?大学既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是"精神育人"的摇篮。

闻一多先生说:"诗人主要的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和人民。

"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就应当具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