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民族精神是什么?为什么今天我们仍然要继续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
新的时代条件下,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要怎样去做?
1、维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民族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指民族性格中的正面和优秀部分,或民族道德与民族文化中的精华部分。
基本内涵有两个层面,一是相对于民族和民族社会的物质实质存在而言,指称民族精神存在。
民族精神存在包括它现存的精神面貌,主要表现在人类心理的不同层面及其积淀之上,因此,它与民族心理的涵义是相互沟通的。
二是民族精神的狭义使用,特指以既定民族和民族社会为背景的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中正面和富于肯定性价值的部分,它是对民族文化之优秀遗产的心理继承,是民族和民族社会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并具体地内涵在民族社会与民族文化历史的发展过程之中。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具有某种核心价值,成为某种向心力的源泉。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志向的集中体现。
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中华民族精神再次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例如:大庆精神———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艰苦创业精神;胸怀大局、为国分忧的奉献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是我们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凝聚和激励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
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背景下,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大,西方各种思想文化也对我国的民族文化、社会思想产生了广泛而复杂的影响。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我们必须把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让昂扬的民族精神成为提升综合国力、应对时代挑战、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巨大动力。
2、(1)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一个民族的发展,不仅取决于经济、科技发展水平,而且取决于民族的综合素质。
民族精神是民族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
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高昂奋进的民族精神能产生巨大的力量,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2)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
中华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
具有凝集和动员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3)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西方敌对势力不愿意看到社会主义中国发展壮大,加紧一各种手段和方式对中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
面对这种挑战,要顶住霸权主义的种种压力,抵制外来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弘扬的培育民族精神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
3、第一,要牢固树立百年大计人才为本,人才大计教育为本的思想。
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他们应当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才能担负起祖国富强、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
这是十六大对我国教育工作提出的重要战略任务。
在过去的20年,特别是近10多年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为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对作为人才培养奠基工程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培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代新人的任务,历史地落在广大教育工作者肩上。
我们必须按照“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坚持育人为本的思想,积极推进各项教育工作的发展。
第二,要牢固树立素质教育的思想。
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学生,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怎样才能使学生成人成才?怎样才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途径只有一条,就是搞素质教育。
每个学生都有要求进步的愿望,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潜能,相信人人都有才,才会正确对待每个学生的发展潜能;相信人人能成才,才能找到适合学生发展的好方法、好途径。
只要有正确的引导,只要教育者充分提供表现、思考、研究、创造的机会,相信所有学生都能学习,都会学习。
教育教学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发挥出来,享受到学习成功的乐趣。
过去10年教育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经验之一就是明确提出并努力实施了素质教育。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思想上的历史性突破,是育人为本思想的重要体现。
我们一定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不移地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第三,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贯穿于学校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
我们要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要把学生培养成才,首先要教育学生学会做人。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在学校学习的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学生,将亲自参加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可以说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将在这一代青年人手上实现,他们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
因此,我们必须教育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和创新求实的科学精神。
我们提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主要靠德育工作来完成。
因此,必须把德育摆在育人工作的首位,把理想信念教育摆在德育工作的首位。
每个年轻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这是他们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我们一定要通过学校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良好的思想品质、高尚的道德情操,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四,要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扎实做好德育工作。
应该看到,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一些地方教育方针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抓应试教育比较实,抓素质教育比较虚;抓智育比较实,抓德育比较虚,而这些看起来虚的东西是最重要的东西,怎样把这些虚的东西做实,做出成效来,就是我们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也是下一步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
如何真正做到育人为本,如何把德育摆到首要位置,需要拿出一些具体有效的措施。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就是一个很好的战略抓手。
1.我们要以积极的态度自觉接受民族精神教育。
2.在学校生活中积极性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我们培育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径。
我们要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在享受实践乐趣的同时,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3.青年学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更多的是表现在日常生活的学习生活中。
我们要从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做起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从提高基本素质做起,以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