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离骚有位诗人,在水一方千百年来,屈原以诗人的身份,呈现个体生命的魅力,独占了一个民族传统节日的荣耀和精神空间,受到人民如此隆重的纪念,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这种博大而深刻的人文景观,使屈原在历代炎黄子孙心目中,激荡成一首英雄史诗,飘扬成一面鲜红的旗帜。
汨罗江,这条无名的小河,也因屈原而变得像长江黄河一样著名了。
屈原是位诗人,是位为祖国而生、为祖国而活的诗人。
他的一生大都是在被抛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的。
其诗不是用墨来写成,而是饱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
流放,对屈原来说是不幸,但对三湘四水的古老民族却是大幸。
就在湘沅之间,这位伟大诗人留下了《离骚》《九歌》《渔父》等杰出诗篇。
我们今天读其诗,总是清清楚楚听见一位爱国臣子,一遍遍哭诉,一遍遍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夕阳荒原中,临水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
人,终有一死,但死后两千多年,还能让人民以一传统节日而永久怀念的人该有怎样的魅力?怀王不使他为官,却为他准备了锤炼思想艺术的极好环境,国家的兴亡、民族的仇恨、思想的沉淀、艺术的升华、火热的激情、浪漫的理想,在他胸中冲撞激荡,既然这股能量不能化为治国方略,就让它熔铸成光辉灿烂的诗歌吧。
这也充分说明真正的诗人只有为政治大事所扭曲、挤压、烧炼、锤打时,才能得出合乎历史潮流的感悟,才能成为理想的化身;诗歌也只有插上政治的翅膀,才能鲜活,才能飞翔。
如果去掉《离骚》忧国忧民的政治实质,那么无论其辞藻怎样生动华美,也会相去甚远。
“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当我们划旱船赛龙舟,品尝甜甜的棕子时不要忘记柔波深处那颗孤独寂寞的灵魂,那双执著求索的眼睛。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有位诗人,在水一方……一、学习目标1.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2.了解浪漫主义诗歌特征。
体会诗歌象征手法运用的效果。
3.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二、作者连线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屈原屈原(前340—前278),名平,字原,又字灵均。
战国楚国人,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
学识渊博,通晓天文、地理、礼乐制度。
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起初颇得楚怀王信任,“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在内政方面,他主张“修明法度”“举贤任能”,实行使国家富强的“美政”;在外交方面,具有远大目光,主张与强秦对抗。
后因受小人陷害,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是“楚辞”体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
代表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等。
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最伟大的爱国诗人,世界文化名人。
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将屈原列为“世界文化名人”,号召全世界人民纪念他。
三、背景探寻“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
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楚怀王三十九年(前300)春,屈原被排斥流放在汉北。
此间创作了《离骚》。
《离骚》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首扣人心弦的政治抒情诗。
四、文体知识楚辞体战国中晚期,楚国的屈原等诗人吸收民歌精华,融合上古神话传说,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楚辞体。
其特点是结构宏伟、想象丰富、句式灵活,并多用“兮”字以助语势。
屈原、宋玉等为这一诗体的代表作家,因该诗体代表作品以《离骚》为最,所以这种新体诗又名“骚体”。
关于《离骚》《离骚》是屈原最宏伟的诗篇,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是“可与日月争光”的一篇浪漫主义杰作。
全诗共373句,2 477字。
诗人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与朝政日非,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 理想,抨击黑暗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
《离骚》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五、归纳整理(一)通假字1.偭规矩而改错.通“措”,措施2.忳郁邑.余侘傺兮通“悒”,忧愁3.何方圜.之能周兮通“圆”4.进不入以离.尤兮通“罹”,遭受5.芳菲菲其弥章.通“彰”,明显(二)古今异义1.怨灵修之浩荡..兮古义:荒唐,没有准则。
今义:水势大;形容广阔或壮大。
2.宁溘死以流亡..兮古义:随水流而消逝。
今义:因灾害或政治原因而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
3.长余佩之陆离..古义:修长的样子。
1今义:形容色彩繁杂。
4.自前世而固然..古义:本来就这样。
今义:承认某事,引起转折。
5.固时俗之工巧..兮古义:善于取巧。
今义:细致精巧。
6.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古义:不得志,走投无路。
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三)一词多义1.固固.前圣之所厚副词,本来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动词,使……牢固独夫之心,日益骄固.固执、顽固蔺相如固.止之副词,坚决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副词,究竟、到底2.修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形容词,长、高余独好修.以为常动词,修饰退将复修.吾初服动词,整理乃重修.岳阳楼动词,修建邹忌修.八尺有余形容词,高臣修.身洁行数十年动词,修行恐修.名之不立形容词,美好3.善1谣诼谓余以善.淫动词,崇尚亦余心之所善.兮动词,崇尚素善.留侯张良动词,交好京中有善.口技者动词,擅长择其善.者而从之形容词,善良,美好4.度竞周容以为度.名词,法度、准则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名词,限度群臣惊愕,尽失其度.名词,气度、常态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动词,估计春风不度.玉门关动词,度过(四)词类活用1.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动词余虽好修姱以羁兮束缚、约束步.余马于兰皋兮缓行(2)名词作状语謇朝.谇而夕.替在早上;在晚上2.动词的活用(1)动词的使动用法屈.心而抑.志兮使……受委屈;使……受压抑回.朕车以复路兮使……回转(2)动词的为动用法伏清白以死.直兮为……而死哀.民生之多艰为……而悲哀3.形容词的活用1(1)形容词作名词何方圜..之能周兮方枘,圆凿谣诼谓余以善淫.淫荡的事(2)形容词作动词固前圣之所厚.推重,看重(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高.余冠之岌岌兮使……加高长.余佩之陆离使……加长(五)文言句式1.謇朝谇而夕替被动句2.虽体解吾犹未变兮被动句3.谣诼谓余以善淫状语后置句4.步余马于兰皋兮状语后置句5.不吾知其亦已兮宾语前置句6.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定语后置句(六)文白对译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此句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一个爱国诗人、关心国运、关心民生是他心之所系。
但在那个时代里,人民的生活艰难悲惨,不能不使诗人哀叹不已,伤感有加。
作为一个几遭贬抑的封建士大夫,却只能仰天长叹,掩面哭泣。
2.“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句中“悔”字应怎样理解更贴切?它与“虽九死其犹未悔”中的“未悔”是否矛盾?为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第一节写的是诗人因正道直行,不同流合污,而遭小人诬陷,君王是非不分,疏远了他。
虽遭多方沉重打击,但他心志弥坚,毫不退缩。
第二节里写诗人打算全身而退,高洁自守,不再在政治活动中积极进取,谋求变革。
远离政坛,并不意味着放弃操守,因此并不矛盾。
3.《离骚》一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离骚》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忧国忧民、正道直行、献身理想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首先,他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特征。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很多屈原的画像即使不写上“屈原”二字,人们也可以一眼认出是屈原,就是因为都依据了诗中这种具有特征性的描写。
其次,他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
第一,他是一位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张法治(“规矩”“绳墨”),主张举贤授能。
第二,他主张美政,重视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哀民生之多艰”“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反对统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
第三,他追求真理,坚强不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这个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两千多年来给了无数仁人志士以品格与行为的示范,也给了他们以力量。
4.诗人描写花草禽鸟的用意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诗中描写花草的诗句有“既替余以蕙兮,又申之以揽茝”“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这些诗句交代了诗人自己被疏远废弃的原因及被废弃后的行为。
显然,诗人用自己爱好奇伟瑰丽的香蕙白芷比喻自己理想的崇高美好;在被废弃后的恶劣处境中,诗人仍让自己的马缓行在长着兰草的水边高地,疾驰到长着椒树的山冈,依旧以荷花、荷叶为衣,表现了诗人无论“进”“退”,清白的操守和报国的理想始终不变,九死未悔。
在描述出群邪蔽贤、自己壮志难酬时,以古来鹰隼和凡鸟不能合群比喻自己不与小人同流合污的决心。
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用“蕙”“茝”“鸷鸟”“兰”“椒”“芰荷”“芙蓉”等作比,意象华美,使人不只感受到花草的色和香,更能为一种深远的意境所吸引,这些生长在水国荒地的幽花香草把人们的心引到奇丽的幻想境界。
诗人用它们来象征自己高洁的品德,这就写出了诗人高大、芳洁的动人形象。
5.屈原最终怀石沉江,你如何看待他的这一举动?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观点一:不赞同,屈原虽遭楚王放逐但楚国人民并没有抛弃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