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材报/2005年/7月/20日/第004版混凝土外加剂我国工业萘市场现状中国建筑村料科学研究院田培王玲白杰高春尹工业萘是基础的化工原料,主要用于生产苯酐、各种萘酚、萘胺、减水剂等,是生产合成树脂、增塑剂、橡胶防老剂、表面活性、合成纤维、染料、农药、医药和香料等的原料。
高效减水剂是混凝土外加剂中非常重要的一类产品,属于表面活性剂中的一种。
近年来,由于我国基本建设投资力度的持续增长,我国混凝土外加剂的产量也迅速扩大,2003年高效减水剂的总产量已达94万吨,其中萘系高效减水剂产量达73万吨,居世界萘系高效减水剂产量之冠。
若以每吨高效减水剂(低浓)耗用萘400千克计,则我国每年生产萘系高效减水剂需耗用近30万吨工业萘,即在我国生产萘系高效减水剂需要使用大量的工业萘。
近几年,由于工业萘的价格大幅度起落,货源供应也时紧时松,对萘系高效减水剂生产企业的经营造成诸多困难,许多企业对萘系高效减水剂的生产和应用前景产生疑问,都渴望了解工业萘市场的供需状况,以便确定今后高效减水剂的研发方向。
一、我国煤焦油加工和生产情况萘及萘系产品通常可由煤焦油与石油裂解焦油提取,有工业萘、精萘和甲基萘之分。
煤焦油萘系产品硫含量高,而石油萘系产品硫含量低,更适于生产精萘、精甲基萘等。
目前国内工业萘生产企业主要为钢铁企业以及焦化企业。
萘主要由煤焦油分离制取,高温煤焦油中萘的含量约占8%~12%,萘的含量主要决定于煤炼焦热分解过程的温度和析出的挥发物在高温区的停留时间。
目前,我国煤焦油加工技术的现状可归纳为:(1)我国现有70余套10万吨/年及其以下规模的煤焦油加工装置,国内单套装置的最大加工能力为18万吨/年(山西宏特煤化工有限公司),与发达国家相比,煤焦油加工装置规模的差距很大。
(2)焦油加工技术落后,多数加工装置的热能回收利用不合理。
(3)煤焦油加工回收产品品种少。
德国吕特格公司1983年就可以从煤焦油中提取153种产品,2002年已经可从煤焦油中提取220多种产品,而我国目前只能从煤焦油提取40多种产品。
最近几年,一些省份开始建设大型煤焦油集中加工装置,突破了近几十年来最大设计能力仅为10万吨/年的局面。
据了解,山东、河南、江西、山西、辽宁、内蒙古等地正在筹建15万~30万吨/年规模的焦油加工装置。
唐钢考伯特15万吨/年焦油加工装置正在运行;年焦油加工量在10万吨的企业还有北京焦化、上海焦化、莱钢焦化、武钢焦化等;在建10万吨/年焦油加工项目有济钢焦化、山东济宁碳素厂、天津铁中煤化工厂等。
山西宏特煤化工有限公司利用国内技术建成了15万吨/年焦油加工装置,经过一年多运行,现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均达到或超过设计要求,成为我国单套能力最大的焦油加工装置。
该公司通过对第一套加工装置处理能力进行标定,总结经验建设了第二套装置。
山西焦化引进法国30万吨/年焦油加工技术,目前已经开始建设,将于2006年投产。
上海宝钢集团也已经具备煤焦油加工能力52万吨,排在美国Koppers 公司、欧洲Ruteger公司、日本JFE公司之后,位居世界第四位。
2005年预计有150万吨新建煤焦油处理装置投产。
二、我国工业萘生产情况我国工业萘的生产基本上以煤焦油制取为主,工业萘生产规模较大的厂家主要有宝钢、鞍钢、武钢、首钢、攀钢、昆明钢厂、包钢、济南钢厂、本溪钢厂等;化工系统中有北京焦化厂、上海焦化厂、吉林化工公司、无锡新安合成化工厂、浙江德清化工公司、石家庄焦化厂等。
国内主要工业萘生产厂商的生产能力分别为:宝钢2.5万吨/年,上海焦化1.2万吨/年,梅山2.4万吨/年,山西宏特1.6万吨/年,马鞍山钢厂1万吨/年。
2005年我国预计有150万吨新建煤焦油处理装置投产,按照煤焦油加工能力的发展情况来预测,我国2005年将新增工业萘生产能力13万吨,其中山西焦化2.5万吨、梅山2.5万吨、马鞍山钢厂1.25万吨、上海焦化1.5万吨。
这样,预计在1~2年之内,如果在建和拟建的煤焦油加工装置全部投产,工业萘的产量将超过40万吨。
三、国外工业萘市场情况目前世界其他国家工业萘的产量总计约为95万吨/年以上,其中煤焦油制萘占86%,石油萘占14%。
世界工业萘的主要生产地区集中在美国、西欧、日本等国家与地区,其中德国Ruteger公司为世界最大的萘生产厂商,生产能力达14万吨/年,其次为日本钢铁公司,生产能力达10.6万吨/年,美国Koppers公司为7.95万吨/年,Allied Signal公司为3.63万吨/年,日本川崎制铁公司为4.5万吨/年,意大利ACNA公司为2万吨/年。
其他国家和地区中,韩国生产能力约为5.2万吨,我国台湾省为1.2万吨/年,中欧为11.9万吨/年,南非为1.6万吨/年,原苏联各国家萘产品年总产量12万吨,其中俄罗斯占50%,约6万吨,乌克兰占46%,产量为5.5万吨。
四、我国工业萘进口情况我国工业萘年消耗总量超过35万吨,其中华东市场15万吨/年,60%~70%用于建筑用外加剂,华北市场12万吨/年。
我国工业萘的产量远远不能满足国内市场日益增长的需求,一直需要靠大量进口来弥补。
1998年~2002年,工业萘进口量年均增长幅度达34%。
2002年工业萘的进口量达到70802吨,约为1998年进口量的3.2倍。
2003年进口量达到89369吨,比2002年增长26%。
2004年1月~7月进口量达65243吨。
我国工业主要从16个国家和地区进口工业萘,包括俄罗斯、乌克兰、丹麦、澳大利亚、日本、罗马尼亚、西班牙、巴西、印度、伊朗、德国、加拿大、比利时、韩国等。
2001年开始,国内混凝土外加剂企业对工业萘需求迅速增长,俄罗斯萘产品对华贸易稳定增长。
俄罗斯出口到中国3.5万吨/年;乌克兰出口到中国1.2万吨/年。
10年来,俄罗斯工业萘凭其良好的产品特性保证了我国特殊用户群体的要求。
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俄罗斯等国的萘产品仍会保持目前的速度和规模对华稳定出口。
五、工业萘的其他主要用途萘及萘系衍生物是有机化工重要原料之一,可用于生产苯酐、农药、染料中间体、橡胶助剂、杀虫剂及表面活性剂等产品。
我国已成为世界染料生产大国,染料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1/3,对萘的需求量很大。
工业萘是染料工业中最基础的原料,用来生产萘系列的染料中间体,主要用于生产活性染料、酸性染料、直接染料及有机颜料。
活性染料萘系列中间体包括:H酸、K酸、介酸、磺化吐氏酸,占世界染料总产量的20%。
直接染料及酸性染料主要中间体包括:H酸、介酸、γ酸等。
有机颜料主要中间体包括:2-萘酚、吐氏酸、2:3酸等。
染料出口逐年扩大也是2-萘酚系染料中间体快速增长的一个原因。
2-萘酚在有机颜料、橡胶防老剂、医药和农药方面,在某种程度上精萘的供应情况是2-萘酚价格的晴雨表。
近10年来,由于环保要求的制约,萘的产量减少,世界范围内2-萘酚的生产发生了重大转移。
美国早已停止2-萘酚的生产,其国内所用全部依靠进口,欧洲萘系染料中间体产量也锐减,2-萘酚的主要的生产厂家有意大利ACNA公司(生产能力为2万吨/年)、日本上野制药公司和日本住友公司等。
我国2-萘酚目前的总生产能力约为8.5万吨/年,不仅能够满足国内需求,还有相当数量出口,约2~2.5万吨/年。
生产厂家主要有重庆厂庆化工厂(生产能力为1万吨/年)和天津市宏鑫化工厂。
六、工业萘价格分析我国工业萘与其他有机化工产品一样,其市场价格基本随着国内外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而波动。
长期以来,国内工业萘产量不能满足市场日益增长的需求,一直需要依赖进口,因此产品价格在很大程度上受国际市场价格变化的影响。
1995年5月国内工业萘市场价格伴随需求量的激增,最高涨至9000元/吨以上,自1995年下半年起,价格开始迅速下降,1996年4月工业萘的价格为5000~6500元/吨。
进入1997年,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工业萘价格迅速下滑,1997年工业萘价格为4000~4800元/吨,1998年二季度工业萘跌至3500~4000元吨,到1999年初跌至3000元/吨。
随着国内外市场的复苏,工业萘价格开始上扬,2000年初进口工业萘价格升到4500~5000元/吨,直至2002年2月之前,工业萘价格基本在该范围内浮动。
从2002年4月份开始工业萘价格一路上扬,到2002年11月份,进口工业萘价格达到8600元/吨左右,随后逐渐下跌,12月份价格跌至7800元/吨左右。
2003年1月份进口工业萘价格降至5400元/吨,之后价格又逐步回升,3月份升至7750元/吨,在华东地区一度还超过8500元/吨,4月份价格又开始下降,4月~5月份达到7000元/吨的水平。
2003年5月~2004年5月工业萘价格基本在7000~8000元/吨徘徊,2004年7月达到过5300元/吨,随后在9月份、10月份又上浮至6500~7000元/吨,11月份回落到5800元左右。
通过对近3年我国进口工业萘价格的分析对比可以看出,2001年价格相对比较稳定,2002年~2004年进口工业萘价格变化幅度非常大,说明工业萘供求关系不稳定。
七、工业萘市场展望1.我国已成为全球工业萘消耗大国,根据有关专家对2004年我国CDP增长速度将达到8.5%的预测以及染料工业和建筑业的发展趋势分析,2004年我国对工业萘的市场需求量达到30万吨,而国内新建的大型煤焦油加工装置尚不能投产,因此工业萘的进口量还将增长,工业萘价格将居高不下。
2.鉴于工业萘将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能达到供需平衡,混凝土外加剂需求量也会有较高增长,因此,混凝土外加剂行业应积极开发其他类型的高效减水剂,以满足建筑业对高效减水剂的需求。
3.外加剂行业为了解决工业萘价格波动所带来的经营困难,应加强对国内外染料行业进行动态分析,特别是2-萘酚的市场动态,以便使外加剂生产经营活动取得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