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造船依托技术优势谋发展
众所周知,日本造船向来以推行“精益造船”的模式而著称,船企接单时,非常注重船东的实力以及订单的质量,接单也主要来自国内船东。
但是,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冲击,导致日本国内经济低迷、航运业发展速度减慢,加之日本造船业在人力成本等方面不占优势,日本造船业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为此,日本船企正在依靠技术优势,以先进造船技术和设备出口为依托,谋求新的发展。
完工量上升新船订单、手持订单大幅下滑
据日本船舶出口协会(JSEA)统计,10月份日本造船完工量同比增长77%,达到57艘船,200万总吨。
其中包括1艘成品油船、2艘渡船,均为日本船东订造。
另外出口41艘散货船(30艘灵便型船,8艘巴拿马船和3艘好望角船),1艘集装箱船,3艘汽车运输船,2艘原油船,1艘成品油船,3艘化学品油船,2艘LNG船和1艘冷藏集装箱船。
相对完工量的大幅上升,日本造船业手持订单量却在迅速下滑。
截至10月底,中韩两国手持订单量分别为 1.90 亿DWT、1.57 亿DWT,而日本手持订单量则下滑至0.87 亿DWT,同比回落达到25%。
与此同时,日本造船业新接订单量依旧比较低迷。
今年10月,中国和韩国新船接单量分别为163万DWT和225万DWT,而日本新船接单量仅为19 万DWT。
进入11月以来,日本造船业接单量上升趋势依然不明显。
截至目前,仅有日本邮船与今治造船签订的3艘95000DWT散货船订单,三菱重工和挪威WW ASA公司签订的1艘6459车位汽车滚装船订单,以及三菱重工与Astomos Energy集团签订了一艘超大型LPG船订单,新船订单的持续性仍然面临重重困难。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由于日本的新船订单结构仍以散货船为主,在价格上无法与中国相竞争。
因此面对完工量的大幅上升,日本造船业面临着手持订单量的大幅下降、后续新船接单量没有起色双重冲击,日本造船业发展的持续性正在遭受到一场严重的考验。
另谋出路日本船企大力推进技术出口
造船业发展的举步维艰,使得部分日本造船企业寻找新的出路。
面对竞争压力,日本造船业转而加强了低碳、节能和环保等领域的技术投入,依托其先进的技术优势来拉动造船企业的整体盈利,正在成为日本造船企业新的发展方向。
日前,日本石川岛播磨重工(IHI Corp ) 成功研制出一种新型造船钢板弯曲自动化系统,并计划向新兴国家造船市场推广。据了解,这种新型钢板弯曲自动化系统,只要输入相应的数据,钢板弯曲自动化系统就能对包括钢板传输到钢板弯曲的整个过程进行处理。这种新型系统将原先依靠技术工人将钢板放在加热炉中加热和冷却水中冷却后,再将钢板弯曲成要求得到的形状的生产方式更加高效。
采用该自动化系统后,可将钢板加工各种成复杂的形状,并可以实现全过程自动化,包括钢板弯曲后少量的修饰等。据悉,这种新型钢板弯曲自动化系统大约要耗资3亿日元(360万美元)。
与此同时,日本造船企业还在低碳、环保型动力系统方面加大研发力度。
目前,日本三井造船投资15亿日元(1840万美元)研发的大型低排放环保船用发动机项目正在快速推进。
据了解,这种新一代四气缸发动机,目前正在旗下的Tamano发动机工厂进行反硝化测试,目标是研发废气循环技术和采用催化剂的氮氧化物减排系统。
据三井造船人士透露,如果反硝化设备能达到预期效果,与传统发动机相比,新型发动机的氮氧化物污染减排有望达80%。
另外,三菱重工也计划最近对研发的新型船用环保发动机进行测试,并将在其所属的Kobe 船厂安装发动机测试设备。
与三井造船一样,目标为减少80%的氮氧化物排放。
据了解,三菱重工在该发动机项目的投资额大约为10亿日元(1226万美元)。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日本造船企业面对国际船市的激烈竞争,正在着力寻求新的增长点。
在大力推进造船技术及设备出口的同时,其在低碳、节能、环保动力及船配设备的研制方面的实力也在不断增强,并为日本造船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支撑,值得我国造船企业学习和借鉴。
(本刊记者张真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