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家族企业资本结构探讨摘要:从20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家族企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家族企业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但近年来家族企业的发展遇到了不少的困惑,其中较为突出的是如何优化资本结构和解决融资难的问题。
这两个方面一直是影响家族企业长远发展而亟待冲破的瓶颈。
本文立足我国实际,结合国外相关理论研究,归纳出影响家族企业资本结构的因素,提出优化家族企业资本结构的建议。
期望能从研究提高社会资源配置的角度,引导和实现家族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并进一步发挥家族企业的优点,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关键词:家族企业资本结构融资优化在理论界,对于家族企业的定义,至今尚未形成一个确切的界定。
美国哈佛大学唐纳利、著名企业史学家钱德勒、台湾学者叶银华等对家族企业都有不同的定义,本文采纳我国学者于立的观点:家族企业是以婚姻和血缘关系为纽带而形成的经济组织;企业资本的来源和积累或企业的经营建立在家族的背景之上。
现代意义上的家族企业发轫于18世纪的英国工业革命。
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家族企业成为世界范围内最为普遍的企业组织形态之一。
《财富》500强中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企业为家族企业形态。
在美国,80%以上的公司制企业是由家族控制或家族拥有的公司(包括独资企业),产值占整个国民生产总值的49%,雇佣的劳动力占美国劳动力构成的85%以上。
在欧洲,43%的企业是家族企业(王彬,2001)。
据一项统计表明,在东南亚各国,最大的15个家族企业的上市公司的总值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是相当大的,如香港为84.2%、马来西亚为76.2%、新加坡为48.3%、菲律宾为46.7%、泰国为39.3%(闻岳春,2001)。
在我国大陆,从20世纪80年代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家族企业逐渐涌现,至今走过三十多年的历程。
在这段期间,家族企业在新旧体制变革的夹缝中顽强地生长,不断地壮大,走过了从无到有,从家庭作坊式经营过渡到现代私营企业经营模式。
目前,私营企业已经成为一股不可或缺的经济力量:近五年来,作为私营企业代表的家族企业的工业增加值年度增长率达到22.8%,明显高于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14.2%的水平。
2004年,私营企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超过60%;吸纳就业人口超过一亿;私营工业企业完成规模以上的工业增加值以及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利润的一半以上;在全社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方面,各类私营企业的投资比重也超过了40%。
一、我国家族企业资本结构分析国内学者对我国家族企业的资本结构均有研究,总体上倾向认为:我国家族企业的资本结构比较单一,内源融资占主导地位。
通过对一些家族企业资本结构及股权分布状况的分析,可以得出家族企业的资本结构主要存在如下基本特征:(一)资本结构单一、融资难度大家族企业资本结构首要特征为结构过于单一,权益性资金比例高,债务性资金比例低。
特别是中小型家族企业,在创业过程中,银行一般不对其进行融资支持。
中小型家族企业受自身规模和信用等级等因素制约,信用水平较低难以进行外部融资。
从另一方面看,银行一时也难以从众多的中小型家族企业中分辨优劣。
金融市场的运行基础是信息,而借贷双方都面临着信息不对称。
家族企业信息具有不透明性,银行缺乏对中小型家族企业信用的足够信息,对企业将难以做出客观的风险评定,出于谨慎考虑控制风险,是不会提供相应的信贷服务的。
这是家族企业融资能力和国内企业融资环境双重选择的结果。
而发行企业债券、进行股权融资的门槛又太高,作为中小型家族企业是可望而不可即。
(二)股权集中程度过高,家族成员控制企业家族企业资本结构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在于权益性资金内部结构单一,即股权的集中程度过高。
从中小企业招股说明书中可以看出, 大部分家族企业家族资本占控股地位。
如七喜股份董事长易贤忠家族直接和间接持股70.84%,七匹狼董事长周连期家族直接和间接持股52.94%,其中太太药业家族资本占总股本份额的77.18%,远远超过了目前我国a股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的平均持股比例,其他比如用友软件主要股东王文京控股达60%、康美药业主要股东马兴田控股达45%等,家族成员在公司中一股独大的现象非常明显。
(三)负债筹资表现两极化家族企业资本结构的特征还表现在负债方面,在家族企业中虽然说基本上都是权益性资本的比例较高,但负债筹资的表现却有两种不同的发展方向。
一方面对于大多数的中小型家族企业来说,它们主要依靠自身积累或向银行贷款筹资,因此这类家族企业呈现较高的负债率;另一方面上市的家族企业却采取了较低负债率的资本结构。
通过对上市家族企业资本结构的研究分析发现,除了红豆股份和新希望负债率超过0.4以外,其余企业的平均资产负债率都在0.3左右。
原因在于我国的股票市场发展不完善,在一定时期内股权融资的成本实际上低于债权融资成本,家族企业采用牺牲股权的办法获得了大量资金后, 自然不会大量采用成本较高的债权融资。
二、影响家族企业资本结构的因素分析(一)经济制度我国经济体制仍存在计划经济的烙印,资本市场自由运行尚未成熟。
《证券法》对发行公司债券的有限责任公司的净资产有严格的要求,即净资产不低于6000万人民币。
由于我国绝大多数家族企业的企业形态是合伙企业和有限责任公司,相比股份制有限公司,家族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受到更多的限制。
在股票市场上,国家虽然放宽了准入条件,但是依然十分苛刻,能通过股票市场筹资的家族企业少之又少。
虽然中小企业板块已于2006年6月25日推出,但仍有诸多限制条件,如《公司法》规定申请上市的股份制有限公司的股本总额不得少于5000万元、最近三年持续盈利等;另一方面,政府缺乏对中小家族企业的相应政策支持和协调机构,客观上限制了中小家族企业的融资渠道和融资能力。
(二)家族企业产权结构及治理结构我国家族企业的产权分布较为集中,产权治理结构呈现出四大特征:单一的产权结构;集权化的管理模式;家长专断的决策机制;任人唯亲的用人制度。
据统计,家族企业中私人股东投资占企业总股本的92%,其中私人业主的控股权比例高达66%,处于绝对控股地位。
私人业主的同姓兄弟所持有的股份也有相当比重,约占企业总股本的14%,两者在家族企业中的控股比例合计达80%。
单一的产权结构将社会公众排斥在企业之外,限制了企业对社会公众资金的吸纳。
虽然这种治理机构在企业开创初期可以减少内耗,降低管理控制难度和成本,但在企业需要发展时,这种治理结构却突现出它的弊端;任人唯亲的用人机制和家长专断的决策机制会给企业带来极大的经营风险,容易固步自封。
(三)公司的营利能力与留存收益的关系盈利能力越强的公司,其留存收益会增多,根据myers 和majluf 融资排序①理论,公司利用留存收益来进行融资的成本要低于负债融资,而负债融资的成本又低于股权融资。
因此,营利能力越强的公司,其利用留存收益进行融资的倾向性就会越强,相应的负债融资的比例就会越低。
三、优化家族企业资本结构的对策、建议资本结构的优化意味着相应增减权益融资或负债融资,而除了部分权益融资可以通过企业内部融资解决以外,必然要求相应的外部融资。
因此政府、企业应共同努力,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经理人市场等外部公司治理机制的作用,促使家族企业自觉去调整资产负债率,优化股权结构。
(一)建立和完善多角度的金融市场体系1、建立和完善我国的融资制度,为家族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融资制度是指规范主体融资行为的一系列制度安排。
具体而言,融资制度涉及到企业从何种途径、以什么方式获取企业经营所需要的资金,以及某种融资方式的条件、规则、习惯等。
通过融资制度的创新,重塑银企关系,实现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竞争互补,从而为家族企业融资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首先,发挥国有银行自身特有的优势,进行制度创新,开拓家族企业融资服务市场。
改革现有的贷款审批制度和信息渠道,开展针对家族企业商业银行票据和兑现服务,形成符合家族企业金融服务特点和要求的制度安排。
其次,发展地方金融机构以促进家族企业融资。
各地方政府应大力发展地方性金融机构,改善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
最后,为中小企业开展多种融资途径,提供多种融资工具。
商业银行业务不断创新,使它能够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融资、结算产品。
银行可以针对中小企业实际情况,提供不同的融资工具,例如贴息贷款、票据融资、委托贷款、融资租赁业务等方式,让家族企业有更多的选择。
2、建立和完善家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家族企业信用制度的建立是改善企业融资环境、提高企业融资效率、建立新型企业融资机制的重要前提和条件。
建立企业信用制度要确立企业信用文化,以信用要素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要素,形成内在约束机制。
完善家族企业的财务和信息披露制度,建立完整的家族企业诚信体系,提高信用水平;同时政府要在全社会倡导诚实守信的理念,政府必须在尊重、保护产权制度和重视、维护信用方面有所作为,加大对失信企业的法律、经济惩处,使社会信用环境有实质性的变化。
3、建立和完善家族企业证券市场一是发展股票市场。
股票市场要向不同所有制的企业平等开放,政府应取消对上市公司主体成分的限制,放宽上市要求,积极支持家族企业的资产重组和股票上市。
二是大力发展债券市场。
放开对债券利率的严格限制,理顺企业债券发行审核管理体制,逐步放松规模限制,扩大发行额度,完善担保和信用评级制度,丰富债券品种,为家族企业实行资本运营开辟新的融资渠道。
三是完善产权交易市场。
通过培养、建立产权交易中介机构,促进各种所有制性质的资本有序、合理流动。
(二)改善家族企业的股权结构股权是指股东对企业的所有权。
清晰、科学的股权结构是企业生存的基础,也是企业能够长远发展的前提。
我国家族企业应该明确产权关系,大力吸收市场上优秀人才的技术入股,提高家族企业的竞争力,在成长规模达到一定瓶颈的时候,适时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从组织结构上为家族企业的长远发展创造条件。
要改变当前家族企业的股权分布,使家族股东的股权适当分散化和外部化。
具体来说,可以制定相关证券法规,要求家族企业在申请上市时,必须引进两个以上的非家族成员的战略投资者,且规定每个战略投资者的持股比例下限,以起到有效分散股权的目的。
股权适度集中而非高度集中,有利于有效监督和激发经营者的工作动力。
因为在家族绝对控股时,家族成员既是经营者又是监督者,难以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而在股权高度分散时,中小股东普遍存在”搭便车”心理,不想独自付出监督成本,会产生严重的内部人员控制问题;只有在家族股东和若干大股东相对控股的情况下,大股东因其持有一定数量的股权而具有监督的动力,并且其监督收益大于监督成本,同时经营者在股东的监督下,不得不努力工作,否则将面临随时被撤换的风险,这样才有双赢的效果。
(三)规范家族企业的治理结构建立机构健全、制度完善的现代企业组织形式,从而为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奠定制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