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权力腐败的防范措施

论权力腐败的防范措施

论权力腐败的防范措施内容摘要:腐败,人人痛恨。

扼制权力,监督权力,是建设健康的和谐社会的根本。

所谓权力腐败,指利用公共权力来达到私人目的,增加私人利益的行为。

权力失去制约必然腐败。

如何看待当前中国的腐败现象,关系着能否有效地预防和遏制腐败。

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形势仍然严峻,任务仍然艰巨。

《检察日报•廉政周刊》评出的2008年反腐典型案件让我们深刻反思,不找出真正的症结,恐怕难以走出反腐困境。

对此,我们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理性的态度。

关键词:权力腐败原因防范措施中共中央2008年5月13日印发《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工作规划》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按照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的基本精神,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发展变化,进一步明确了今后5年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要求和工作目标,作出了教育、制度、监督、改革、纠风、惩处六项工作整体推进的工作部署,提出了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的相关措施,是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指导性文件。

本文在分析一些案例的基础上,结合行政组织学、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科学的相关理论,来进行分析权力腐败的现状、产生原因及防范措施。

一、权力腐败的现状当前我国社会中最严重的腐败现象是权力腐败。

根据2009“两会”期间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显示:2008年全年共立案侦查贪污贿赂、渎职侵权犯罪案件33546件41179人,已侦结提起公诉26684件33953人,人数分别比2007年增加1%和10.1%。

查办涉嫌犯罪的县处级以上国家工作人员2687人,其中厅局级181人、省部级4人。

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境内外追逃工作,抓获在逃职务犯罪嫌疑人1200名。

数字最有说服力。

透过这些数字,既看到了党和国家坚决反对腐败的决心,更看到了惩治腐败的明显成效。

其中,一批大案要案被查处,4名省部级干部被查处,充分表明了无论职位多高,只要搞腐败,就逃不脱党纪国法的惩处。

二、权力腐败的原因(一)权力失控是腐败产生的体制根源。

当具体的公共权力偏离了法律规范的轨道,被用来服务于个人或小集团的意志和利益时,权力通常就处于同授权人整体的意志和利益相冲突的状态。

这时候,权力蜕变为个别人实现私欲的手段,成为被滥用的力量。

在我国,公共权力是人民的权力,人民的权力主要由社会公职人员代行。

这种授权关系没有也不可能由于社会制度的先进而自动免除被代行者滥用的可能性。

腐败行为的发生,主要是由于现行政治体制中在权利配置上存在着弊端,其中主要有:1、权力过于集中;2、权力活动过程中缺乏有力的制约和监督;3、权利对权力的监控力不足。

(二)主体素质低劣是腐败产生的道德根源。

公共权力需要人去掌握和运用,制约监控公共权力的措施也需要人去制定和执行。

因此,权力主体的内在素质状况如何,就成为权力腐败与否的关键。

主体素质虽然是一个内涵十分宽泛的概念,但在这里,它主要是指掌握公共权力的人,他们的人品、人格、德性、操守等,当然,主体的文化修养和才干能力乃至身体状况等方面也都属于主体素质的范畴。

主体素质具有内在性,内在素质优秀的主体,即使在剥削阶级社会腐败泛滥的时候,也能独善自身,洁身自好,出污泥而不染。

而内在素质低劣的主体,即使在社会主义社会,在全社会倡导廉洁奉公的氛围中,也可能陷入腐败的沼泽地而不能自拔。

三、权力腐败的防范措施权力,系指政治上的强制力,也指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

权力是柄双刃剑。

正确运用权力,可以造福人民;不当动用权力,谋取小团体利益或个人私利,就会招致人民的唾弃。

古今中外,腐败都是权力运行失控,失衡所致。

所谓权力腐败,是指执掌权力的某些机关或干部背离公有权力的性质和原则,把权力私有化或关系化、商品化,为个人或小团体谋私利。

权力运作过程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不强,容易造成权力行为的暗箱操作,这是产生腐败的重要原因。

另外,执掌权力的行为主体在决策过程中的不科学,造成重大决策的失误,同样会造成权力腐败。

两者比较,后者社会影响更大、后果则更严重。

权利腐败的实质是公有权被滥用。

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只能用来为人民服务,绝不能用来谋取个人或少数人的私利。

权力意味着责任。

权力和责任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只有责任,没有权力,责任无法履行和落实。

只讲权力,不讲责任,权力得不到制约,必然导致权力滥用,损害人民的合法权利。

国家公务人员肩负党和人民的重托,必须廉洁从政,克已奉公,执政为民。

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联系市科协党组近几年来,通过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防体系,完善内部管理制度,规范领导决策程序,增强领导决策的透明度和对重大事项通报制度,并且加强监督等措施,有效杜绝腐败案件发生的实际和自身的粗浅学习,浅谈预防权力腐败的有关措施。

(一)以德倡廉,筑起正确的思想道德防线当前,在社会转型期,由于道德理想的迷失、道德观念的错位、道德准则的失范,引起道德行为的失序。

这种失序反映在政治生活方面便是权力的腐败,贪污、受贿、以权谋私等现象严重。

深究腐败现象产生的原因固然很多,但行为主体的道德内约松散是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所谓道德内约松散,是指人们的道德观念淡薄,道德行为的主体摆脱了自己应遵守的各种道德规范约束的现象。

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政治伦理建设,就是要以德倡廉,强化政治行为主体的道德内约,使政治行为主体筑起“不想腐败”的思想道德防线,从而抑制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

在加强政治伦理建设时,我们要弘扬优良的德政传统,唤醒权力主体的自律意识,培育廉洁自律的政治氛围。

具体来说,就是要弘扬儒家“民贵君轻”、“民为邦本”的为民富民的民本意识,继承我们民族、我们党的公正、廉洁、自律等观念,以及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朴素等精神,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民公仆”意识,从而淡化权欲,诚心为民,廉洁公正,克己奉公,举贤任能,为戒徇私,开拓创新,善于进取。

加强政治伦理建设,目的是要以德倡廉,强化公职人员的廉政、勤政意识,引导公职人员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塑造一批廉政、勤政的道德楷模,发挥榜样的影响和辐射作用,通过树立公职人员廉洁公正的道德形象来形成全社会廉洁的风气,进而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

(二)加强教育,树立正确的权力观。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少数国家公务人员在纷繁复杂的形势下,经不住权力、金钱、美色的考验,以权谋私和腐败变质。

究其原因,都是从放弃世界观改造、理想信念动摇开始的。

因此,只有加强教育,打牢思想基础,使国家公务人员牢固构筑抵御腐败的思想长城,才能保证正确行使权力。

近年来,市科协党组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体人员,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经常集中开展学习先进人物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教育,增强了全体人员的公仆意识、宗旨意识、服务意识,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

加强党纪条规教育,使大家掌握有关法规和廉政知识,自觉成为廉洁自律、遵纪守法的模范。

(三)提供优越的经济条件公职人员有一份比较稳定的经济收入,因此谁也不愿意为贪小便宜而失去较为丰厚的工作报酬和生活保障。

历史与现实表明,许多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之所以出现严重的政府腐败,重要根源之一就是那些政府部门的公职人员因为收入太低无法维持一般的生活水平而不得不利用其工作之便谋取私利。

从表面上看,低工资政策好象缩短了政府官员与人民之间的距离,达到了反对特权和实现公正的目的。

其实则正好相反,它反而助长了特权思想和各种不公正行为。

在大多数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政府官员滥用特权、徇私舞弊、贪污受贿等行为正好成为低工资的一种合理而不合法的补充。

而反腐败比较成功的一些国家,如新加坡政府则坚决摒弃了许多发展中国家那种貌似反对特权,实际产生更多特权的低工资政策,对政府工作人员实行比较优惠的工资政策,让他们得到比私人部门稍高的收入。

这样,一方面可以促使优秀人才流进政府机构,另一方面,较高的工资收入和其他福利可以使一般公务员能够*其正当的工资收入来维持中等或中等以上的体面生活,使他们较少有生活上的压迫感和危机感,从而能尽忠职守,比较能够抵制一些物质利诱。

因为,在物质利诱面前,公务员必须权衡一下是否值得为一时的眼前利益而牺牲自己的“金饭碗”。

所以说,通过法律和规范把公务员的工资福利和退休后的优厚待遇规范化、制度化,这是公务员廉洁奉公的思想作风得以培植和强化的物质基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国家公职人员的劳动给以较高的工资收入是符合市场经济的分配公正原则的。

国家公职人员较高的社会角色地位与较高的薪金收入之间的一致性有助于在这一阶层中形成“社会公正”的判断,只有当他们有了“社会公正”的判断后,才有可能对自己承担角色的道德、义务、责任和规范产生认同,而认同是他们对自我行为进行约束的前提,否则,他们会把越轨行为作为对“社会不公”进行补偿的手段。

薪金越低,与其社会角色地位越不相符,寻求“补偿”的动机就越强烈。

所以,在一个存在分化的市场经济社会里,没有高薪是难以养廉的。

但高薪只有与严格、完善的法制相结合才能对国家公职人员的廉洁行为产生真正有效的影响。

因为,高薪与严格、完善的法制相结合,实际上是加大了国家公职人员的成本和风险。

在生活风险日益增加的当今社会,国家一方面给公职人员较稳定、较好的生活福利以及较高的社会地位;另一方面,国家又通过有效的法律监督其行为和财产收入,一旦发现有越轨行为,不仅会失去得到的一切,而且还要受到法律的严惩。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以俸养廉,提供“不愿腐败”的经济条件。

(四)加强监督,建立健全的权力运行机制监督是对权力的监督制约,防止权力的滥用。

实践证明,失去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

没有有效的监督就不会有对腐败现象的真正遏止。

强化监督对制约权力、防止权力滥用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实现关口前移,使国家公务人员不犯或少犯错误的重要保障。

为此,一是要形成严密的监督机制。

如坚持领导干部述职述廉、民主评议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等;二是要把党内监督与群众监督、行政监督、法律监督结合起来,形成强大的监督合力;三是要大力推行政务公开。

向社会公开办事制度、办事程序、办事结果和监督措施,增强办事的透明度,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四是要加强对重点人员、关键岗位和薄弱环节的监督,对管钱、管人和管物的风险岗位,对重大决策和执行环节,对基建、物资采购等容易发生问题的敏感环节予以重点监督和防范。

纪检部门要主动参与,提前介入,加强监督。

使监督工作同党员干部和业务工作的实际紧密结合;五是要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凡是重大问题都必须由领导班子集体决定,实行民主决策、科学决策,以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的监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