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陆军元帅冯·屈希勒尔(Kuchler)乔治·冯·屈希勒尔(Georg von Küchler)(1881-1968),德国陆军元帅(1942.6.30),军事家。
屈希勒尔1881年生于格麦尔斯海姆附近的菲利浦堡。
1900年加入达姆施塔特的炮兵部队。
1901年任少尉。
1907年到1909年服役于汉诺威的骑兵学校。
晋升中尉后。
于1910年被选送军事学院受训,1913年毕业后被分配到参谋本部的测量局工作。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屈希勒尔任炮兵连长,因作战有功而获一枚一级铁十字奖章,并晋升上尉。
以后担任过步兵第二○六师首席参谋官。
大战结束时为预备第八师作战科长。
战后,屈希勒尔先在驻柯尼斯堡的第一军任炮兵第五团连长,后来在慕尼黑的步兵学校任战术教官。
晋升少校后,调至国防部兵科学校监察部服务,其后在炮兵学校任中校教官。
在所有这些岗位上,屈希勒尔增长了丰富的军事学识,积累了宝贵的战斗经验。
1931年他晋升上校,次年调任东普鲁士第一军区炮兵指挥官。
1935年至1937年,屈希勒尔任军官学校少将督察员,还兼任过一段时间的国家军事法庭副庭长。
1937年,布劳希齐将军调任第四集团军司令,屈希勒尔接任第一军军长兼东普鲁士第一军区司令,并晋升为炮兵将军。
东普鲁士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届希勒尔在其任内注重提高部队训练水平,特别重视普鲁士要塞的构筑工作。
1939年,他率第一军所属部队冲过蒂尔希特市的桥梁,开进了梅梅尔地区。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屈希勒尔任新编第三集团军司令,在博克上将指挥的北方集团军群编成。
屈希勒尔受命在克卢格将军的第四集团军协同下,以一部兵力强渡维斯瓦河,以集中于奈登堡周围的基本兵力对配置在纳雷夫河和布格河以北的波兰军队实施突击,并在渡河后向华沙和谢德尔采进行纵深迂回进攻,以同从西里西亚突进的赖歇瑙的第十集团军会合。
9月1日进攻开始后,屈希勒尔的集团军由东普鲁士发起的攻势进展顺利。
3日,突破了波兰军队的姆瓦瓦阵地。
4日,在奥萨河强渡成功,第三集团军经过激战冲人格鲁琼兹要塞北炮台。
次日攻占该要塞。
它与德军第四集团军一起,把波兰军队在狭窄“走廊”中的退路切断。
屈希勒尔率部推进到姆瓦瓦以北地域的进攻过程中,遇到波兰军队猛烈的抵抗,他临机迅速变更兵力布置,加强攻击力量将这一抵抗彻底粉碎。
然后,他挥军迅猛推进,于9月7日前在普乌图斯克两侧进抵纳雷夫河和布格河。
不能阻止屈希勒尔强劲的攻势。
屈希勒尔指挥他的第三集团军在维斯瓦河以东这个北方集团军群的主攻方向上,紧随古德里安的坦克军向前推进,突破波军在沃姆扎地域的防御,于9日渡过纳雷夫河,随后向南急进。
11日在维什库夫及其以东地域渡过布袼河。
接着,第三集团军从东面深远迂回,经谢德尔采西进,包围波兰首都华沙。
它的快速部队于14日突破了波军布列斯特堡垒线,逼向内城。
届希勒尔一面命令该先遣支队坚持攻击,一面令大部兵力兼程赶到,于17日粉碎波军的抵抗。
第三集团军进抵弗沃达瓦的向南进攻部队,在此与德军第十集团军会师,华沙被严密合围。
波兰军队几次突围均被击退,华沙于9月27日宣布投降。
10月1日,屈希勒尔因战功“卓著”获得骑士铁十字勋章。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身为德军第一线部队的作战指挥官之一的他,正在为其战斗部队的后方发生的滥杀无辜的暴行表示非常不满,并为此丢了官职。
希特勒在波兰和挪威取得胜利后,又准备对西方进攻。
1940年5月10日,西方战役打响。
被重新起用的屈希勒尔任第十八集团军司令官,率9个步兵师、1个坦克师、1个骑兵师在博克上将指挥的B集团军群北翼(右翼)战斗。
他的任务是:应以一部兵力向荷兰东北各省进攻,全力在莱茵河、马斯河下游两侧突破艾瑟尔阵地和佩尔防线,以便随后从东面和南面对“荷兰要塞”实施进攻。
为迅速使荷军失去战斗力,必须制止它在东、南地区组织预有准备的防御。
派经过空降训练和装备的步兵第二十二师及空降第七师加入第十八集团军编成,在“荷兰要塞”内部,即莱顿和鹿特丹之间机降,牵制这一地域的荷兰兵力,在鹿特丹以南空降的伞兵,则应夺占穆尔代克附近的马斯河铁路、公路大桥,在马斯特里赫特以北也尽可能多夺占几座马斯河上的大桥。
第十八集团军在瓦尔河以南地域首次突破的成功,对全局具有决定性意义。
为此,屈希勒尔周密地准备了一些特别措施。
5月10日5时30分,屈希勒尔的第十八集团军以迅猛的攻势向荷兰出击,快速地扫荡了其东北各省,进抵艾瑟尔阵地以北的艾瑟尔运河东岸。
奈梅享及其以南地域的桥梁,虽然荷兰人已经放好了炸药,爆破的人员也做好了准备,但德军来得太快,使炸桥人员来不及做他们该做的一切事就逃离或被俘,这些桥梁完完整整地落入德军手中。
屈希勒尔长吁一口气,轻松不少,前进中的这道障碍就这样顺利地不存在了。
进攻第一日,荷兰艾瑟尔阵地和佩尔防线就被屈希勒尔突破,他把荷兰军队赶到了瓦尔河对岸。
但是,在格雷伯筑垒线,屈希勒尔打得却比较艰苦。
荷兰守军很顽强,他们打退了德军的一次又一次进攻。
屈希勒尔投入了大量的坦克进行冲击,冲到5月12日才突破了几处。
13日,在德军空军的轰炸支援下,坦克部队才最后攻破了这一防线。
荷军在德军压迫下退到了洪水泛滥地区的后面。
国外资料德国陆军元帅冯·屈希勒尔(Kuchler)作者:二战德国来源:历史资料日期:2008-1-6上午07:51:39屈希勒尔将步兵第二十二师机降到鹿特丹和莱顿之间,将伞兵空降到鹿特丹和多尔德雷赫特地域,进行夺取“荷兰要塞”的战斗。
这场战斗一开始就很激烈,德军步兵第二十二师一着地,就与荷军第一军绞杀在一起,荷军驻守格雷伯防线的守备部队也赶来参战,把机降下来的德军赶出了一些地点,使德军伤亡惨重。
好在德军伞兵攻击顺利,不仅打退了荷军的一次又一次反冲击,而且还向多尔德雷赫特以南推进,并在穆尔代克大桥附近与正在作战的德军第二十二师部队会合,及时驱除了正准备炸桥的荷兰人,夺取了这座具有重大意义的桥梁,击退了企图夺回和炸毁这座桥梁的荷军的多次攻击,一直坚持到德军第九坦克师赶到。
德军第九坦克师是在突破荷军佩尔防线后,接到届希勒尔增援在“荷兰要塞”内进行激战的德军空降兵命令的,该坦克师即迅速前往。
因为荷军第一军已经撤至瓦尔河对岸,所以它一路上没有遇到任何抵抗,于5月12日晚,该师先遣分队到达穆尔代克,次日,该师由桥上冲过河,击溃了正向大桥反击的荷军轻装师,几乎将荷军这个师全部俘获。
“荷兰要塞”被屈希勒尔成功地夺占了。
法军第七集团军虽然在5月11日已抵达布雷达,但它们拒绝支援荷兰军队的战斗,这使屈希勒尔的部队以开战仅5天的时间,就击败了荷兰军队的抵抗,占领了鹿特丹,并于5月14日接受了荷兰的投降。
从荷兰战场腾出手来的屈希勒尔,率第十八集团军靠拢向第六集团军的右翼,加入对同盟军的作战。
4天后,攻陷比利时的安侍卫普,比利时政府在10天后的5月27日宣布投降。
6月3日,在敦刻尔克下海撤退的英法军队,最后一批后卫人员于夜间离开了欧洲大陆。
4日,届希勒尔占领了敦刻尔克。
11日,德军第十八集团军开入第四、第六集团军之间地区,准备参加巴黎周围可能发生的恶战。
这是德军统帅部为增强这一地区攻击力量的一种调动,同时也可以看出这种使用是因为第十八集团军很能打硬仗,得到了统帅部的充分认可。
屈希勒尔荣光的日子到来了,他率部跨过塞纳河后,于14日晨,趾高气扬地开进法国首都巴黎。
德军整队穿过凯旋门时,屈希勒尔觉得这是他一生中最值得炫耀的一次辉煌。
紧接着,这位巴黎的占领者又率军渡过卢瓦尔河,直逼大西洋海岸。
法国于25日向德国投降。
1940年7月,屈希勒尔晋升上将,他的集团军转移至东普鲁士。
为了对苏联作战,希特勒集中了中央、南方、北方三个集团军群共140个师的强大兵力和1300架轰炸机,并企图以闪击战将苏军击溃。
1941年6月22日,德军向苏联发动了突然的进攻(参见苏德战争)。
勒布元帅的北方集团军群编成内的第十八集团军,在屈希勒尔上将的指挥下,沿蒂尔西特一里加公路闪电般的向了里加。
随后进抵西德维纳河,击溃了苏军在这里的最后抵抗。
紧跟德军坦克第四集群横扫了波罗地海沿岸各国,肃清了波罗地海沿岸南部地区的苏联军队。
28日,屈希勒尔占领了利耶帕亚;7月1日,夺占了文茨皮尔斯。
他又以一个军在西德维纳对岸展开进攻,于7月10日前打到塔尔图、派尔努一线,直取爱沙尼亚。
7月中旬,屈希勒尔的第十八集团军西翼部队在楚德湖和里加湾之间推进,歼灭了拉脱维亚境内及塔林和帕尔季斯基(波罗地港)以爱沙尼亚境内的部分苏军(苏军主力已经及时退过纳尔瓦河东撤),并配合德军坦克第四集群攻占了纳尔瓦。
到此为止,屈希勒尔率领他的部队一口气夺取了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各国,歼灭和俘虏了近300000苏军,他成了一名占领别人国家最多的侵略将军。
德军第十八集团军此时开始向列宁格勒挺进了,它的任务是向施吕瑟尔堡突击,将连接列宁格勒与沃洛格达之间的道路切断,此后,与芬兰军队协同,合围并攻占列宁格勒。
9月初,屈希勒尔挥军进到涅瓦河(参见列宁格勒战役)。
8日,以猛烈的强攻夺取了施吕瑟尔堡,从而切断了列宁格勒在东南面与外地的联系。
战斗中,屈希勒尔亲临第一线指挥突击部队,跟着突击部队冒着炮火行进,使德军士气高昂,攻击顺利。
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在遭受很大损失的情况下,屈希勒尔指挥所属部队顽强地一直打到列宁格勒的大门口。
这时的屈希勒尔,已打出了数次成功的攻坚战,他的果断、勇猛、坚毅的作战风格影响到属下所有部队,也为德军统帅部所看重,他的声望在德军中日益提高。
但是,在随后的时间里,德军向列宁格勒的进攻一直进展不大。
苏军的防守越来越坚固,而且在有的地段实施了频繁的反冲击,使德军不是被阻就是被击退。
屈希勒尔希望自己的第十八集团军能比别的集团军有突出的表现。
他一面扼守施吕瑟尔堡不被苏军的反冲击动摇,一面指挥部队逼近沃尔霍夫,压缩对列宁格勒的台围圈,以图楔入苏军的防御阵地。
第十八集团军部队在其司令长官的严厉督今下,猛攻到列宁格勒的市南郊,使该市周围的战斗顿时非常激烈起来。
德军坦克狂热地冲入苏军阵地,却被有大批工人支援和参加作战的苏军击毁了一辆又一辆,顽强的苏联士兵有的甚至拿着反坦克手雷与冲上来的德军同归于尽。
屈希勒尔在望远镜里看到了这一切,他十分惊讶守军的作战精神和战斗能力,不得不承认对手的强硬。
他向上报告说:以现在的战斗力量继续进攻列宁格勒,已不可能取得成功。
1941年末至1942年初,苏军对德军实施了强大的反攻。
苏军在对德军北方集团军群作战中,企图在伊尔门湖和列宁格勒之间进行突破,击溃德军第十八集团军对列宁格勒的包围,并对该集团军实施迂回进行反包围。
苏军的反攻一开始进行,屈希勒尔就看清了自己的危险处境。
他竭力防守施吕瑟尔堡至沃尔霍夫河的正面,以支撑整个集团军群的作战后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