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旧会计制度差异比较

新旧会计制度差异比较

新旧制度整体和主要内容比较第一节新旧制度整体比较一、新旧制度正文内容比较二、新旧制度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比较主要比较结论:新旧制度整体上的结构和内容的最大差异表现在:新制度自成体系,而旧制度不能单独运用。

新制度由《企业会计制度》正文和《企业会计制度----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构成。

在《企业会计制度》中,对企业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要求、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基本会计要素的定义及其相关经济业务的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作出详细具体的规定,对一些特殊会计事项,如会计调整、或有事项、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等的会计处理也作出了详细具体规定,同时也对财务会计报告的主要内容及编制基本要求作出了规定。

这样,在实际上,新制度本身可以成为独立的会计核算和披露规范体系。

而旧制度对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作出了详细具体规定,并不涉及会计核算的总体要求、一般原则,以及会计确认、计量方面的内容,因而必须结合《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及具体会计准则才能成为会计核算的规范体系,不能自成体系。

在其他方面,则在结构和主要内容上是大体一致的。

新旧制度整体结构和内容上的差异可以反映出我国会计核算规范体系的发展趋势是:我国仍将保持以企业会计制度形式为主的会计核算规范体系,或者说是将呈现出双重会计核算规范体系,即企业会计制度规范体系和会计准则规范体系。

三、新旧制度适用范围比较 主要比较结论:新制度是一种打破行业界限和经济成分界限的全国统一的企业会计核算制度,使不同行业的企业、不同经济成分的企业的会计信息口径一致,便于全国范围内不同行业之间、不同经济成分之间企业会计信息的对比分析和汇总。

旧制度是一种分行业或经济成分的企业会计制度,在会计方法、会计科目乃至会计报表格式和内容及编制要求方面有较大差异,从而导致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之间会计信息口径不一致而缺乏可比性。

差异体现出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发展趋势是:我国要建立一种打破行业界限和经济成分界限的全国统一的企业会计核算制度。

第二节新旧制度主要内容比较一、会计基本要素定义的比较说明:旧制度中并未对会计基本要素给出定义。

这里引用的是《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的定义。

主要结论:新制度对资产、负债、收入等基本会计要素的定义,采用了经济利益流入、流出法,是一个显著进步,既与《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的定义保持了一致,又与经济事实相符,并导致新制度对这些内容的会计处理发生了较大变化,如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将待处理财产损溢、不能使企业受益的待摊费用等虚拟资产排除在资产负债表之外,可在较大程度上防止企业虚增资产和利润。

新制度在会计基本要素定义上体现出:一是与国际会计准则协调;二是更重视经济业务的实质;三是会计核算基本原则的差异在会计基本要素定义中得到了进一步体现。

二、主要内容方面的比较新制度与旧制度比较,除了包括后者的全部内容外,增加了较多内容。

增加内容主要是将经过实践认为比较成熟的具体会计准则的内容纳入了会计制度规范之中,体现了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的协调和整合。

这些内容主要是:非货币性交易、或有事项、会计调整、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债务重组等。

这些新增加的内容在股会制度中没有明确提出,但或多或少有涉及。

另外,新制度对原具体会计准则中的一些规定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如非货币性交易和债务重组中,对换入资产的计价不再运用公允价值的概念,改用换出资产账面价值为基础进行计价,与新修订的相关具体会计准则保持一致。

新制度已将稍后修订发布和新发布的无形资产、借款费用、租赁等八项具体会计准则的内容吸收纳入其中,保证了《企业会计制度》内容的先进性。

三、会计报告体系的比较主要结论:新制度在会计报告体系上更完整、全面,内容更详细、具体,体现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会计报告目标的转变,重视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要,尽量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

四、在制定指导思想和精神实质上的比较新制度除了制定指导思想上是要建立全国统一的、通用的企业会计制度外,还注重制度的原则性和具体性相统一的原则,注重会计人员的专业分析和判断。

体现得较为明显的内容是:(1)涉及资产确认和计量的会计处理,如资产的定义、计提减值准备、确认条件等;(2)涉及负债的确认和计量的会计处理,如预计负债的确认条件及计量等;(3)涉及收入的确认和计量的会计处理,如收入的确认条件及计量等;(4)涉及会计调整、或有事项、非货币性交易、关联方关系、债务重组等的会计处理;(5)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谨慎性原则、重要性原则等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运用,均需要会计人员进行全面的专业分析和判断等等。

这一思想和精神实质在股会制度中有较好的体现,但不及新制度深入和广泛;在工会制度中有所体现,但不是非常明显。

此外,新旧制度在对其他一些会计概念的界定上、会计科目的设置上也存在一些差异。

详见以后各章的具体会计处理比较。

由于新制度对成本和费用、外币业务的会计处理与旧制度的规定区别很小,本书对此不作比较。

五、新旧制度整体比较小结通过对新旧制度的整体比较,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几点重要结论:1.从新制度整体结构和内容上来看,新制度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会计核算规范体系,反映出我国会计核算规范体系的近期发展趋势是:我国仍将保持以企业会计制度形式为主的会计核算规范体系,或者说是将呈现出双重会计核算规范体系,即企业会计制度规范体系和会计准则规范体系。

2.新制度是适用于除不对外筹资、经营规模较小的企业以及金融保险企业以外其他所有企业的会计核算制度,体现出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发展趋势是要建立一种打破行业界限和经济成分界限的全国统一的企业会计核算制度。

3.新制度进一步强调会计专业分析和判断,注重会计核算的全面谨慎性和会计信息的高质量性,力求从制度规范上使会计信息更接近企业实际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有利于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营决策。

4.新制度在会计基本要素定义和核算内容上既重视经济业务的实质,又与国际会计准则协调;在会计报告体系上更完整、全面,内容更详细、具体,体现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会计报告目标的转变,重视满足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要。

5.新制度将经过实践认为比较成熟的具体会计准则的内容纳入了会计制度规范之中,并与新修订和新发布的具体会计准则内容保持一致,体现出《企业会计制度》的先进性和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的协调和整合。

第二章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基本原则及其比较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据以进行会计核算的基础性假定;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是进行会计核算的指导思想和衡量会计工作成败的标准。

新旧制度关于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完全相同;关于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有相同之处,但也有差别。

第一节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比较企业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也称为会计基本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等四项。

新制度对于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没有变动,与旧制度完全一致一、会计主体假设会计主体假设是指会计反映的是一个特定单位或组织的经营活动,而不包括其他单位或组织的经营活动。

新制度第五条“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发生的各项交易或事项为对象,记录和反映企业本身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

”这就要求我们以企业作为会计核算的主体,站在本企业的立场,把企业与企业的相关利益主体尤其是投资者、关联方企业区分开来,只核算本企业发生的各项交易或事项,记录和反映本企业自身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

二、持续经营假设这一假设又称连续性、继续经营、非清算性假设等。

其涵义是:除非存在明显的“反证”,否则,都将假设一个主体的经营活动是连续下去的。

而所谓的“反证”,就是那些表明企业经营活动将会中止的证据,如合同规定的经营期限即将到期、企业资不抵债已被宣告破产、国家法律明文规定要求停业清算等。

新制度第六条“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

”实际上是针对持续经营做出的规定,对企业会计的正常活动做出时间的规定。

但当会计主体需要停业清算或破产清算时,会计信息系统就要相应地进行立足点的转变——从立足于持续经营向停业、清算(破产)转变。

当然,前提的变化必然导致相应的会计原则和方法的转变,权责发生制、历史成本等原则,应让位于收付实现制、可变现净值等原则。

三、会计分期假设所谓会计分期,就是将会计主体持续不断的经营活动,人为地分割成一个个等距离的时间“间隔”,以便于核算和报告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会计分期作为一项假设,它实际上是持续经营假设的补充,持续经营把主体的经营活动看成是延续不断的“长河”,会计分期则把这连续的“长河”,人为地“隔断”,以测定其流量。

新制度第七条规定“会计核算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均按公历起讫日期确定。

半年度、季度和月度均称为会计分期。

”四、货币计量假设货币计量假设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中以货币为计量单位,记录、反映企业的经营情况。

货币计量假设是会计核算计量尺度的假设,它有两层涵义:一是在诸多计量单位中假设货币是计量经济活动中的最好单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企业经济活动是价值运动。

货币是商品的一般等价物,是衡量商品价值的共同尺度,具有广泛的适用性,综合性最强。

二是假设币值是稳定不变的。

但在发生恶性通货膨胀时,通常应采用通货膨胀会计进行处理。

新制度第八条规定“企业的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

业务收支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为主的企业,可以选定其中的一种货币作记账本位币,但是编报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

在境外设立的中国企业向国内报送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

”第二节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比较企业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包括客观性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相关性原则、可比性原则、一贯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明晰性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性原则、历史成本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谨慎性原则和重要性原则等十三条。

新旧制度在基本原则方面主要是相同的,除新制度解释更为具体详细外,主要差别体现在以下四个基本原则上:(l)新增加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2)改变了相关性原则的提法;(3)对历史成本原则作了修正;(4)加强了谨慎性原则的贯彻实施;(5)强调了重要性原则。

其余部分基本上没有发生变动。

一、新旧制度相同的会计核算基本原则1.客观性原则新制度客观性原则要求“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即企业不得虚构、歪曲和隐瞒经济业务事项,它是杜绝会计信息失真的基本前提。

如虚构经济业务并进行会计处理,即“假账真算”;隐瞒已实现的收入,不纳入企业对外会计中进行核算,而是另立账册进行反映,即所谓的“小金库”、“账外账”等,均违反了客观性原则的要求。

2.一贯性原则一贯性原则(又叫一致性原则)是指各个企业处理会计业务的方法和程序在不同的会计期间要保持前后一致,不能随意变更,以便于前后各期会计资料纵向比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