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6届高三作文素材积累一

2016届高三作文素材积累一

2016届高三作文素材积累(一)1、南方集中供暖,谁愿“在艳阳里大雪纷飞”?11月15日开始,北京、河北、陕西等多个省市正式供暖,标志着北方大部分地区进入了冬季供暖季。

近年来,每逢供暖期,呼吁“南方集中供暖”的话题都会成为热点。

记者调查发现,在集中供暖的北方,不少居民仍然要忍受室内的寒冷;而在南方有些城市,90%以上的城市家庭配有取暖设备。

有专家认为,“南北方供暖之争”其实已经演化为“集中与分散”的供暖模式之争。

(11月16日新华网)“我是一匹来自北方的狼,却在南方被冻成了狗。

”这个在网上流传颇广的段子,是不少北方人长期以来,对南方的冬日印象。

这样的印象,在2015年被一首《南山南》所续写,“你在南方的艳阳里,大雪纷飞;我在北方的寒夜里,四季如春……”当北方有供暖的时候,南方就开始在羡慕嫉妒恨里,一遍遍纠结“南北之界”的历史话题。

避暑救寒,不是轻奢的娇嗔,而是民生的责任。

“记者调查发现”的事实,当然是客观存在,却与民意隔了好几层皮。

一来,所谓北方室内寒冷与南方室内温暖,是碎片化的现象。

就像供电了,还有停电的时候;供水了,还有污染的概率一样——能据此就推断出水电供不供无所谓了吗?二来,北方集中供暖是公共服务的一部分,南方不少地区冷风嗖嗖,就算家里有取暖,无非是空调、油汀或取暖片,成本也好,效率也罢,跟集中供暖是“一个意思”吗?再一个,“南方90%以上的城市家庭配有取暖设备”不假,但,有多少人、多少家庭舍得没日没夜开着空调取暖?就算有心有钱又不怕耗费资源,都像北方那样送暖入户,估计城市电网早就瘫掉了。

泛泛的口舌之争意义不大,还是看看专业研究吧: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的调研报告显示,虽然并非所有南方城市有供暖需求,真正需要的大多是国家划定的“夏热冬冷”地区,包括上海、重庆、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苏、浙江、四川等,但,这些省份冬季室温,远低于北方城市集中供热时的室内温度。

说了这些年,所谓南方集中供暖,当然不是一股脑把广深地区也纳入进去,而是切实考量到江浙沪等纬度区位,居民家里严寒难耐的现实,分省、乃至分市因地制宜。

令人诧异的是,北方供暖成了惯例,当然没什么可说的。

怎么谈到南方集中供暖,就要搬出经济、节能、环保账单来吓唬人?言下之意,还是算了吧。

莫非,北方集中供暖是天赐能源、或者南方人天然抗冻?有几个不得不说的现实,需要在南方集中供暖问题上好好考量:一是来自卫计委的数据称,2014年末中国流动人口达到2.53亿人,预计2020年将逐步增加到2.91亿人。

“世界是平的”,南北方人口迁徙成为常态。

纵使为了保护怕冷的北方人,南方严寒地区考虑集中供暖,也是个现实的民生吁求。

二是随着经济生活水平提高,供暖需求会越来越强烈。

一旦在“集中”层面得不到纾解,分散取暖的结果,恐怕只会在经济、节能、环保等方面雪上加霜。

这究竟是公共利益之福还是祸呢?南方不少高端小区,已经开始在集中供暖上做文章了。

不过,行政的责任,交给开发商去代偿,这合适吗?在冰冷彻骨的南方,集中供暖不肯屈尊纡贵,难道仅仅因为南方姓“南”?是啊,若南方能以集中供暖,谁又愿跑到屋外“在艳阳里大雪纷飞”呢。

(邓海建)2、鼓励“紧急现场救护”体现公共担当2015年11月16日,上海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24次会议听取并审议了《上海市急救医疗服务条例(草案)》(以下简称条例草案)。

条例草案明确:鼓励紧急现场救护。

鼓励经过培训、具备急救技能的市民,对急危重患者按照急救操作规范实施紧急现场救护;同时,强调紧急现场救护行为受法律保护;因紧急现场救护行为对患者造成损害的,经过合法程序认定,由政府予以补偿。

(《新闻晨报》11月17日)紧急现场救护的重要性,通过诸多例子可以说明:2013年,在武昌地铁2号线光谷站出口发生感人一幕:一名小伙不幸晕倒在地,正好路过的巴基斯坦来华留学生哈马德见状,毫不犹豫地上前施救,让小伙在现场苏醒过来。

让哈马德他感到奇怪的是:围观的人群中,有的在拍照,有的在拍视频,还有的在打电话,就是没有一个人上前施救。

2014年2月17日,一位女白领突然晕倒在深圳地铁的通道里,在120急救车到来之前的50分钟内,竟然没有任何人对她采取有效急救措施,120到达现场时患者已经死亡。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如同“见扶不扶”一样,紧急现场救护也面临着“当救不救”的道德困局。

这其间虽然有“不会救”的能力问题,但更多还是“不敢救”的态度问题。

救人之后被讹诈怎么办,如果出现了损害事件又如何处理,诸多顾忌让每一个想冲上前去的人,都会投鼠忌器,于是他们往往会选择拍照,拍视频或者打电话,甚至呼叫别人上前,但自己就是不愿伸出援手。

对此,曾有媒体做过现场调查,“怕承担责任”成了很多人不实施急救的理由。

因而,出台“好人法”给公众顾忌松绑,让好心人在公开场合无偿施救时免遭讹诈已无可回避。

上海市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高解春称,中国公众的急救技能普及率不到5%。

相比之下,在美国,这一数字为85%,法国为40%,新加坡为30%。

公众急救技能的普及率跟“是否愿救”的意愿密切相关,比如,《好撒玛利亚人法》在美国案例法中出现的时间相对较早,并通过“免责式保护”而给公众权利松了绑。

通过法律的保护式鼓励,让公众的急救技能的普及率得到了极大提升,公众急救的意愿日益强烈,“见危而救”已然成为一种习惯性常态。

反观国内,在“见扶不扶”成为普遍现象的情况下,紧急现场救护也难以摆脱“见急不救”的尴尬。

紧急现场救护行为受法律保护意味着,无论是主观因素还是客观原因造成的损害,都将由政府全部买单,从而实现了个人的“零风险”。

这样的兜底保护可以说是释放了最大的善意,也是对紧急现场救护的最大激励,体现了公共责任应有的担当。

事实上,当紧急救护本身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并成为社会公共管理和服务的一部分,为其后果买单本就是社会共治的一种延伸。

近年来,从各地见义勇为立法的保护条款的扩大与深化,再到北京、海南、深圳等地将“好人法”原则纳入急救立法,折射的是一种公共治理理念和手段的升级。

急救也好,救助也罢,社会问题最终还得整个社会来解决。

“见扶不扶”的道德困局,既是一个道德问题,同样也是一个法律问题。

用法律的手段去引导、保护和激发道德责任,是公共责任应有的担当,也公共管理伦理的体现。

只有通过立更多的“好人法”去激励和保护好人,那么社会才会好人辈出,能人不断。

(堂吉伟德)3、争傍《琅琊榜》别拿游客遮羞随着架空历史类权谋小说改编的电视剧《琅琊榜》的热播,剧中“琅琊山”究竟在哪里也引发热议。

安徽滁州、南京、山东等地展开归属地“争夺”。

近日,安徽滁州琅琊山悄然把“会峰阁”更名为“琅琊阁”。

其管理机构负责人昨日对新京报记者回应改名缘由时称:应游客需求,并否认了系为申请5A景区特地做的炒作。

一部“架空历史”,或者说,完全是由脑里构思创作出的文学作品,因为改编成电视剧的热播并受到观众追捧,一些地方就开始对剧中的脍炙人口的人名地名建筑名进行争夺,而一些所谓的专家学者还煞有介事的进行所谓“考证”,为这种争夺推波助澜。

稍有文学常识的人都知道,文学艺术作品完全是构思想象的创作,无论作品中的任何人物,故事情节或发生事件的地点等等,都是经过构思加工而成,都不可能与现实的真正原型划等号,艺术的真实与现实情况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包括作者自己都没有理清和交代明白的“琅琊山”,一些人硬是引据论点在现实中对号入座,安徽滁州居然还以“游客要求”为名,捷足先登将原来的“会峰阁”牌子拿下,换上“琅琊阁”的招牌,实际上这既是一种无知,又带有明显的急功近利色彩。

不可否认,艺术作品尤其是现代电影和电视剧,他不仅早已突破了地域界限,成为世人不可或缺的消遣娱乐方式,一部受到观众喜爱和追捧的电影电视剧,确实会让很多人对剧中人物、地名以及场景等“原型”充满好奇,将剧中的某些经典场景或构思出带有艺术色彩的地名,招牌等在现实中予以“再现”,确实能为旅游景区增色不少,更会吸引更多的游客带动景区效益的提升。

但是,艺术作品终归是艺术作品,如果对作者构思的“琅琊山”,硬要引据论点还加以争夺甚至进行炒作,不但会对社会产生误导作用,更是对历史的一种不负责任。

安徽滁州的“会峰阁”本身就蕴含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换个“琅琊阁”的招牌挂上,虽然迎合了一些“游客”的口味,却抹去了“会峰阁”的厚重文化,而“琅琊阁”除了让人们联想这部热播剧以外,没有任何文化底蕴,当《琅琊榜》快速退出人们的记忆,进而又被新的热播剧所“覆盖”,“琅琊阁”的招牌还有价值几何?无论是应“游客需求”,还是为发展旅游经济引据论点对影视剧中“琅琊山”的争夺,归根结底是急功近利思维的需求,并没有真正领会到旅游和旅游景区定位的实质,休闲放松只是旅游目的的一部分,游客更希望通过旅游观光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了解不同习俗和历史文化留下的痕迹,有文化底蕴的景区才更会受到游客长期可持续的青睐。

实际上,因为影视剧中某些人物原型故居和场景所产生的争夺战早已不是第一次,无论是流芳百世的传奇英雄、帝王将相,还是臭名千年的井市小丑、淫官恶霸,只要“著名”,都有地方趋之若鹜、争夺不休,其实都是急功近利思维的驱动,试图用这种“傍名”的形式来带动旅游经济的“立竿见影”发展。

这种缺乏对历史和未来的负责态度,对旅游可持续发展所造成的危害,也已经到了非遏制不可的地步了。

对影视剧等受追捧艺术作品中的某些所谓“原型”,不是不可以在景区再现,但“再现”艺术作品并不是真正的历史,也不能与历史牵强附会,该什么就是什么,人们从来没有考证“迪尼士乐园”的“老家”在哪,但却从没有人否认“迪尼斯乐园”的成功,在我们这个社会诚信已经严重下滑的环境下,我们不能再让旅游景区景点去“糟蹋”历史,同样更不能用误导历史文化的代价,来博取急功近利的旅游经济发展。

(朱永华)4、百万支票谢恩人演绎点滴之善20年的创业打拼,他时刻铭记一句忠告:做人要诚实守信处。

凭着这一人生信条,他从乞丐到打工仔、承包商到家具厂老板。

他把当年给他这句忠告并给了他一顿饭的“姐姐”视为恩人。

20年后找到曾救助他的好心人后,他用100万元现金支票来感谢恩人。

他就是2015年度感动重庆十大人物候选人之一何荣锋。

(11月21日《重庆商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百万巨额的回报,是知恩图报的应有之举;然而,不要百万巨款,并非不给对方以回报的机会,恰是“不求回报”的初心未改,这一送一拒,让当初的“一饭之恩”得到了升华,也因彼此之间的至纯之善,而将善之境界演绎到了极致。

点滴之善的积累成为大善,平凡之善而成为良善,因善结成的友谊,自又演绎了一段人间佳话。

一饭之恩的范例当属于韩信,当年落魄无比的他,处于饥肠辘辘的时候,恰是一位农家大妈无私的给了他一碗米碗,解决饥饿之中韩信的一时之急。

这样的雪中送炭,如何叫人不感动莫名,又如何不让人铭心刻骨?发达之后的韩信,把老人视为自己的母亲那样赡养,以实际行动注解了“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内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