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矿井水平、采区设计管理规定为提高公司各矿井水平、采区设计质量,进一步完善采矿工程设计工作,依据煤炭行业法律法规及技术规范,针对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印发的《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基本规范(试行)》的要求,结合公司具体情况,特对原《采矿设计管理办法》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具体如下:一、设计编制依据设计编制的依据:已经批复的矿井已有相关设计和地质报告或地质说明书、《煤矿安全规程》、《煤炭工业设计规范》、《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基本规范(试行)》、《煤矿防治水规定》及国家、省有关煤矿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及技术规范等。
二、设计编制资质1、生产矿井的水平设计(含安全专篇、防突专项设计)由矿区设计院设计。
矿区设计院不能满足资质要求的,经公司总工程师同意,可外委其他具备设计资质的设计单位设计。
2、采区设计(含防突专项设计)由各矿自行编制,特殊情况需外委设计单位设计的,必须经公司总工程师批准。
3、工作面及其它小型设计必须由各矿自行编制。
三、水平设计、采区设计、工作面设计编制的内容《防止煤与瓦斯突出规定》要求:有突出危险的新建矿井及突出矿井的新水平、新采区,必须编制防突专项设计。
公司所属各矿井在编制水平延深设计的同时,编制包括瓦斯治理内容在内的安全专篇,安全专篇对安全避险“六大系统”设计要做详细说明;煤与瓦斯突出矿井还必须编制水平防突专项设计。
各矿井所有采区必须编制采区设计,煤与瓦斯突出矿井还必须同时编制防突专项设计。
放顶煤工作面必须编制工作面设计。
以上设计必须报公司批准,安全专篇由公司安监局组织审批,防突专项设计由公司一通三防部组织审批,其它设计由公司总工办组织审批。
设计编制的具体内容见附件(安全专篇具体内容另行下发)。
四、设计上报要求公司各生产矿井的水平延深设计及安全专篇、防突专项设计,采区设计、采区防突专项设计、联合布置采区新煤层首采面设计和悬移支架放顶煤工作面设计须报公司审批后方可实施。
设计具体报批要求如下:1、各矿所有上报的设计资料要依据充分,内容、图纸规范齐全,经矿总工程师组织研讨、会审后,以矿文形式上报公司。
2、报批的资料包括设计说明书(含安全专篇、防突专项设计)和相关设计图纸,报公司审查的设计资料一式两份。
同时将相关资料的电子版报公司总工办,由总工办转发相关职能部室审阅。
3、报送时间:采区以上大型设计在施工前(或施工图设计前)2个月、工作面设计在施工前1个月上报公司。
五、设计审批程序1、各矿编制的所有设计(含外委设计),必须先由矿组织会审,形成矿审查意见后再报公司审批。
2、公司职能管理部门收到报审的设计后,对设计进行初审,如初审不合要求,返回各矿,并责成矿重新设计。
3、初审合格后,按参与审查的范围,将设计资料从网上发到公司有关领导及职能部室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网上审查。
4、由公司总工程师(或指定分管副总)主持进行会审,提出审批意见,形成批复文件。
5、公司审查时间要求:水平设计,在收到初审合格的报审资料后45天内完成;采区设计,在收到初审合格的报审资料后30天内完成;工作面设计,在收到初审合格的报审资料后15天内完成。
5、已报公司批准的设计因现场条件等因素变化,在设计范围、巷道布置、生产系统上有较大调整或修改的,必须编制变更设计并报公司审批。
六、责任追究1、各矿必须按规定要求及时完成有关设计,不得影响生产、施工。
否则,责任人按每天1000~2000元处罚。
2、严禁无设计施工。
否则比照无措施施工进行处理。
3、无设计施工或不按设计施工,造成安全事故,按安全管理的处理规定加重处理。
4、公司职能部门要按照规定要求及时审批各矿上报的设计。
否则按公司时效管理规定进行处罚。
5、凡因设计方面的问题而受到煤矿安全监察等国家行政机关处理的,由公司组织追查,对责任人的处理按公司有关规定执行。
七、其它各矿总工程师是本矿设计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各矿要配齐设计人员,明确职责。
在设计方案确定前要做好方案技术经济比较及与公司职能部室的交底工作,以保证设计方案的超前性和科学性。
防治水专项设计的编制和报批工作执行《煤矿防治水规定》。
此规定自下发之日起执行,《XXXX公司矿井水平及采区设计管理规定》(XXXX…2010‟177号)即行废止。
附件:1.水平延深方案设计的编制内容2.采区方案设计编制内容3.工作面设计说明书编制内容4.水平(采区)防突专项设计编制内容二〇一二年三月五日附件1水平延深方案设计的编制内容前言简要说明本设计的依据、矿井初步设计及改扩建设计等对延深水平的相关设计情况、矿井生产接续对本水平的要求、设计思路及设计主要内容。
第一章矿井概况及地质特征第一节矿井概况说明矿井位置、境界、交通,地面主要建筑、铁路(公路)、河流分布情况,矿井储量、可采、开采煤层数目,矿井开采范围、深度及周边开采关系等。
矿井现开拓方式、井筒装备、开拓巷道布置、用途、装备等。
矿井现有提升、井下运输、通风、压风、供电、排水、瓦斯抽采、防灭火等主要生产系统能力说明。
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基本情况矿井现有开采范围、采煤方法、目前的生产能力、其它开采技术条件,有无冲击地压危险情况发生,周边开采情况等。
第二节区域地质特征一、煤系地层煤系地层层序、厚度及产状变化情况等。
二、煤层和煤质1.煤层区域内各可采煤层的厚度、结构、可采范围、倾角等。
2.煤质煤的牌号、煤的灰分、含硫、发热量、水分及主要用途等。
三、煤层顶底板各煤层顶底板的岩性、厚度、结构、及有关物理力学性质等;各煤层之间的间距和岩性变化规律等。
四、地质构造区域内断层、褶曲、陷落柱、冲刷带、岩浆岩浸入体等地质构造情况,对开采的影响。
五、储量按照有关规定分层、分块段计算工业储量和可采储量。
六、瓦斯地质条件瓦斯等级、瓦斯含量、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情况等。
七、其它开采技术条件煤的自燃性、煤尘爆炸指数、顶底板分类、地温、地压情况、有无冲击地压危险等。
第三节水文地质一、含水层、隔水层分布发育情况及变化规律二、含水层的富水情况,补给水源及与地表水的联系三、断层导水及邻近区域涌水情况四、开采区域涌水情况预测区域的最大涌水量和正常涌水量,积水情况,有无突水的危险性。
五、其他情况钻孔封孔质量、陷落柱发育情况等。
第二章水平延深方案根据煤层赋存、地压、开采技术发展及现有巷道情况,确定水平划分及主要开拓巷道布置方式、运输方式、通风方式、煤层开采顺序(有突出危险的煤层要优先开采保护层)等,并提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方案进行比较。
第一节水平开拓方案1.水平开拓巷道布置方案简述巷道布置形式(包括暗立井、暗斜井或井筒),主要开拓巷道位置、层位、断面、倾角、长度、装备等。
2.巷道工程量选定方案的巷道名称、总工程量,投产工程量,岩巷、煤巷工程量、工程费用、投产工期等(列表说明)。
3.大巷运输及设备运输方式的选择,皮带机和矿车选型,其它运输设备选型。
4.主要生产系统简述运煤、运料、排矸、通风、瓦斯抽采、供电、排水等系统。
5.设计生产能力与服务年限第二节方案技术经济比较及选择1.技术比较从主要生产系统的合理性、安全可靠性、技术先进性、井巷工程量、施工技术条件、生产能力、资源回收率、开拓准备工期等进行比较。
2.经济比较井巷工程及设备费用、生产系统行运费用等。
3.方案选择根据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可靠的原则,经综合比较,确定最优方案。
第三章采区布置及装备在优选水平方案基础上,根据煤层赋存、地质构造及开采技术现状确定合理的采区布置方案。
第一节采区布置初期采区数目,位置选择,移交采区巷道布置,采区特征和采区煤炭、矸石和辅助运输方式及设备选型。
第二节采煤方法及回采工艺根据地质构造、煤层稳定性和开采条件分析比较选择采煤方法,选择工作面采煤、装煤、运煤方式和设备选型,确定工作面顶板管理方式,选择计算支架设备。
第三节移交采区工作面布置移交时采煤工作面布置、数量、工作面长度、推进度、产量。
第四节水平及采区生产能力第五节巷道掘进移交生产和达到设计生产能力时掘进工作面数量、组数,掘进机械设备配备,巷道断面和支护方式,移交时井巷总工程量。
第四章矿井通风与安全第一节概况概述临近矿井及本矿井瓦斯、煤尘、矿井及煤层自然发火等级、煤与瓦斯突出、煤尘爆炸指数、突水及地温等情况。
第二节通风通风方式和通风系统选择及其依据,矿井风量计算及依据,矿井风压和等积孔计算。
附矿井通风系统图及矿井通风网络图(分容易时期和困难时期)。
第三节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第四节水平瓦斯综合治理专项设计1、主要论述预计瓦斯涌出量以及综合治理措施。
2、需实施瓦斯抽采的矿井,要论述抽采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抽采方式及系统的选择、设备选型、预计抽采效果。
第五节防治煤与瓦斯突出专项设计(突出煤层)1、煤层突出危险性鉴定情况2、水平开拓方式3、煤层开采顺序4、采区巷道布置5、采煤方法6、通风系统7、区域综合防突措施8、局部综合防突措施9、防突装备配置计划10、防突工程计划及明细第六节灾害预防及安全装备1.预防井下火灾的措施采用灌浆防火时,说明系统及设备选择、灌浆系数、灌浆材料选择和来源,浆液制备的要求,灌浆范围和耗水量。
采用注氮防火时,说明注氮防火系统的选择,注氮强度计算及设备选择,注氮工艺和效果监测预防井下粉尘综合防治措施。
2.预防井下水灾的措施3.矿井降温措施及设备选型采用机械降温时,说明地质报告中有关地热及原岩热的情况,论述采取机械降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机械降温系统选择和设备选型,并预测降温技术经济效果。
防治矿井冲击地压的措施。
井下安全监控系统和设备选型。
第五章提升、压缩空气、通风和排水设备第一节提升设备提升方式的方案比选,主提升容器、钢丝绳、绞车电动机、电控的选型计算、并验算提升能力,采用摩擦轮提升时,要作防滑验算;当采用胶带输送机提升时,要选择和计算胶带机的型号、长度、宽度、提升速度、能力、电动机功率、驱动装置等;副提升设计同主提升设备,还需做出最大班作业提升时间平衡表,附速度图、力图和提升系统图(或胶带输送机提升系统图)。
第二节压缩空气设备压缩空气供给方案选择,压缩空气需要量计算,压缩机选型方案比选,附属设备选型,压缩空气管道系统及管材的选择。
第三节通风设备通风设备方案比选,通风机、电动机、电控设备的选型计算,对大型电动机要作启动验算。
附通风系统特性曲线图。
第四节排水设施排水系统的确定和方案比选,水泵台数和型号选择,电动机和电控设备选型并对大型电动机启动验算,排水管路趟数和管材、规格选型。
附主排水泵工作状况曲线图、排水系统图。
第六章供电第一节供电电源第二节水平电力负荷第三节井下供电第七章井下安全避险系统第一节监测监控系统第二节人员定位系统第三节紧急避险系统第四节压风自救系统第五节供水施救系统第六节通信联络系统第八章职业安全卫生第一节概况国家、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