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中位数与众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中位数、众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
处理能力。
2、结合具体情景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者的差别,能初步选择适当的数据代表来表示这
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并做出恰当的判断。
从而培养学生的评判能力。
(二)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3、统计作为处理现实世界数据信息的一个重要数学分支,必然要求素材本身的真实性,以培养
学生求真的科学态度。
4、加强了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
5、将知识的学习放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中,作为数据处理过程的一部分,让学生体会数字与
现实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评判能力。
教材分析:
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人们经常需要对大量而繁杂的信息做出恰当的判断与选择。
数据是常见的信息表现形式,数据的“平均水平”是常用的评判标准。
本章就引入了刻画“平均水平”的三个数据代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教材力求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初步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以及对问题的评判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众数和中位数的意义。
2、体会平均数、众数、中位数三者的差别,并能在具体情境中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做出自
己的评判。
教学方法:
启发式与自主探索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今天我们学习新的内容:板书(众数与中位数)。
2、看了这个课题,你想提出那些数学问题?
(二)创设问题情景
(多媒体演示)
某公司员工的月工资如下:
经理说:我公司员工收入很高,月平均工资为2000元。
职员D说:我们好几个人工资都是1100元。
职员C说:我的工资是1200元,在公司算中等收入。
一位应聘者心里在琢磨:这个公司员工收入到底怎样呢?
(三)学生讨论与交流
[师]请大家帮帮应聘者,共同分析一下该公司员工收入到底怎样呢?
[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互换观点想法。
[师]巡回指导,听取学生的不同观点,对表现积极的学生予以鼓励。
(四)教师启发与点拨
[师] 经理、职员C、职员D从什么角度描述了该公司的收入情况?
1200、1100这两个数在这组数中是什么的特征呢?
1、学生描述,教师引导板书,并有意识的书写。
主要写出众数、中位数的特征。
2、学习众数,明确众数就是这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1)随机询问学生的年龄,并让学生说出,其中的众数。
3、学习中位数。
职员D描述的数在这组数中是什么样的特征呢?(这组数的最中间,给出概念)
明确:中位数就是指这组数据中最中间的数。
讨论应该怎样找呢?
(3)你觉得中位数应该怎样找呢?
(五)创设问题情景
1、用众数、中位数的眼光分析例题。
2、为什么该公司所有员工工资的平均数比中位数高的多?
(六)学以致用
(2)你觉得小明的打字情况,用哪种数表示更为合适?为什么?
2、下面是第一小组9位同学家庭的住房面积。
(单位:平方米)
86、84、50、92、87、80、83、43、88
(1)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和中位数各是多少?
(2)用哪个数据代表这9位同学家庭的住房情况比较合适?
(3)为什么这9个家庭住房面积的平均数比中位数低得多?
(七)师生同析
议一议
结合具体情景,谈谈对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感受?
(八)课堂小结
[师]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回顾思考,然后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锻炼学生的胆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