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准备课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8页。

学情分析:小学阶段的第一堂数学课,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喜欢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材选择儿童乐园的一些场景,组成生动活泼、惹人喜爱的画面,吸引学生学习。

主要教学活动是观察场景,了解里面有些什么;数出各种物体的个数,并用画圆点的方式表示各种物体的数量。

通过这些活动,初步感受“看”和“数”能了解生活中的现象和事物,是学习数学的方法。

学生在学前已经初步认识了10以内的数,会数10以内物体的数量,并初步有了比较的思想基础,因此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学生容易接受。

目标导向知识与技能(1)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初步认识按顺序数数的方法。

(2)初步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过程与方法(1)初步经历运用点子图表示物体个数的过程,初步建立一一对应的思想。

(2)使学生在观察、动手操作和教学活动中,学会源于生活,体验与人合作和交流的快乐。

教法与学法在教学中,教师注意采用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并尽量给学生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去观察、操作、尝试。

让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做他们想做的,在做中理解知识。

同时,教师还应积极引导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学习,使学生初步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比较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使学生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与人合作和交流的快乐。

课时安排本单元建议用2课时安排教学。

第一课时数一数教学内容教材第2~5页的内容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初步经历从场景图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初步认识按顺序数数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1)初步经历运用点子图表示物体个数的过程,初步建立数感和一一对应的思想。

(2)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事物,渗透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他人的帮助下,初步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与乐趣。

重点、难点重点:初步掌握用点子图表示数的方法。

突破方法:通过观看课件,并经历从场景图中抽象出数,再用点子图表示数的过程来突破重点。

难点:初步体验按顺序数数的方法。

突破方法:通过动手操作,初步体验按顺序数数的方法。

教法与学法教师:情境演示法。

学生:自主探究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板书设计:数一数1 2 3 4 5 6 7 8 9 10 教学反思:第二课时比多少教学内容教材第6页的内容,以及第7页“做一做”,第8页练习一的第3、4题。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知道“同样多”的含义。

(2)培养学生的操作、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主动参与学习的精神。

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理解“多”“少”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重点、难点重点:会正确地进行“多、少”的比较。

突破方法:创设情境。

难点:会比几个物体的多、少。

突破方法:合作学习。

教法与学法教师:情境演示、启发式教学法。

学生:小组研讨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准备板书设计:比多少和同样多多少教学反思:第二单元:位置单元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13页学情分析:本单元体现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为全册教材开了个好头,因为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社会生活的的密切联系,知道数学是有用的知识,对产生亲切感,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刚入学儿童对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并且本单元在编排上还具有开放性和创造性的特点。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还要给学生创造合作与交流的机会,给了学生充分的学习自主权,同时还体现了比较方法多样化的特点,鼓励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比较。

对于“上、下、前、后”学生在生活中已接触到,可以尽量让学生独立辨别,而“左、右”则需教师引导学生从以自身为中心过渡到以自然标志为中心进行辨别。

教师要适当把握教学要求。

因为“左、右”的相对性比较难理解。

教学中可以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或教师创设活动情境,组织学生充分地体验,应避免抽象地址学生判断。

“左、右”的相对性仅要求学生了解,不做更高的教学要求。

目标导向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其相对性。

(2)使学生学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过程与方法本单元主要通过操作、实践让学生亲身体验、参与有关“位置”的活动,从中感悟位置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生活,从而体会到空间方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法与学法本单元的学习,主要通过操作、实验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参与有关“位置”的活动。

教师应加加以必要的点拨,让学生开动脑筋,在活动中理解知识,通过交流,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本单元适台采用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时安排本单元建议用2课时安排教学第一课时上、下、前、后教学内容教材第9页主题图以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在具体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能确定物体上下、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过程与方法经历上下、前后空间位置关系的形成过程,初步体会认识物体空间位置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难点重点:能确定物体上下、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突破方法:通过实践活动以及亲身感受的方法来突破。

难点:培养学生一定的辨别空间方位的能力。

突破方法:通过实际操作的方法来突破。

教法与学法教师:情境教学法。

学生:实践操作法。

教学准备课件,交通情景挂图,十二生肖图。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第二课时左、右教学内容教材第10页主题图以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生认识“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左、右”的相对性。

(2)能确定物体“左、右”的位置关系,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过程与方法经历“左、右”空间观念的形成过程,初步体会认识物体空间位置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难点重点: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能正确确定“左、右”的位置。

突破方法:通过实践活动、亲身感受的方法来突破重点。

难点:在具体情景中体会“左、右”的相对性。

突破方法:通过在实践活动中的趣味训练来体会。

教法与学法教师:引导探究法。

学生:合作探究法,交流讨论法。

教学准备教师:课件,水果。

学生:铅笔、橡皮、铅笔盒等学具。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单元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4―――33页学情分析:本单元内容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5以内各数的认识,另一部分是5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

本单元的安排是:先教学1―――5的认识和加减法,再教学0的认识和加减法,这部分教材,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

在这一阶段通过让学生初步经历选择恰当的方法5以内数的口算,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打下扎实的基础。

本单元的重点是教学生写数字和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

学生在学前教育中已经初步认识了l~5各数,并掌握了5以内的加减法,在此基础上,教学本单元内容应该很容易,但在规范书写上要加强力度。

目标导向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能认、读、写5以内各数,会用5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会区分“几个”和“第几”。

(2)使学生知道5以内数的组成。

(3)能比较5以内数的大小。

(4)初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会口算5以内的加减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演示、动手操作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来帮助学生认识l~5各数,并掌握l~5的加减法教法与学法教师把情境演示与启发式教学结合起来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使其都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

课时安排本单元建议用12课时安排教学。

第一课时1~5的认识教学内容教材第14~16页,第18页练习三的第l、2、4题。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数数量是5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用l~5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

(2)知道1~5的数序。

能认读1~5各数,初步建立数感。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动手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利用课件使学生初步建立数感,能认识1~5各数,会用1~5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体验与同伴互相交流学习的乐趣。

重点、难点重点:使学生掌握1~5各数的写法。

突破方法:利用课件展示,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使学生掌握l~5各数的写法。

难点:使学生掌握1~5的基数含义。

突破方法:通过情境演示,使学生掌握1~5的基数含义。

教法与学法教师:情境演示和启发式教学相结合。

学生: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教师:1~5的数字卡片、点子图;课件。

学生:l~5的数字卡片、5个小圆片、5根小棒。

板书设计:1~5的认识1 2 3 4 5 教学反思:第二课时比多少教学内容教材第17页主题图及“做一做”,练习三的第3题和第6题。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符号“>”“<”和“=”及其含义,能够借助“>”“<”和“=”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从事简单的初步统计活动,用象形统计图来比较两个事物的多少。

(2)通过让学生整理3种水果卡片,探索出由比物体数量的多少到比较数的大小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掌握自己喜欢的比较方法,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会正确比较5以内数的大小。

突破方法:通过让学生操作,使学生会正确比较5以内数的大小。

难点:认识符号“>”“<”和“=”,并理解其含义。

突破方法:让学生在探究中认识符号“>”“<”和“=”,理解其含义。

教法与学法教师:情境演示和启发式相结合。

学生:自主探究法。

教学准备教师:猴子吃水果的多媒体课件。

学生:3只猴、4个梨、3个桃、2根香蕉的学具卡片。

板书设计:比多少3=3 3> 2 3< 4等号大于号小于号 3等于3 3大于2 3小于4教学反思:第三课时第几教学内容教材第20页的主题图及“做一做”,练习四第1题。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感知自然数序数的含义,知道自然数除了可用来表示物体的数量外,还可以用来表示事物的次序。

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体验与参与,使学生感知自然数序数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培养学生遵守公共秩序,文明守纪的良好品德。

(2)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巾处处有数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重点、难点重点:使学生能区分“几个”和“第几”。

突破方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区分“几个”和“第几”。

难点:掌握区分“儿个”和“第几”的方法。

突破方法: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区分“几个”.和“第几”的方法。

教法与学法教师:情境演示和启发式相结合。

学生:自主探究法。

教学准备主题图课件,学具卡片。

板书设计第几“几个”是表示物体的个数是多少。

“第几”是表示物体所处的位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