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必修一第二单元过关试题1.(2013?湖北名校模拟)《左传?桓公二年》云:“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
”与材料中政治制度相关的人生理念是A.“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B.“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C.“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D.“为先祖主者,宗人之所尊也”2.(2012·湖北重点中学联考)宋代有学者说,“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须是明谱系、世族与立宗子法”,“宗子法坏,则人不自知来处,以至流转四方,往往亲未绝,不相识一”。
他们的主张是基于 A.宗法制能够维系社会安定 B.宋朝时期人们的宗法观念淡薄C.宋朝人具有迁徙的特点 D.宗法观念有利于理学的传播3.(2013·惠州调研)汉高祖刘邦称帝后,尊旧礼,“五日一朝太公(刘邦父亲),如家人父子礼。
”后来其父以尊礼待刘邦,口中还念念有词,“帝,人主也,奈何以我乱天下法。
”这里的“天下法”是指A.分封制 B.宗法制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D.皇位世袭制4. (2013?湖北稳派测试)《中国古代史》中指出:在西周分封制度下,同姓集团授予封土,赐之以氏。
当时,姓、氏是统治阶级的特权,“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到战国以后,姓氏的分野逐渐消失,平民逐渐获得姓氏。
平民得姓一事与下列哪个历史趋势的关系最直接A.郡县制度的发展B.以“孝道”治天下C.赋役制度的变化D.皇帝制度的形成5.(2013·宜昌模拟)有学者在论及中国古代史时说:“民众的贫穷、愚昧既是统治者造成的,又成为它得以长存的最好的社会条件。
”这一论断A.强调了唐宋以来科举制的利弊B.揭示了分封制的实质C.揭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双重影响D.阐明了郡县制的弊端6.(2013·广东六校联考)“淳化中,,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
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
”据此分析北宋强化君权的显著特点是()A.重用亲信B.频换丞相C.分化事权D.废除宰相7. (2013`河北五校联考)台湾学者许倬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
”最能体现这一论断的制度是A.创立郡县制 B.确立三省六部制 C.开创科举制 D.确立王位世袭制度8.(2013·南通模拟)“(本朝)惟军机处恭拟上谕为至要。
,,诰诫臣工,指授方略,查核政事,责问刑罚之不当者,谓之寄信。
寄信密封交兵部用马递,或三百里,或四五六百,或至八百里以行。
其内外臣工所奏事经军机大臣定议,取旨密封,递送亦如之。
”这主要说明清代军机处A.由满汉高级官员组成B.是制约君权的重要机构C.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D.有权裁决国家军政大事9.(2013·台州模拟)易中天先生在《帝国的终结》一书中写道:“作为集权主义者,尤其是那些倾向于专制和独裁的‘雄略之主’,几乎没有一个人会认为前朝的覆亡乃是因为过度的集权。
他们只会得出相反的结论。
因此,他们吸取的教训,也只能是专制、专制、再专制,集权、集权、再集权。
”汉武帝、宋太祖、明成祖采取的相似措施是A.沿用秦朝以来的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B.设立新的中枢权力机构,分割削弱相权C.设立新的中枢权力机构,加强专制皇权D.通过刺史制和行省制,加强官僚队伍建设10.(2013·湖北百所重点中学联考)“内阁制度始终没有突破他发展中遇到的瓶颈,即始终没有使明朝实现真正的‘虚君政治’。
”材料意在揭示()A.内阁制未改变明朝皇权专制的本B.内阁官员权力弱小,无法助理国政C.明朝皇帝与内阁间的矛盾日益激D.内阁内部争权夺利,无法发挥效用11.(2013·佛山顺德区测试)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改革中存在着一贯的理念是()A.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B.弥合君权和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C.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D.制度的完善在于不断的改革12.(2013·宜宾质检)传说古代先王在阴历一月决定一年的政事,所以阴历一月叫政月。
到了秦朝,由于嬴政出生于一月,所以就把政月改为正月,并且“正”字的读音也改为“征”了。
这主要说明了A.中央集权B.规范法度C.君权神授D.皇权至上13.(2013·孝感模拟)古稀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说:“人是城邦的动物,,也就是政治的动物”。
这一观点主要强调A.城邦制在政治上实行专制统治B.城邦公民具有政治责任感C.城邦制下重政轻文D.城邦制度压抑人性14.(2013·南阳模拟)“理论上讲,……作为雅典公民的男子不能与外国女子结婚,不管她们是出身于雅典盟国的贵族之家,还是居住在当地的迈提克(官方对外来移民的称呼)。
”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因为A.雅典明确禁止雅典公民同外国人结婚B.雅典传统对公民资格的规定C.同外国人结婚的公民不能担任重要官职D.雅典人仇视外国女性15.(2013·百所重点中学联考)《论民主》一书指出,“希腊人的政治体制是,,一种乡镇会议式的民主”。
其依据是A.希腊民主面向全体居民B.古希腊小国寡民基础上的民主制C.财产等级制的推行D.梭伦改革中分区管理民众的政策16.(2012年3月吉林市二模)从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古代中国与古代希腊都创造了不同类型的辉煌灿烂的文明,这种不同产生的根本原因是A.地理环境的不同:中华文明产生于大河流域,而希腊文明产生于蓝色的海洋B.公民素质的不同:古代中国人的参与意识、社会公德意识远落后于古代希腊C.政治制度的不同:古代中国实行专制集权制度,而古代希腊实行民主制度D.经济制度的不同:古代中国的小农经济发达,而古希腊的商品经济发达17.(2012年3月河南六市联考)伯利克里说:“在私人生活中,我们是自由和宽恕的。
但在公家事务中,我们遵守法律。
这是因为这种精神深使我们信服。
”这段话表明古希腊A.保护希腊人合法权利B.尊重希腊公民个人意志C.遵循法律至上原则D.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18.(2012年3月淄博模拟)“雅典的全体公民都要出席公民大会,公民大会每月举行2-4次,解决城邦的一切重大事情。
每个公民在公民大会中都有选举权,每个公民都有可能被选为议事会成员,每个公民都要轮流参加陪审法庭。
”材料体现的雅典民主制的特点有①人民主权②分权制衡③轮番而治④直接民主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19.(2012年3月鹰潭市一模)希腊先哲柏拉图在谈到他生活时代的雅典时说“这里的公民灵魂变得非常敏感,只要有谁建议要稍加约束,他们就觉得受不了,就要大发雷霆,,他们真的不要任何人管了,连法律也不放在心上,不管成文的还是不成文的”。
这主要表明A.柏拉图时代的雅典公民充满了自由的精神B.当时雅典尚没有法律来约束公民C.柏拉图因为恩师苏格拉底被判有罪而诋毁雅典民主政治D.雅典的直接民主制使他们面临体制性的危机20.(2012年3月“江南十校”联考)研究者在探究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原因时,发现了如下有趣的现象:与实行民主政体的雅典地理条件相似、同属于希腊世界的某些城邦国家如科林斯、麦加拉建立的却是寡头政体。
从该现象中能够得出的结论是A.地理环境是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直接和决定性的因素B.地理环境与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之间没有任何联系C.雅典民主政治是经济、政治、历史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D.地理环境与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没有直接和必然的联系21.(2012年3月衡阳市联考)“在希腊,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凡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
这种自然环境形成以‘个体导向’为倾向的文化渊源,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
”对此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A.强调了自然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影响 B.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个人主义C.希腊的地理环境是产生民主制度的根源 D.政治文明全由自然地理环境左右22.(2012年3月焦作市质检)“我但愿你们天天注视着宏伟的雅典,这会使你们心中逐渐充满对她的热爱。
当你们为她那壮丽的景象倾倒时,,你们要明白自己的职责并有履行职责的勇敢精神,直至为她慷慨地献出生命。
”伯利克里这段演讲强调A.权力制约B.公民意识C.平民政治D.法律至上23.(2013·江南十校联考)苏格拉底曾说:“我认为,想要得到正确的判断,要根据知识,而不应根据多数。
”据此理解,苏格拉底()A.批判雅典民主制的弊端 B.赞同知识为少数人掌握C.认为知识与美德都重要 D.强调判断标准就是知识24.(2013·山西模拟)公元前431年,伯利克里宣称:“一个公民只要有任何长处,他就会受到提拔,担任公职;这是作为对他优点的奖赏,跟特权是两码事。
贫穷也不再是障碍物,任何人都可以有益于国家,不管他的境况有多黯淡。
”在此,伯利克里宣扬了A. 民主政体为公民参政提供了保证B.应该逐步废除财产等级制的思想 C.雅典民主政体并不排斥有限的特权 D.雅典人都有报效国家和升迁的机会25.(2013·安徽示范高中联考)古罗马《十二铜表法》中规定:“凡以他人的木材建筑房屋或支搭葡萄架的,木料所有人不得擅自拆毁而取回其木料。
但在上述情况下,可对取用他人木料者,提起赔偿双倍于木料价金之诉。
”以下法律条文与该条款精神一致的是A.“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B.“橡树的果实落于邻地时,得入邻地拾取之”C.“家长如三次出卖其子的,该子即脱离家长权而获得解放”D.“死者未立遗嘱,又无当然继承人,其遗产由最近的族亲继承”26.(2013·南京调研)《十二铜表法》第9表规定:“不得为了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对刑事判决不服的,有权上告,,任何人非经审判,不得处死刑。
”该条款体现了A.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B.审判程序保障了所有人的权益C.制定法律的权力掌握在议会手中D.所有人都得到了成文法的保障27.(2013·天津五校联考)罗马法是世界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
罗马法中所蕴含的某种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与民族的永恒价值,这种“法律观念”是A.抽签选举,轮流坐庄B.自由、平等、博爱C.人人平等,公正至上D.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28.(2013·湖北百校联考)古罗马《十二铜表法》第九表规定:“不得为了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对刑事判决不服的,有权上告,,任何人非经审判,不得处死刑。
”此规定体现了①依法治国思想②自然法的原则③保护所有人的利益④城邦的民主化治理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9.(2013·安徽示范高中联考)英国著名法律史学家梅囚(1822—1888)说:“我找不出任何理由,为什么罗马法律会优于印度法律,假使不是有‘自然法’理论给了它一种与众不同的优秀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