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必修二总结表格1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必修二总结表格1
整个封建社会自始至终都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影响:封建社会早期有利,后期强化了自然经济,阻碍工商业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和中国经济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
出现时间:明朝中后期原因: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地区:江南手工业部门本质特征:雇佣关系(“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海禁
明初:东南沿海倭寇猖獗,明太祖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患,危机统治,下令实行“海禁”。
明
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高峰。
明太祖设殿阁大学生,作为侍从顾问。成祖时内阁制确立。宣宗给阁臣票拟权。
地方设立布政司(行政)、都指挥司(军政)和按察司(监察)三司。
清
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高于内阁、六部,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康熙时,设立南书房,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三足鼎立,集权于皇帝。
明清
生产工具
刀耕火种(火耕)
石器锄耕(耜耕)
铁农具、牛耕
西汉:赵过,耦犁,两牛三人,后出现犁壁
汉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东汉:耦犁推广到珠江流域
江东地区曲辕犁犁评
冶炼
已掌握冶铜技术
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西周晚期:已有铁器
两汉:高炉炼铁、炒钢
东汉:杜诗,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
(世袭,有任命官员、创制法律、主宰议会等大权,是真正的掌权者)
两院制
(联邦议会帝国议会)
联邦议会是最高权力机构,代表来自保守贵族和大资产阶级。帝国议会权力较小,任何法案都必须经过联邦议会和皇帝的批准才能生效。
历史时期
商业发展的表现
商周
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商人”的由来)。
货币为贝类。
商业由官府控制。
春秋战国
官府控制的局面被打破,各地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商人(陶朱公)。商业发展促进了城市繁荣(临淄等)。
货币多、杂(布、刀、圜、蚁鼻钱、金币等)。
秦朝
统一货币、度量衡。修建驰道。
西汉
富商大贾周流天下。
对外贸易繁荣(陆地和海上丝绸之路)。
商业中心(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
坊、市分开;时间限制;官府设官管理(市长、市令)。
灌钢法
制瓷
原始瓷器
东汉:青瓷
北朝:白瓷
南青北白
五大名窑
瓷都:景德镇
青花瓷、彩瓷、珐琅彩
纺织
商朝:织机
西周:斜纹提花织物
西汉:织室
波斯织法和图案风格
品种多,吸收花鸟画写实风格
明朝:花楼机
清朝:锻
城市
长安、洛阳
长安、洛阳
开封、临安
汉口、佛山、景德、朱仙(四大商业名镇)
大都、泉州(世界第一大港)
重农抑商
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农业:本业工商业:末业;鼓励男耕女织目的: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国家权力中心
美国
总统制
总统
(选民间接选举产生,拥有行政权)
国会
(立法机构。拥有宣战权)
政体
国家元首
议会
法兰西
共和国
共
和
制
总统
[由议会选出,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拥有行政权力。
解散众议院(经参议院同意)]
两院制
(参议院、众议院)
参议院通过间接产生;有权否决众议院通过的法律
德意志帝国
君主立宪制
德意志皇帝
无货不居,经营范围很广(“无货不居”、“首鱼盐”);
活动范围遍及全国乃至海外(“遍地徽商”);
商业资本雄厚;插足生产领域甚至是金融领域;
晋商
以运粮贩盐起家;
经营范围广;活动范围极为广泛(国内外);
商业资本雄厚(亢氏、乔家大院),甚至插足金融领域(办票号)。
原始社会
夏商周
春秋战国
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
元
东汉末年,州、郡、县三级。
魏晋南北朝
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三省体制逐步形成。
隋
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三省
州、县两级
唐
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和尚书省(执行,下设六部),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君权的独尊。此后历朝沿用。
州、县两级,唐太宗设立道作为监察区,唐肃宗时道成为州、县之上的行政实体。形成(道)、州、县。
唐朝中后期,节度使权力扩大,发展成藩镇割据局面。
宋
最高行政机构中书门下二府
最高军政机构枢密院
分割宰相财政权三司使
分割宰相行政权参知政事
削弱相权,皇权进一步加强。
地方行政制度为路、州、县
元
综合汉蒙政治制度,中书省(行政,统领六部),枢密院(军事),宣政院(宗教和西藏事务)。
行省制度,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辖外,地方设行中书省,平章政事为最高长官,行省拥有大权。边远地区设宣尉司进行管理。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雍正时,设军机处,军机大臣笔录和传达皇帝旨意,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分封制
郡县制
盛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代
西周
整个封建时代
与中央关系
诸侯国相对独立
直属中央,听命于中央,几乎没有自主权
地方长官
世袭
朝廷任命
作用
西周末年分裂割据之根源
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分封制
郡县制
盛行时代
西周
整个封建时代
与中央关系
诸侯国相对独立
直属中央,听命于中央,几乎没有自主权
对外贸易发达(泉州、市舶司、市舶法则);管理规范、有序。
明清
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城镇经济空前繁荣和发展。
全国各地涌现了许多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徽商、晋商)。
政府推行专卖、征税、歧视商人等“抑商”政策,商业受到限制。
政府推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海外贸易受到一定影响。
发展情况
徽商
以运粮贩盐起家;
魏晋南北朝
社会动荡,以物易物。
北方商业发展时起时伏,波动性大。
南方商业小幅发展,商税成为政府财源。(南北差异)
隋唐
坊、市分开,时间仍限制。
商业中心(长安、洛阳、扬州、益州);农村集市、市镇发展。
外贸繁荣,“胡风”“胡俗”流行;广州是重要的外贸港口,设市舶使管理。
出现柜坊、飞钱、邸店(市场配套设施)。
规定:人们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政府严厉实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人们片板下海,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影响:1、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2、使中国与世隔绝,不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以发展生产力,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中央
地方
秦
皇帝制度的确立,皇帝总揽全国政治经济军事一切大权。
中央设丞相(决策),御史大夫(监察),太尉(武事)
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废分封,设郡县,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
汉
汉承秦制,有所变化
汉初,三公九卿。
汉武帝:设立中朝,削弱相权。
东汉光武帝:设尚书台,皇帝总揽大权。
汉初,郡国二制并行,诸侯势力坐大,对中央造成威胁。汉武帝后期设州为监察区,设刺史代表中央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
地方长官
世袭
朝廷任命
作用
西周末年分裂割据之根源
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政体
国家元首
政府首脑
议会
英国
君主立宪制
英国国王(世袭,是象征性的国家元首,统而不治,权力受到宪法的限制。)
首相
(议会产生,是政府首脑、议会党团领袖、多数党领袖。拥有行政和立法大权。首相提出内阁成员,组成责任制内阁,内阁对议会或首相负责)
两宋
空前繁荣。
城市和交通枢纽地区商贩云集(开封、临安)。
市场配套设施更完善(酒楼、茶馆、瓦子等)。
商品种类迅速增加;各种集市繁多;边境榷场贸易繁荣。
对外贸易兴盛;商业税、海外贸易税收为重要财源。
出现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坊市不分、时间不限。
注重商品包装、广告效应和品牌效应。
元朝
城市繁荣(大都、杭州、泉州);各种集市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