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梯施工技术交底书模板

电梯施工技术交底书模板

电梯安装工程
技术交底书
项目名称:
项目编号:
蒂森电梯有限公司
为了使电梯安装工程顺利进行, 确保安装施工质量, 使用户满意, 特根据国家有关标准及蒂森电梯安装要求制定该安装技术规范向安装公司交底, 以指导安装施工队伍的安装工作。

一、井道验收移交
施工前应与建设单位办理井道验收移交手续。

建设单位应提交电梯井道及机房土建施工之混凝土强度报告、测量定位记录、几何尺寸实测值、质量评定表、测量定位基准点等技术资料。

根据电梯土建总体布置图, 复核井道、地坑、机房相关安装尺寸是否相符, 并填写《施工前工地现场勘测记录》, 做好交接手续。

如果有不合图纸要求需进行修正者, 应及时通知有关部门进行修正。

二、搭设井道施工脚手架
电梯安装是一种高空作业, 为了便于安装人员在井道内进行施工作业, 一般需在井道内搭设施工脚手架。

脚手架搭设要求如下:
48×4钢管搭设。

脚手架的层高( 横
梁的间隔) 一般为
1.2m左右。

脚手架
横梁上应铺放两块
以上厚度≥40mm,
宽200~300mm的
脚手板, 并与横梁
捆扎牢固。

脚手架
在厅门口处应符合下图的要求:
厅门口处的脚手架
三、制作样板架与放样板线:
样板架及样板线是电梯安装基础, 必须按照电梯GAD图纸认真制作, 细心放线。

基本要求如下:
1、顶部样板架应安装在机房楼板下面1m以内, 以免影响安装工作;
2、顶、底部样板架间的水平偏移不应超过1mm;
3、制作样板架的木料应光滑平直、不易变形、四面刨平、互成直角
平直, 截面不小于100╳100mm; 样板架必须固定牢固可靠, 不易移动;
4、样板架的不水平度不应超过3mm;
5、样板架上轿厢中心线、门中心线、门口净空线、导轨中心线、导
轨调整线的位置偏差不应超过0.3mm;
6、放线所用材料10层以下电梯钢丝直径不大于0.5mm, 10层以上电梯
钢丝直径不得大于0.7mm; 线陲不得小于5kg。

7、施工过程中应经常复查样板架是否有移动, 样板线是否有阻挡和偏移,
以确保安装基准的准确可靠性。

四、支架安装
1、每根导轨至少应有2个支架, 其间距不应大于2.5m, 导轨支架水平误
差不大于1.5%。

2、从下往上第1个支架位置为500mm, 中间根据图纸要求( 不能大于
2500mm) , 顶端支架距导轨顶端距离应不大于500mm;
3、同层支架水平位置偏差不能大于50mm;
4、固定导轨支架的膨胀螺栓埋如砼深度不小于120mm; 螺丝杆露出螺
帽至少有2丝。

五、导轨安装与校正
1、先将底轨立好, 要保证导轨与底盘间距50mm的基础尺寸; 然后依此
从下往上吊装;
2、顶层导轨要认真测量, 离顶板为30—50mm切断, 且不得使用气焊;
3、检查上、下样板架的几何尺寸, 检查调整调导样板线;
4、检查调整好找道尺, 利用找道尺校正导轨;
5、两列主导轨的间距偏差不大于0〜+2mm, 两列副导轨的间距偏差不
大于0〜+3mm;
6、两列主导轨的平行度误差不大于2mm, 两列副轨的平行度误差不大
于4mm;
7、导轨的工作面对铅垂线的偏差每5m不应超过0.6mm, 相互的偏差在
整个高度上不应超过1mm;
8、主导轨接头处的全长不应有连续的缝隙, 局部缝隙不应大于0.5mm;
9、导轨应用压道板固定在导轨支架上, 不应用焊接或螺栓连接;
10、主导轨接头处修光长度不应小于200mm, 修光后用300mm的钢板尺
的窄面靠在修光面上, 缝隙应小于0.05mm。

六、厅门安装
1、厅门地坎的不水平度不应超过1/1000, 地坎应高于装修地面2~
5mm, 层门地坎
至轿门地坎距离偏差为0~+3mm;
2、门套立柱的铅垂度和横梁的不水平均不应超过1/1000。

3、厅门框架立柱的不铅垂度和横梁的不水平度均不应超过1/1000。

4、门头滑道的不水平度全长不应超过1mm。

5、门头滑道的垂直面与地坎相应的点、面不平行度不应超过1mm。

6、门套间隙应为3〜5mm; 门扇与地坎间隙应为2〜6mm;
7、层门地坎与轿厢门刀间隙应为6〜10mm;
8、层门锁与轿厢地坎的间隙应为6〜10mm;
9、动门球与门刀间隙应为6mm; 静门球与门刀间隙为4mm;
10、门扇之间的间隙应≤2mm; 门扇垂直度≤1/1000;
七、轿厢组装
1、轿厢底盘平面的不水平度不应超过1/1000;
2、轿厢架立柱在整个高度上垂直不应超过1.5mm;
3、轿厢架上安装限位开关撞弓, 其垂直度不应超过1/1000, 最大偏差不应大3mm;
4、轿厢围板组装连接固定可靠, 垂直度不应超过1/1000;
5、对重架的导靴上、下、左、右要同心。

6、轿厢底座与导轨间隙应为左、右各3.5mm。

7、轿厢轿底减震装置应加专用垫片, 垫片应放置在弹簧上部与底座之
间, 数量根据轿厢载重有所不同: 1000kg 加4mm; 1350kg加6mm;
1600kg以上加8mm。

轿厢顶部减震器高度应调整到95〜98mm; 8、轿厢安装上部应加装应急导板; 轿底定位螺栓调整到满载后间距2〜
3mm;
9、安全钳间隙调整: 楔块侧楔块与导轨间隙调整到2〜3mm紧固, 再调
整弹簧到10mm左右;
10、感应器与码板: 码板垂直度应≤1mm, 在感应器间应中分, 顶部应达
到感应器的黄色标记处。

八、机房设备安装
1、承重梁安装: 根据图纸要求准备合适的工字钢作为曳引机承重
梁。

承重梁应超过墙厚中心20mm, 且总埋入深度不小于75mm。

另一端稳固在混凝土承重地梁上; 承重梁的不平行度不应超过1/1000, 不垂直度不应超过0.5mm, 两根承重梁的高度偏差≤2mm;
2、曳引机的安装:
1) 引机的位置偏差在前、后( 向着对重) 方向不应超过±2mm, 左
右方向不水平度均不应超过1/1000;
2) 曳引轮的垂直度不应超过1mm, 且在空载时应稍向上翘起;
3) 导向轮的不垂直度不应超过1mm; 导向轮的最低点与楼板间距
离在100mm以上;
4) 曳引轮与导向轮的不平行度不应超过2mm;
5) 制动器应按要求调整, 制动时闸瓦应紧密地贴合于制动轮工作面
上, 接触面大于70%, 松闸时两侧闸瓦应同时离开制动轮表面, 其
间隙应均匀, 且不大于0.5mm;
3、限速器的安装:
1).限速器绳安装必须牢固, 其垂直度偏差不大于0.5mm。

限速器绳
轮上悬挂下放铅垂线, 使铅垂线穿过楼板预留孔至轿厢架, 并对
准安全钳绳头拉手中心孔; 限速绳在整个高度内垂直度偏差应不
大于10mm;
2). 涨紧轮配重底部距底坑地面150---250mm, ( 注明: 按照国家标准
实际电梯额定速度来确定) 。

九、曳引绳安装
当曳引机和导向轮安装完毕, 且轿厢、对重组对完毕后, 则可进行曳引绳安装。

挂绳时注意消除钢绳的内应力。

将曳引绳由机房绕过曳引轮导向轮悬垂至对重, 用夹绳装置把钢丝绳固定在曳引轮上。

把联接轿厢端的钢丝绳末端展开悬垂直至轿厢;
复测核对曳引绳的长度是否合适, 内应力是否消除, 认定合乎要求后安装绳头杆;
拆除脚手架前预调钢丝绳张力一致, 保证绳头两端减震橡胶柱/弹簧高度偏差在1mm内。

对于复绕的无齿曳引机, 悬挂钢丝绳时切实注意, 第一根钢丝绳必须从轿厢侧穿上, 沿贴近机座侧的第一根槽, 到导向轮后再返回来, 绕一圈再从导向轮到对重侧。

其它绳依此悬挂。

十、缓冲器安装
1、轿厢、对重装置撞板与缓冲器顶面间的距离: 耗能型( 液压缓) 冲
器为150—
400mm, 蓄能型( 弹簧、聚氨酯) 缓冲器为200—350mm。

2、缓冲器的不垂直度不应超过0.5mm。

3、在同一基础上安装2个缓冲器时, 其顶面相对高度差不应超过
1.5mm。

4、缓冲器中心对轿厢或对重架相应碰板中心的偏移不应超过
20mm。

十一、补偿链、对重安全网安装
1、补偿链距底坑最近距离200—250mm。

2、补偿链导向杆距地面200正负20mm。

3、安全网应安装牢固, 不垂直度不应超过2/1000。

十二、电气安装
1、控制柜安装: 门、窗与控制柜正面距离不小于600mm; 控制柜的
维修侧与墙壁
的距离不小于600mm; 封闭侧不小于100mm; 控制柜与机械设备的距离不小于500mm;
2、井道照明安装, 在距底坑及顶板≤500mm处各设一只照明灯, 在整
个井道的照
度不得小于50lx, 在井道顶端、底坑应设双联控制开关;
3、线槽内敷设导线的总面积( 包括绝缘层) 不应超过槽内净面积的
60%及管内净
面积的40%;
4、导线接入端子板前, 应套入字头表明接线号码; 一个接线端子压接
导线数不得
超过两根;
5、机房内线槽布线, 动力线与控制线必须分开, 动力线屏蔽层应可靠
接地; 铁线
槽应可靠接地; 井道线强弱电分开布线, 井道CANN-BUS线须单独敷设;
6、电梯轿厢可经过电梯电缆的钢芯或芯线进行接地, 用电缆芯线接地
时、不应少
于两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