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新课程改革核心理念的理解.docx

对新课程改革核心理念的理解.docx

谈谈我对新课程改革核心理念“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理解
伴随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我国的教育形式也迫切需要转变。

为适应时代的需要,世纪之初,我国正在开展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运动。

课程改革不仅需要有课程实施的行为方式的创新,更重要的是要有深层次的课程理念和课程制度的创新。

课程改革的宗旨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下面我就谈一下我对这个核心理念的理解:
一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有: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时代需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和完整的人格;加强课程与社会发展、
科技进步以及学生生活的联系;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创建富有个性的课程和学校文化;加快我国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的步伐,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理解
1新课程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定位在学生的发展上,主要提倡“以人为本”,就是指以能力、个性
和人格为核心的发展。

课程改革是要培养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能力、发现问题及其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终生学习和创新的能力以及生存和发展的能力;课程改革是要培养学生的健全的良好的个性品;课程改革是要培养学生的完整人格。

2新课程是面向每一位学生。

教育是我国的发展的基础,面临的任务是不仅要为知识经济培养高素质尖端人才,又要为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培养技术人才,还要为社会其他领域培养合格的建设者,也就是要适应和满足社会的需求。

因此,在新课程实施中,就应该面向每位学生,认清每个学生的优势,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特长,使每位学生在能够在发挥自己的潜能,让他们拥有应该具备的技能,使每位学生各自走上不同的成才之路,成长为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人才,来适应我国发展的要求。

3新课程是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在课
程目标上具体体现就是使学生发展成为一个
“完整的人”。

“完整的人”的涵义包括:人的完整性与生活得完整性。

学生是
一个“完整的人”,关注学生作为“完整的人”的发展包括两层面的内容:
1.谋求学生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

传统课程忽略甚至割裂了学生的整体
性。

一方面,传统课程追求学术化、专门化,专注于呈现抽象的知识符号,把学
习等同于“读书”,读“专家编的书” ,特别是几本要考试的“书” ,而忽略了
非学术性知识,如学生的生活环境、经验、阅历,从而导致了学生片面发展。

另一
方面,机械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割裂了个体知识学习和精神构建。

就此,新课
程制定的国家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
个维度的教学目标,达到了知识习得、思维训练、人格健全的协同,实现了在促进
人的发展目标上的融合。

2.追求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个体生活在自然中,生活在社会中,个
体与自然和社会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美国教育哲学家杜威说:“只有建立起各种
事物联结在一起世界,才能形成完整的人格。

”新课程突破学科领域的束缚,强
调儿童的生活和经验回归,把自然、社会与自我作为课程资源来开发。

人是一个
智力与人格和谐发展的有机整体,生活的完整性表明人与世界的其它构成——自然、社会是彼此交融的有机整体。

三从理念看,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及对教师的要求、教师的角色变化
1新课程提倡的学生观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是教学过程的起点和终端,是教育的本体,是教学过程的主体。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教育观念的问题。

这与传统教育的不同,也是新课程新的地方。

新课程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它倡导的学生观是:
1.学生是具有生命意义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

2.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不再仅仅是传统教育的“接受者”;学生的身心
发展是有规律的。

在实施教学时应该要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来进行教育。

3.学生具有发展潜能,学生是具有独立个性的人,是“完整的人”,每个学
生都有自己的特性,学生之间在各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4.学生是具有社会意义的人,国家的未来是要靠这些学生来支撑,需要他
们来继承和发展。

2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关注每位学生,教育学生必须做到:
1.尊重学生,学会欣赏学生,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特别是教学中被
排斥、被忽略、被遗忘的学生,要做到关注全体。

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学习过程应该是学生一种愉悦的积极
的情感体验,是一种幸福的生活。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用“心”教,教师要对学生
有切的情感,自己的。

使得教育事成自己的趣,学成学
生的趣,或者是“游” 。

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修养的形成。

堂不是学科知的殿
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

要求教要充分把握和倡各种道德因素,要关注和
引学生的道德展,要使教学程成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
体。

4.要真得关注学生学果。

要关注学生的学的意愿、能力以
及情感、度、价等方面的健全展。

不能指关注学生的学果,而忽了
学生的学程。

3教的角色化
1.教要从去的“ 教者”的角色中解脱出来,从去的“中心地
位” 成主地位,成学生知的授者,学生得知;成学生心理、
品德的促者,学生展成一个健康心理、良好品德的有用人;成学生学
的激者、者,各种能力和极个性的培养者,使学生成一个适社会
的有用人才。

2.教必成教学的研究者,教必由“教匠” “教育家”,教必提高自己的知水平,必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才能教育的目,程改革的宗旨。

3.教是新程的建者和开者,新程要求教必在程改革中主作用,教不能
只成程施中行者,教更成程的建者和开者。

才能程符合适学生的特点。

4.教是文化、知的播者,学生潜能的开者,学生学的促者,
学生成展的伴随者,在的教育中,教是知的授者。

新程就要求教必要扮演上
面的几个角色。

四从理念看,新程改了学生的学方式
《基教育程改革要(行)》明确指出:改程施于接受学、死硬背、机械的状,倡学生主参与、于探究、勤于手,培养学生搜集和理信息的能力、取新知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以往期的灌式学使学生得内向、被、
缺少自信、恭⋯⋯自然也就窒息了人的造性。

学方式的改善是以教教学行的化前提的,因而我把教教学行的化和学生学方式的改善程改革
成功与否的重要志,从某种意上,也是素教育能否深入推的关因素。

新程使得学生的学方式生根本性的,改原有的一、被的学方式,建立和形
成旨在充分、学生主体性的多化的学方式,促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保证学生自主性、探索性的学习落到实处。

1现代学习方式有:
1.自主性学习建构主义原理认为:自主性学习实际就是无认知监控的学
习,是学习者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 ?。

自主性学习要求个体对为什么学习,学习什么,
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映。

?
2.探索性学习探究性学习(inquiry learning)指学生在学科领域内或现实生活情境中选取某个问题作为实破点,通过质疑、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分
析研讨,解决问题;表达与交流等探究学习活动,获得知识,激发情趣,掌握程
序与方法。

3.合作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即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依不同性别或能力,分为四至六人若干小组,为共同完成某一目标或实现共同利益,通过互相帮助,
互相交流,互相鼓励,并以集体的成功为评价依据,最终促进个体健康发展的学习策略。

2现代学习方式的特点:
1.主动性
其表现为从传统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它强调教师要培养学生内在的、直接的学习动机,要激发学生的内在兴趣,使学生越学越想学,让学习变
成学生生活中的最大的乐趣和追求。

2.独立性
其表现为“我能学” 、“我一定行”。

它强调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身上都隐藏着发展的巨大潜力和能量,都具有很强的学习潜在能力。

教师的责任就是要把这种潜在的能量和能力开发出来。

尊重学生学习的独立性,鼓励学生独立学习,
并创造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3.独特性
学生学习的方式上存在着个性差异。

教师的责任就在于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根据差异因材施教。

4.体验性
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学习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每一位学生身心发展和人格
形成的过程。

新课程提倡的教育方式注重让学生参与,强调让学生去感知,去操作,去实践,去思考,获得最直接的个人经验,并通过交流、合作,互相启发,
互相交流,达到共识。

5.问题性
问题产生于实践,它是学生学习的真正动力。

教师要善于让学生在感知中观察、思考、提问,多问几个“为什么” ,让学生自己在实践中发现问题。

6.交互性
交互性是新一代以“学” 为中心的学习资源的核心特征,交互性可以实现人对信息的主动选择和控制。

7.生成性
生成性的学是相对于传统的简单灌输而言的。

注重学生基于原有经验背景知识结构对新知识的建构生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