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调蓄+人工湿地工艺在初期雨水处理中的应用
【摘要】为了治理长期以来,不断受到污染白浪河,拟在河道两岸敷设截污管涵截流合流污水和初期雨水,输送至下游处理站集中处理。
处理站采用雨水调蓄+人工湿地的处理工艺,出水水质达到一级b标准,满足山东省最新出台的水体排放标准,处理后水最终排放至白浪河。
【关键词】雨水调蓄;人工湿地;初期雨水处理
0 概况
山东省潍坊市是一个降水量小于蒸发量的城市,经过对潍坊市多年降雨资料分析,多年平均降雨历时在2.5h的频率,降雨量在5mm 左右的概率为60%-70%,平时沉积在管道中的污染物在雨天形成初期雨水,对白浪河的污染问题十分严重。
在充分利用河道水环境容量的前提下,允许雨天时合流污水向白浪河溢流超过2.5h的径流,该情况下,既不对河道造成污染,又减少了截流量。
超过允许环境容量总量控制的合流污水和初期雨水,被截流至下游的处理站,经处理后排入白浪河。
两岸截污管涵的实施主要是为了截留住合流区域的污水及初期雨水,减少初期雨水对白浪河造成的污染,截留的初期雨水输送至下游的处理站,经处理后排入白浪河。
1 工程分析
当前,国内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重视初期雨水对环境的污染,而在处理初期雨水污染的技术上,采用雨水调蓄+人工湿地工艺也越
发成熟。
本工程即采用该工艺处理白浪河两岸截污管涵输送的初期雨水。
污水处理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
经该工艺处理后,出水水质可以达到gb18918-2002一级b标准,符合山东省对污水厂出水排入地表流域要求。
1.1 雨水调蓄意义
雨水调蓄是调节高峰流量,控制分流制和合流制排水系统初期雨水污染物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对于该课题的探讨已经成为国内排水工程界研究的热点之一。
主要内容包括:
1)从单纯重视工程技术措施转向工程措施与管理(法规)、养护并重。
2)从偏重大型处理设施转向同时注重中小型就近收集、处理设施。
3)用源头控制代替管道末端集中处理,以降低雨水径流量与合流制管道的溢流;用控制污染的产生替代解决污染造成的损害。
4)关注就地处理、雨水回用。
5)尽可能采用接近自然状态的雨水排水系统,以保护生态、促进良性循环。
雨水调蓄就是这些全新的思路和理念在工程措施上的具体体现。
1.2 雨水调蓄池设计
白浪河两岸的截污管涵收集两岸的合流污水及初期雨水后,至济青高速公路处,白浪河东、西两岸截流的流量分别达到15.29m3/s、
15.62 m3/s。
按照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确定的2.5h的截流时间,计算截流总流量将达到约28万m3。
雨水调蓄池分为池体和闸门井、提升泵房三个部分,池体有效调蓄容积28万m3,有效调蓄水深3.5m,分两池,分别布置在白浪河两侧现状河床内,每池调蓄容积14万m3。
调蓄池底板以1%坡向沉砂坑。
调蓄池前部设计冲洗系统,长度40m,宽度35m,均分5槽,每槽宽7.0m,槽间设0.5m高隔墙。
每槽起端设置2m×1m闸门,通过引用白浪河河水对各槽分批进行冲刷,端部设置5m宽沉砂坑,并在沉砂坑两侧设置2m深,5m宽的沉砂斗,由抓斗车定期除砂。
闸门井为矩形,内径尺寸约15m×9.56m。
闸门井内布置有进出水管、格栅机,下人楼梯等。
闸门井通过预埋3×3m箱涵与外侧的白浪河联通,定期引用白浪河河水冲洗调蓄池,并在旱季为后续人工湿地提供养护需要的水量。
在调蓄池最北侧设置出水提升泵房,泵房规模按照2.8万m3/d
设计。
泵房内采用水泵提升后分别进入后续的人工湿地。
1.3 人工湿地的选择
1.3.1 人工湿地的特点
人工湿地投资少,能耗低,处理效果可靠,在污水处理领域已被广泛采用。
人工湿地的缺点是占地面积很大,处理效果受季节影响,冬季效果较差。
人工湿地最大的缺陷是占地面积大和冬季处理效果不佳。
白浪河两侧有充裕的可利用的土地,且处理对象为雨季污水,不存在冬天处理效果差的问题,综合各种人工湿地的处理效果、对环境的影响程度、投资和管理等多方面的因素,本工程采用水平潜流人工湿地。
1.3.2 人工湿地净化污水的原理
人工湿地对污水的净化作用包括:填料表面生长的生物膜对有机物的生物降解作用;丰富的植物根系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吸附作用;表层土和填料的过滤作用。
氮的去除包括基质微生物和植物微生物的生物降解、氨氮挥发和植物吸收共同作用的结果。
由于人工湿地植物根毛的输氧,根区附近湿地依次出现好氧、缺氧和厌氧状态,为自养型好氧微生物亚硝化菌、硝化菌和异氧型微生物反硝化菌的存在提供了条件,使要求好氧条件的硝化反应和要求厌氧的反硝化反应得以同时完成,因此人工湿地比一般污水处理系统具有更强的氮处理效率。
人工湿地对磷的去除是植物吸收、微生物去除及物理化学作用三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
废水中的无机磷在植物吸收及同化作用下可称为植物的atp、dna及rna等有机成分,通过植物的收割而去除。
1.3.3 设计进出水水质
综合考虑降雨频率、湿地运行、占地面积和投资,最终确定分5天处理,日处理水量则为q=56000 m3/d。
预处理站进出水水质如表2所示。
1.4 人工湿地设计
1.4.1 湿地尺寸
设计潜流人工湿地bod负荷为100kgbod5/m3·d,水力停留时间1.12d。
由于白浪河河道断面的限制,设计潜流型人工湿地共116座,占地22.4公顷,东西两侧各58座,总长为1950 m,单池尺寸见表3。
1.4.2 填料设计
填料为砾石和泥砂,分为三层,总厚度为800mm,见表4。
1.5 湿地运行与维护
1.5.1 预处理
进入湿地的污水需进行沉淀处理,保证直径大于125μm 的微粒去除率达到95 %,以防止湿地堵塞。
1.5.2 人工湿地的监测与控制
监测内容除了包括进出水水质、水位和生物状况指标,还应对进出水口流量进行监测。
通过调整进水量,改变水力停留时间和污染负荷等使系统处于一个正常运行的状况。
1.5.3 水位、水量控制
水位控制和流量调整不仅影响处理系统的水力停留时间,还会影响大气中氧向水中的扩散。
应保证:
当系统接纳最大设计流量时,进水端不能出现雍水现象,防止出现地表流。
当系统接纳最小设计流量时,进水端不能出现填料床面的淹没现象,防止出现地表流。
1.5.4 植物管理
为防止杂草的大量生长,每年春季植物发芽阶段对湿地进行淹水,防止一些旱生杂草的生长。
待植物生长良好后,恢复正常水位。
1.5.5 进出水装置的维护
对进出水装置要进行周期性的检查,并对流量进行校正。
定期去除容易堵塞出水管道的残渣。
定期用高压水枪对埋在填料中的进出水管道进行冲洗。
1.5.6 启动运行
初期,栽种芦苇后尽快充水。
水位控制在地面下25mm左右。
按设计流量运行3个月后,将水位降低至距床底0.2m处,以促进芦苇根系向深部发展。
待根系成熟,深入到床底后,将水位调节至地表下0.2m处开始正常运行。
人工湿地系统从启动到成熟一般需要1年左右时间。
1.5.7 日常运行与维护
植物生长季节每个月排空湿地1次,然后立即提高湿地水位,将氧气吸入湿地,有助于增加湿地的含氧量。
植物的收获不是必要的,然而去除死亡植被可以让春季新生长的植株更有活力。
2 结论
综上,白浪河两岸敷设截流管涵,并且通过下游雨水调蓄+人工湿地处理工艺对河流污水和初期雨水的处理,可以有效改善白浪河的水质情况,使白浪河的水体达到国家景观环境用水v类水体标准,
成为潍坊市一道亮丽的景观。
【参考文献】
[1]给排水设计手册:第五册[s].p1-52.
[2]gb50014-2006 室外给排水设计规范[s].p19-34. [责任编辑: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