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污水处理厂尾水湿地处理技术导则(试行)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安徽省城建设计研究院2015年2月安徽省城镇污水处理厂尾水大多数排放进入封闭性或缓流的河湖水体。
虽然省内污水处理水平及尾水排放标准逐步提高,但是污水处理厂尾水进入封闭河湖,难于满足水环境质量的要求。
因此,为改善封闭河湖以及城市水体的污染情况,利用湿地技术进一步提高城镇污水处理厂的尾水水质,制订本导则。
本导则规定了城镇污水处理厂尾水湿地处理技术工艺流程、技术措施、施工、验收、运行及管理的技术要求。
本导则由安徽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解释。
1 总则 (1)1.0.1编制目的 (1)1.0.2适用范围 (1)1.0.3水质目标 (1)1.0.4指导思想 (1)1.0.5其他 (1)2 术语 (2)3 工艺流程 (6)3.1 一般规定 (6)3.2 工艺流程 (6)4 技术措施 (7)4.1一般规定 (7)4.2表面流人工湿地 (8)4.3水平潜流人工湿地 (9)4.4垂直流人工湿地 (11)4.5自然湿地强化措施 (12)4.6湿地辅助技术 (13)4.7植物 (13)4.8填料 (15)5 施工与验收 (17)5.1 一般规定 (17)5.2 施工 (17)5.3 调试启动 (18)5.4 工程验收 (18)6 运行与管理 (19)1.0.1 编制目的为改善封闭或缓流水体的水环境质量,促进城镇生态环境建设,结合本地实际情况,采用湿地技术提高安徽省城市污水处理厂尾水水质,以减少污染负荷、改善城市河湖水质。
1.0.2 适用范围安徽省省内排入封闭水体的污水处理厂尾水,有可供利用的自然条件(土地、地形地貌、地质、气象、水文、土壤以及动植物生态等)时,宜采用湿地技术对污水处理厂尾水进一步处理。
1.0.3 水质目标污水处理厂尾水经过湿地处理后,主要的水质指标(CODCr 、BOD5、NH3-N、TP等)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中的Ⅳ类水标准:CODCr≤30mg/L,BOD5≤6mg/ L,NH3-N≤1.5mg/ L,TP≤0.3mg/ L(封闭性湖库0.1 mg/ L)。
注:对于有更高水质要求的应按照环评批复要求执行。
1.0.4 指导思想1 全面论证,因地制宜全面调研和分析,进行多方案技术经济比较;充分考虑当地的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条件。
2 经济适用,美观节能注重建设和运行的经济性,优化设计,节省投资,降低运行费用,考虑景观效果。
3先湿地技术(自然湿地及人工湿地),后其他工程措施。
应优先考虑采用湿地技术提高排入封闭水体的污水厂尾水水质。
1.0.5 其他尾水湿地处理工程,除应符合本导则外,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0.1 湿地 wetland湿地是位于陆生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性地带,在土壤浸泡在水中的特定环境下,生长着很多湿地水生植物。
湿地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拥有众多野生动植物资源,是重要的生态系统。
2.0.2 人工湿地 constructed wetland指用人工筑成水池或沟槽,底面铺设防渗漏隔水层,充填一定深度的基质层,种植水生植物,利用基质、植物、微生物的物理、化学、生物三重协同作用使污水得到净化。
按照污水流动方式,分为表面流人工湿地、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和垂直潜流人工湿地。
2.0.3 表面流人工湿地 surface flow constructed wetland指污水在基质层表面以上,从池体进水端水平流向出水端的人工湿地。
2.0.4 水平潜流人工湿地 horizontal subsurface flow constructed wetland指污水在基质层表面以下,从池体进水端水平流向出水端的人工湿地。
2.0.5 垂直潜流人工湿地 vertical subsurface flow constructed wetland指污水垂直通过池体中基质层的人工湿地。
2.0.6 预处理 pretreatment指为满足工程总体要求、人工湿地进水水质要求及减轻湿地污染负荷,在人工湿地前设置的处理工艺。
2.0.7 后处理 after treatment指为满足出水达标排放或回用要求,在人工湿地后设置的处理工艺。
2.0.8 基质 bed filler指提供人工湿地植物与微生物生长并对污染物起过滤、吸收作用的填充材料,包括土壤、砂、砾石、沸石、石灰石、页岩、塑料、陶瓷等。
2.0.9 水力停留时间 hydraulic retention time指污水在人工湿地内的平均驻留时间。
潜流人工湿地的水力停留时间按公式(1)计算:(1)t——水力停留时间,d;V ——人工湿地基质在自然状态下的体积,包括基质实体及其开口、闭口孔隙,m3;ε——孔隙率,%;Q——人工湿地设计水量,m3/d。
2.0.10 表面有机负荷 organic surface loading指每平方米人工湿地在单位时间去除的五日生化需氧量。
按公式(2)计算:(2)式中:qos——表面有机负荷,kg/(m2·d);Q ——人工湿地设计水量,m3/d;C 0——人工湿地进水 BOD5浓度,mg/L;C 1——人工湿地出水 BOD5浓度,mg/L;A——人工湿地面积,m2。
2.0.11 表面水力负荷 hydraulic surface loading指每平方米人工湿地在单位时间所能接纳的污水量。
按公式(3)计算:(3)式中:qhs——表面水力负荷,m3/(m2·d);Q——人工湿地设计水量,m3/d;A——人工湿地面积,m2。
2.0.12 水力坡度 hydraulic slope指污水在人工湿地内沿水流方向单位渗流路程长度上的水位下降值。
按公式(4)计算:(4)i——水力坡度,%;ΔH ——污水在人工湿地内渗流路程长度上的水位下降值,m;L——污水在人工湿地内渗流路程的水平距离,m。
2.0.13 人工湿地植物 vegetation of constructed wetland种植在人工湿地中,具有一定的耐污能力和污染物去除功能,同时具有一定景观效果的植物。
2.0.14 人工湿地填料 substrates of constructed wetland放置于人工湿地中,为人工湿地植物提供支持载体,为微生物提供附着表面的功能性介质材料。
2.0.15 配水系统 distributing system用于人工湿地均匀进水的设施,主要包括穿孔管、穿孔墙等。
2.0.16 集水系统 collecting system用于人工湿地均匀出水的设施,包括穿孔管、穿孔墙等。
2.0.17 孔隙率 interspace ratio人工湿地处理区中水所占的有效容积与总容积之比。
水平潜流和垂直流人工湿地的有效容积为人工湿地处理区填料堆积体积与填料净体积之差。
2.0.18 填料有效粒径比例 effective size ratio of substrates填料经筛分后,处于要求粒径范围内的填料重量与总重量之比。
2.0.19 稳定塘 stabilization ponds以塘为主要构筑物,利用自然生物群体净化污水的处理设施。
根据塘水中的溶解氧量和生物种群类别及塘的功能,可分为厌氧塘、兼性塘、好氧塘、曝气塘、生物塘。
2.0.20 生物飘带 bio-strip是利用生物飘带这种新型填料,采用淹没式接触氧化法工艺治理河道污水的一项新技术。
2.0.21 生态浮床 ecological floating bed又称人工浮床。
利用浮床的浮力承托水生植物,让水生植物得到一个固定的区域生长,水生植物通过发达的根系吸收水体中富营养物质;同时人工营造一个动物、微生物良好的生长环境,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从而修复水生态系统,达到自然生态的平衡。
3 工艺流程3.1 一般规定3.1.1 工艺设计应综合考虑处理水量、尾水水质、占地面积、建设投资、运行成本、排放标准、稳定性,以及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植被类型和地理条件等因素,并应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适宜的方案。
3.1.2 湿地设计应参照《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及相关行业规范中的有关规定。
3.1.3 人工湿地系统由多个同类型或不同类型的人工湿地单元构成,可分为并联式、串联式、混合式等组合方式。
3.1.4湿地污水处理工程应根据受纳水体水功能区划要求以及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合理确定出水水质。
3.2 工艺流程工艺流程如下:污水厂尾水排放或回用注:虚线框内为可选择工艺单元。
4 技术措施4.1一般规定4.1.1 湿地设计时应充分利用原有地形,高程设计宜与建造地点的地势相一致。
4.1.2 湿地系统由多个同类型或不同类型的湿地单元构成,可分为并联式、串联式、混合式等组合方式。
4.1.3 人工湿地设计应包括池体设计、布水集水系统设计、防渗设计、填料类型选择和植物种类选择。
4.1.4 人工湿地的设计进水水质宜以实测值为基础确定,在无实测资料时,可按污水处理厂所执行排放标准确定。
表面4.1.5 人工湿地的表面积设计应考虑最大污染负荷和水力负荷,可按CODCr-N表面负荷、TP表面负荷进行计算,应取设计计算结果中负荷、水力负荷、NH3的最大值,并校核水力停留时间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4.1.6 人工湿地应根据处理水量的大小合理确定处理单元数,一般不应少于平行两组。
对平行运行的处理单元数应设均匀配水装置,各处理构筑物系统间宜设可切换的连通管渠、超越管渠。
自然湿地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确定。
4.1.7 湿地的水位控制宜根据湿地植物的生长特点确定。
4.1.8 湿地污水处理工程应遵循和谐、自然、均衡的原则,综合考虑湿地轮廓、植物配置、水体景观设计、周围辅助设施建设等。
4.1.9 用于尾水处理,如无特殊要求,一般不需设置防渗层。
当需防渗时可在湿地第一单元设置,防渗层一般采用粘土、土工布等。
4.1.10 湿地出水排放应按照当地有关部门要求设置排放口,排放口应采取加固措施,防冲刷、消能等。
在有条件的地区,可设置生物学指示措施。
4.1.12 在冬季易发生冻害的地区,人工湿地设计时应考虑以下两种保温防冻措施:1 低温环境时将人工湿地水位上升至人工湿地表面上≥50mm位置,形成表面冰层对人工湿地填料区及水生植物根系进行保温。
2 在人工湿地表面覆盖树叶、树枝或农用塑料薄膜进行隔离,减少人工湿地热量散失。
4.2表面流人工湿地4.2.1 表面流人工湿地宜设置进水区、处理区和出水区。
4.2.2 表面流人工湿地单池长度宜为20m~50m,单池长宽比宜为3:1~5:1,当区域受限,长宽比>10:1时,需要计算死水曲线。
4.2.3 表面流人工湿地的底坡宜小于0.5%。
4.2.4 表面流人工湿地的水深宜为0.3m~0.5m。
图4.2.4 表面流人工湿地示意图注:1—配水管;2—出水管;3—覆盖层;4—防渗层(可选)a—进水区;b—处理区;c—出水区4.2.5 表面流人工湿地的主要设计参数宜根据试验资料确定,无试验资料时,可采用经验数据或按下表的规定取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