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景观的美学概念,景观与英语中的风景(scenery)一词相当,与汉语中的“风景”、“景色”、“景致”的含义一致。
都是视觉美学意义上的概念。
2、景观的地理学概念,地理学上将景观作为地球表面气候、土壤、地貌、生物各种成分的综合体,具有地表可见景象的综合与某个特定区域综合体的双重含义。
3、景观的生态学概念,景观是指由一组以类似方式重复出现的、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所组成的异质性区域。
4、景观的这三方面的含义有历史上的联系,从直观的美学观,到地理上的综合观,又到景观生态学上异质地域观逐步发展而来的。
5、对于园林规划设计工作者而言,首先应注意景观的美学价值,地理景观特征;其次,要重视景观格局形成的生态原因,科学深入的认识规划区的生态特征,在园林规划设计中,不仅要注意观赏上的美学要求,也要充分考虑到景观结构在生态学上的合理性。
景观地理学概念——洪堡德景观生态学创始人——特罗尔景观的基本特征1、景观是由异质性的土地单元组成的镶嵌体,即生态系统的聚合。
2、景观由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生态系统组成3、景观是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区域之下的中等尺度的空间实体4、景观具有一定自然和文化特征5、具有一定的气候和地貌特征6、与一定的干扰状况的聚合相对应渗透理论用以描述胶体和玻璃类物质的物理特性,并逐渐成为研究流体在聚合材料媒介中运动的理论基础斑块的类型环境资源斑块、干扰斑块、残存斑块、引入斑块按廊道的结构和性质划分线状廊道带状廊道河流廊道廊道的功能资源功能通道功能屏障功能、防护功能美学功能廊道的双重性质1、廊道将景观不同部分隔离开。
2、廊道又将景观不同部分连接起来,这两方面的性质是矛盾的基质的判定标准1、相对面积通常基质的面积超过现存的任何其他景观要素类型的总面积,或者说基质的面积应占总面积的50%以上,在异质性很强的镶嵌景观中,可能任何一种要素的面积都在50%以下,这时就应考虑其他判别标准。
2、连通性假如景观的某一要素连接的较为完好,并环绕所有其他现存景观要素时,可以认为这一要素是基质。
因此,基质是景观中连通性最好的景观要素。
3、动态控制当相对面积和连通性两个因素难以对景观基质进行判别时,考察某种景观对当地生态环境的控制作用尤为重要。
动态控制是一个功能指标,即景观要素对景观动态的控制程度。
孔隙度是景观内具有闭合边界的斑块密度的量度,指单位面积上具有闭合边界的斑块数目景观边界是在特定时空尺度下相对均质的景观要素之间所存在的异质性过渡区域。
景观边界的特征异质性动态性宏观性尺度性生态交错带是相邻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带,往往也是尺度较大的不同景观类型之间的边界地带,如沙漠边缘、海陆交错带、山地与平原的交错地带等。
1、气候通过影响有机体的光合、呼吸作用等生命过程而影响其生长与发育过程,从而影响其可能生长的种类或生态型等,进而影响由这些种类或类型所组成的景观格局。
2、气候影响岩石的风化过程,从而影响地形地貌的形成过程。
在同一气候条件下,不同岩石的风化过程与结果不同,同一种岩石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其风化的过程与结果也有很大差别,如石灰岩即是一例。
3、气候影响土壤过程,从而影响土壤对植物供应水分、养分等的能力,同时控制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各种途径。
最常见、最简单的景观空间格局构型斑块——廊道——基质粒级景观组分规模大小的量度景观对比度指相邻的不同景观单元之间的相异程度网眼大小网络线间的平均距离或网线所环绕的景观要素的平均面积网眼大小在采伐作业和农业经济方面也有一定意义,如适当的道路密度可以减少木材的运输费用,田块的大小也与农田耕作方式密切相关。
景观空间格局有均匀格局聚集格局随机格局组合格局均匀格局景观包括点阵格局渐变格局带状格局交替格局棋盘格局网状格局环状格局楔状格局景观异质性指景观系统特征在空间和时间上的不均匀性及复杂程度景观异质性与生物多样性1、景观异质性与遗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随着景观破碎等作用导致的景观异质性的增加,生境多样性将提高,种群多样性将更丰富,物种基因的交流频繁,遗传多样性将增。
2、景观异质性与物种多样性物种在异质性的景观中的定居可以是随机的,但通常是非随机的,即景观异质性愈高,物种多样性也愈高。
3、景观异质性与生态系统多样性景观异质性增加,生境多样性也随之增加,生态系统多样性也随之增加。
景观破碎化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干扰所导致的景观由简单趋于复杂的过程,即景观由单一、均质和连续的整体趋向于复杂、异质和不连续的斑块状镶嵌体的过程。
景观间流的运动机制1、半透膜观点2、关于源区和汇区的观点景观要素之间物质、能量和物种的流动靠的是五种媒介物:风、水、飞翔动物、地面动物和人。
动物在景观中的运动方式巢区活动散布迁徙动物分布格局的一般规律1、在多数情况下,大片同质性地区不适宜动物生存。
2、廊道与动物运动的关系决定于廊道类型和动物种类。
3、动物巢区通常呈扁长形,有时呈线条形。
4、景观异质性特征在景观功能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景观的一般功能包括生产功能生态功能美学功能文化功能山地森林对河流的作用1、维持景观稳定性和保持水土2、维持河流生物的能量和保持水土3、维持河流良好的水文状况4、维持河流的良好水质景观阻力的影响因素包括1、生态流通过界面的频率2、界面的不连续性3、景观要素的适宜性4、各景观要素的长度狭管效应能量和物质在通过景观的狭窄地带时流速改变景观关键点1、具有重要内容或源地效应的部位,或者不同寻常的地物。
2、变化较频繁的区域,特别是生态敏感区,以及那些一旦受到干扰就长时期得不到恢复的区域。
3、各种形式流交汇的地方。
解释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由于不同的人类活动方式而带有明显不同的文化色彩,同时也对生活在景观中的人们的生活习惯、自然观、生态伦理观、土地利用方式等文化特征产生直接而显著的影响。
景观文化性原理1、人的景观感知、认识和准则影响景观并受景观的影响2、文化习俗强烈的影响居住景观和自然景观3、自然界的文化概念不同于科学的生态功能概念4、景观外貌反映文化准则景观变化是研究景观在各种内弯部驱动因素作用下其结构和功能随时间推移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征与规律,也称景观动态。
判断景观变化的标准是1、景观的基质发生变化,一种新的景观要素成为景观基质。
2、几种景观要素类型所占景观面积百分比发生足够大的变化,引起景观内部空间格局的变化。
3、景观内产生一种新的景观要素类型,并达到一定覆盖范围。
景观变化的空间过程有五种穿孔分割破碎收缩磨蚀干扰剧烈影响生态系统、群落或种群结构,并能改变资源和物理环境的相对离散性事件。
按干扰的作用强度划分轻度干扰适度干扰严重干扰极度干扰干扰频度指同一地区同一植被或同一景观内,单位时间某一干扰发生的次数。
干扰重发间隔指一个地点相邻两次干扰间隔的平均年数,为频度的倒数,主要指周期性不明显的干扰。
常见的干扰现象有火干扰放牧土壤物理干扰土壤施肥践踏外来物种入侵人类干扰等影响干扰发生及效应的因素1、群落组成及结构2、立地条件3、植物的生态对策4、景观特征尺度对某一研究对象或现象在空间或时间上的量度尺度通常用粒度、幅度和范围来表达。
尺度推绎指利用某一尺度上所获得的信息和知识来推测其他尺度上特征的过程,或者通过在不同尺度上的研究来讨论生态结构、过程、功能等景观生态学问题跨尺度特征的过程,即为跨尺度信息转换,也称尺度演绎或尺度外推。
土地分类法、传统的景观分类法、景观生态分类法的区别联系1、土地分类法即发生法强调属性至上,把土地划分成性质相对一致的空间单元,但较少考虑到土地的空间形态,从而使空间单元的边界难以确定。
2、传统的景观分类法强调空间形态和空间异质性组合特征,并没有考虑景观的本质属性3、景观生态分类法不仅考虑景观的自然属性,同时也考虑景观的空间形态的差异。
景观生态分类根据景观的空间结构与生态功能特性来划分景观生态系统的类型景观生态分类的基本原则1、综合性原则2、主导因子原则3、实用性原则4、等级性原则景观生态分类的一般步骤1、目标定位与资料收集2、景观特征提取与分析3、分类等级和主导因子确定4、样点确定与野外调查5、景观生态分类体系的建立6、精度评价与结果校正7、景观生态分类图制作适宜性也称适宜度,是一定土地单元的某种特殊利用方式与其生态环境协调关系的一种量度。
适宜性评价是生态规划的核心景观分类与制图是基础景观生态评价是对景观属性的现状、生态功能及可能的利用方案进行综合判定的过程。
土地适宜性评价指标气候地貌土壤肥力土壤质量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等适宜性评价的一般步骤1、确定生态规划区范围,明确适宜性评价的具体目标2、将规划区划分网格,分别进行生态登记3、根据评价目标确立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4、各单因子指标量化,或者建立各单因子指标适宜性模型,制定生态适宜性评价标准5、适宜性综合评价,同时给出每一土地利用方式的生态适宜性图生态系统健康指一个生态系统所具有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即在时间上具有维持其组织结构、自我调节和干扰后的恢复能力。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的维持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及其效用。
生态安全指在人的生活、健康、安乐、基本权利、生活保障来源、必要来源、社会秩序和人类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等方面不受威胁的状态,包括自然生态安全、经济生态安全和社会生态安全,组成一个复合人工生态安全系统。
狭义的生态安全是指自然和半自然生态系统的安全,即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健康的整体水平反映。
P-S-R框架模式压力——状态——响应生态足迹法通过测算研究区域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来测评区域可持续发展状况。
生态承载力指一个区域实际提供给人类的所有生物生产土地面积的总和景观生态规划是指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以区域景观生态系统整体优化为基本目标,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和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景观生态系统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模式。
景观生态规划的步骤1、规划目标与范围确定2、资料收集与景观生态调查3、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分析4、景观分类与制图5、景观生态适宜性分析6、景观功能区划分7、规划方案评价及实施一个生物圈保护应由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三个功能区组成自然保护区设计原则1、大保护区比小保护区好2、栖息地是同质的保护区,一般应尽可能少的分成不相连的碎片3、栖息地是同质性的保护区,如果要分成几个不相连的保护区,这些保护区尽可能的靠近4、如果是几个不相连的保护区这些保护区应等距离排列5、如果有几个不相连的保护区,用廊道把他们连接起来可能会明显的改进保护功能6、只要条件允许,任何保护区应尽可能接近圆形,以缩短保护区内物种扩散距离理想的农区景观生态规划应反映农区景观资源提供农业的第一性生产、保护和维持生态环境平衡及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观光资源三方面的功能。
星状城市景观对消除大气污染的效果最好绿地是城市景观中最重要的生态要素,一般通常用人均绿地面积和绿地覆盖率来衡量城市的绿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