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破碎新方法
激光破岩新方法
早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国外就开展过激 光钻井研究。但是由于当时的激光技术水平有限,认 为用激光钻井需要的能量太大,实现不了;在经济上 激光钻井太昂贵,不合算。正是这一结论在此后25年 的时间里妨碍了激光技术在钻井领域的研究与应用, 尽管这期间激光技术取得了飞速的发展,特别冷战期 间美国星球大战计划开发的激光武器,其能量足以击 毁来袭导弹,摧毁地面目标。
二、钻探(井)工பைடு நூலகம்系统的组成及技术进步 钻探(井)工程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系统,主要由四 个子系统组成,即地层(钻遇的各种地层)、钻具(钻 头、钻柱及其它井下工具)、流体(钻井液、完井液、 水泥浆等)及地面装备(动力机和工作机等)。地层是 钻井的工作对象,钻具和流体是钻井的工作手段,装备 是驱动钻具和流体工作的动力源。在上述四个子系统中, 除所钻地层外,其余三个子系统都涌现了许多新技术。 例如,在钻井过程中如何使钻头沿预置轨道钻进并保持 井眼稳定性(减少或避免漏、涌、塌、卡等井下复杂情 况和事故),如何优选钻头和钻井参数以提高钻进速度, 如何实现钻井智能化与自动化以减少钻进间断及提高钻 井质量和效率,如何有效地保护储层以提高钻探或生产 效果,以及如何提高固井质量及测试成功率等等,都是 钻井工程中的关键技术。
在旋转钻井领域一直处于领导地位的美国,为了保持其技 术优势,1995年启动了一项称为“国家先进的钻井与掘进技 术”(The National Advanced Drilling & Excavation Technologies,简称NADET) 的重大长期研究开发计划, NADET计划指出 :钻探和采掘是石油、矿业、现代交通、地 下公用设施等关键部门所急需的…,其未来的状况取决于我们 钻采技术的领先程度。在高新技术流行的今天,这些并不诱人 的部门的生命力对我们的持续繁荣和昌盛是必不可少的。该计 划前期的基础研究主要由政府率先资助作为催化剂,后期大规 模的技术和产品研究与开发则主要靠工矿企业投入巨额资金。 预期通过该计划在岩石破碎(高效破岩)、井眼净化(洗井)及井眼 稳定等方面有所革新,在钻头、岩石和井眼的测量与评价,以 及定向控制等方面有所革命。该项计划的核心任务,是要长期 致力于研发一种智能钻井系统。 美国的“NADET”计划,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探矿工程、岩土 钻掘工程是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保证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不 可替代的重要技术手段。
尽管人类的钻井活动已有3 000多年的历史,然而人类在钻井方 式上的创新却是屈指可数,一般可归结为四种方式的历史变革,即, 1)人工掘井;2)人工冲击钻;3)机械顿钻(钢丝绳冲击钻);4)旋转钻 井。当今,全世界广泛采用的钻井方式是旋转钻井(已有100多年历 史)。近20多年来,世界旋转钻井的技术和装备有了显著进步, 70 年代末期出现了PDC钻头,是一个明显的进步标志,随后便出现了快 速发展的生动局面。进入80年代,相继出现了随钻测量仪器,可控井 下马达,以及水平钻井技术等;进入九十年代,随钻测井和随钻地震 等先进的测量技术不断投入商用,大位移井和复杂结构井钻井技术, 以及连续柔管钻井、可膨胀套管、欠平衡钻井以及智能化、自动化钻 井技术等,得到迅速发展并进入工业应用。可以说,进入21世纪后油 气钻井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展望未来,由于石油等地下资源勘探开发 工程成本差的驱动(亦即效益目标的驱动),以及人类对“健康、安 全、环境”更高目标的追求,旋转钻井技术的发展势头仍将有增无减。 然而,在旋转钻井领域,以美国和俄罗斯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一直处于 领先地位,而中国显然是落后于人。
5.实物地质资料的获取:主要研究钻进过 程中准确获取岩心、岩样,进行地质和工程录 井的技术与工艺。 6.地下信息随钻探测:主要研究随钻测量 (包括几何、地质、力学等测量内容)、储层测 试、地球物理测井等探测方法。 7.储层损害与保护:主要研究储层损害机 理及快速诊断方法、不同储层的保护方法及保 护储层钻井与完井工艺等内容。 8.钻井安全评价与工程风险分析:主要研 究复杂条件下钻井行为的安全可靠性及工程风 险预测等内容。
1.钻进破岩:主要研究地层的抗钻特性、破岩方法、 破岩工具(钻头、射流、井下动力钻具等)及钻进参数优 选等内容。 2.钻具:主要研究钻柱和套管柱的管材制造、服役环 境、失效机理、优化设计及合理使用等内容。 3.钻井液、井壁稳定:主要研究钻井液、完井液及固 井水泥浆的体系优化设计、性能处理工艺,研究所钻地层 的理化特性及井壁岩石的力学不稳定性、井身结构和流体 压力控制等内容。 4.钻孔(井眼)轨迹控制:主要研究钻孔(井眼)轨 迹偏斜机理、各向异性钻井特性、底部钻具组合、井眼轨 迹优化控制模型及井下测控系统等内容。
据统计,世界油气钻井费用占油 气工业上游(由勘探至采出原油)总 投资的40%左右;我国1998年的陆上 钻井费用占勘探费用的80%~85%, 占上游费用的42%,达220亿元左右。 因此,发展钻井新技术,降低钻井费 用,提高钻井效率和效益,对提升资 源、能源开发,环境保护与治理,以 及交通、土木、水利、国防等各种大 规模工程建设的总体效益具有至关重 大的战略意义。
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在《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文明史》一 书中指出:中国古代钻井技术,对世界油气勘探开发技术产 生了巨大的启蒙、奠基与推动作用,在国际上领先数百年甚 至上千年。他说:“今天在勘探油田时所使用的这种钻深井 或凿井的技术,肯定是中国人的发明,比西方要早1100 年”,“中国的卓筒井工艺革新,在11世纪就传入西方,直 到公元1900年以前,世界上所有的深井,基本上都是采用 中国人创造的方法打成的”。中国在1835年就建成了四川 的世界最深井——深达1 001.42m的粲海井。而欧洲人1834 年才开始应用中国钻井技术打盐井,1841年用于钻油井。 1848年俄罗斯钻成他们的第一口油井。1859年,美国人德 拉克在宾夕法尼亚州石油湾使用中国的冲击钻方法钻出了第 一口油井,井深只有21.64m,直到1871年才钻达338.33 m。 美国人很可能在19世纪从修筑铁路的中国劳工手里获得钻井 的技术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