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整本书阅读《论语》学习策略 课件-2021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整本书阅读《论语》学习策略 课件-2021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率陶为己忧。 (《孟子·滕文公上》)
(注)相传尧传天下给舜,舜传天下给禹。
高考真题再现(2019浙江)
1.“夫子自道”在句中的意思是
。子贡认为孔子的
“我无能”是
的说法。
2.尧、舜是孔子、孟子推崇的“仁者”,按孔子说法,应该
“不忧”;按孟子说法,却又会“忧”。根据材料,简述孔
思想角度评析题
(2015四川)《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 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蕴含了丰富的人生智慧。请根据 其中一句给你的启示,写出自己处理人际关系的想法和做法。
要求:①内容具体;句式工整;②语言简明、得体;③ 60-80字。
思想角度评析题
(2018北京)读了《论语》,在孔子的众弟子之中,你喜欢颜回, 还是曾参,或者其他哪位?请选择一位,为他写一段评语。要求: 符合人物特征。150—200字。
高考真题再现(2017浙江)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
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 也。”(《公治长》)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述而》)
高考真题再现(2017浙江)
1.孔子的弟子各有所长,《论语》先进篇以德行、言语、政事、 文学“四科”区分,其中颜渊属于________,子贡属于________。 2.一说“吾与女,弗如也”中的“与”为连词,可断为“吾与 女弗如也”。根据这样断句,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孔子的教育技 巧。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 复也。” (《述而》)
为学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 也。” (《公冶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 知也。” (《为政》)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 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季氏》)
修身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宪问》)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
义利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 不可求,从吾所好。”(《述而》)
交友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 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季氏》)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 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晏乐,损矣。” (《季氏》)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 焉。”(《颜渊》)
《论语》学习策略
人物形象分析题
《论语》学习策略
一、了解孔子及其主要思想; 二、熟记《论语》名篇名句; 三、尝试在表述题、作文中运用。
《论语》学习策略
一、了解孔子及其主要思想
推荐阅读:《木车的激情》 《史记·孔子世家》
一、了解孔子及其主要思想
我们怎么能够想象几千年前,有一位思想者就乘坐着一辆 缓慢的牛车或马车,在大地上往复奔走,是的,他为了自己的 思想,为了自己的理念而不知疲倦,并这样终其一生。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 “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教育 子曰:“有教无类。” (《卫灵公》)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 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 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 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 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
高考真题再现(2015北京)
(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 )“唯赤则非邦也与?” (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请在括号内写出本句的说话人 2.不同的标点源于对文本不同的解读,请简要说明第二种 解读与第一种的不同之处。有人认为第二种解读优于第一种, 你赞成哪一种?请说明理由。
高考真题再现(2018北京)
《论语》记录了孔子与弟子间的许多对话,如《先进》篇:
子路问:“闻斯(1)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
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
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2),故退之。”
参考答案:《论语》是中华文化的基石,但因为时 间跨度大,有些语句我们比较难懂。但《论语》中 有这样一句话:“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 句话就告诉了我们阅读经典的基本方法——回顾旧 知,促进新知。任何经典的阅读都是这样一个过程。
参考答案: 我们常用《论语》中的名句“岁寒,然后知松
柏之后凋也”比喻有坚韧的力量,耐得住困苦,受 得了折磨,不改变初心;我们也常吟诵“均无贫, 和无寡,安无倾”,表达我们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我们更是以“君子坦荡荡”来要求自己,践行“仁 者爱人”的博爱理念……从铿锵的名句读起吧,它 会让你走进经典,爱上经典。
文字梳理细节题
(2014浙江)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
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论语·公冶长》) 1.第一则材料主要体现了孔子的_____观。 2.孔子为什么说微生高不直?对孔子这种评价,你怎么看?
曰:“夫子何哂由也?”
高考真题再现(2015北京)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 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 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另一种标点如下。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 )“唯求则非邦也与?”
《史记·孔子世家》
《论语》阅读方式
按编排体例,顺序阅读 按思想内容,分类阅读
主要思想
仁礼 为政 义利
教育 君子 孝悌
为学 修身 交友
仁礼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 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 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 渊》)
1.请概括上面两个选段主张的共同之处。 2.上面两个选段主张的不同之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高考真题再现(2014湖北)
高一年级将举办“读《论语》,谈交友”读书交流会,拟向 参会者赠送纪念书签。请写一则赠言,用以印制书签。
要求:①紧扣活动主题;②必须原创;③语言表达简明、得体; ④不超过30字。
试题解读
高考真题再现(2020浙江)
1.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以________为本。“敬 事”的意思是________。 2.孔子认同“居敬而行简”优于“居简而行简”,试作分析。
高考真题再现(2019浙江)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
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论语·宪问》)
一、了解孔子及其主要思想; 二、熟记《论语》名篇名句; 三、尝试在表述题、作文中运用。
高考真题再现(2020浙江)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
时。”(《论语·学而》) 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①
敬而行②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③简 乎?”子曰:“雍之言然。”(《论语·雍也》)
子、孟子这么说的原因。
高考真题再现(2018浙江)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述而》)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①,使②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
已!”(《泰伯》) 注:①才之美:美好的才华。②使:假使。
1.第一则材料中“梦见周公”的含义是什么? 2.概括第二则材料的主旨,并加以分析。
枯叶铺地,北风呼啸。在冬天,那个哲人也不能舍弃自己 的旅程。这在越来越聪明的现代人眼里是不可思议不可理解的。 一位不可理喻的执著者,让世界感到畏惧了。
《木车的激情》
一、了解孔子及其主要思想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 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 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 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 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为政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为政》)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为政》)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八佾》)
君子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路》)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卫灵公》)
(1)也。贫与残,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 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2)必于是, 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 注释:(1)处:处在、居处。(2)造次:仓促之间。
文字梳理细节题
①“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本句中的“其道”指什 么?全段表达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②“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杨伯峻《论语译注》认 为,“得之”应改为“去之”;也有学者认为,“不以其道 得之”的“不”字应删去。请根据以上两种不同解读,分别 解释句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