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社会科学方法论一、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现状和意义从学科性质角度出发,社会科学是指以人类在社会中的行为及由此行为产生的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以探讨社会现象的本质与规律为主要任务,因而具有追求统一性、一致性、简单性、必然性等特征。
社会科学包括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心理学、经济地理学、教育学等。
而方法论是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用世界观去指导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是方法论。
因此社会科学方法论就是人们从一定的社会科学学科角度出发,对社会现象或事物所做的系统分析或解释的科学的方法体系。
方法论在知识体系中的作用, 就好像自我意识对人、对于人格的作用、对于一个独立的行为主体一样。
就特定的知识和学科来说, 如果没有成熟而系统的方法论作为预设和前提, 就表明这一学科和这一类知识对于自己的逻辑依据和研究程序、自己的视野和边界以及自身的社会功能和社会作为, 尚缺乏系统而清晰的认识。
社会科学今天这种状况无疑会妨碍人们对于社会科学的身份及其社会功能作出合理的评价和认同, 不利于社会科学知识的普及、宣传和教育, 也不利于社会科学的组织和管理, 当然, 首先会影响社会科学的研究本身, 影响社会科学学术体制的建立和健全。
因此, 重视关于社会科学的综合性研究, 尤其是方法论研究, 重视这方面的学科建设, 是我国学术和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如何认识和把握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位、作用及其发展规律,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方法论问题。
这个问题, 远没有引起学术界足够的重视。
至少可以说, 远不如自然科学史、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社会学或科学知识社会学那样引起广泛的重视。
二、社会科学方法论在中国的发展难题从严复一代翻译西学开始, 中国社会思想流域就伴随着西方社会科学的诞生、成长而逐渐步入现代社会科学的队列。
但是, 由于中国现代性本身发育的滞后和迟缓, 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学科的培育和分化, 尤其是关于社会科学总体的学术意识、反思意识或方法论研究, 其发育和成长是极其缓慢的。
而且, 由于中国现代性本身的滞后, 即使在接受西学的过程中, 也不免存在严重的偏见和误区。
举例来说, 英国逻辑学家穆勒发表于1843 年的著作《逻辑体系》, 被认为是科学哲学的创始之作, 实际上, 这不单是自然科学意义上的, 虽然穆勒并没有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区别作出清晰的认识和规定, 但是, 他在这一巨著中专门讨论了社会科学方法论, 其意义是非同寻常的。
严复在翻译的过程中却删去了讨论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第6篇, 这或许可以被理解为严复个人的错失, 但是, 从个人的观念与社会或文化的联系来说, 或许还可理解为当时的中国文化尚没有产生理解社会科学或社会研究的内在要求。
20 世纪30 年代, 由于中国社会发展阶段问题和中国社会史性质问题这两次大论战的影响, 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合乎逻辑地出现在中国学术和文化的前台, 曾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有过很多相关的著作和文献。
但是, 由于当时中国的社会科学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 所以, 主要的工作还停留在西方社会科学思想的引入上。
伴随社会科学的发展, 目前, 我国社会科学内部的方法论意识日益自觉, 社会科学的科学性与实践性、本土化与国际化, 等等, 正成为经济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等社会科学激烈讨论的问题。
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真理观, 特别是唯物史观为指导,研究社会科学的性质、功能和方法, 是我国社会科学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学术要求和前提。
关于社会科学的综合性研究和方法论研究之所以被忽视,除了社会本身的发育和成长及其对理论的要求这一方面的原因以外, 与社会本身的特质、社会特有的复杂性、社会领域个体与社会、历史与现实、主观与客观、事实与价值等等之间复杂的互动和交错关系, 也有直接的关联。
由此形成了社会科学在研究对象的把握、方法的选择、理论的建构、学科关系等方面的难题。
第一, 社会科学的对象问题。
社会科学的研究和发展的特殊困难, 从社会科学的研究过程来说, 首先是因为作为社会科学之研究对象的社会的特殊存在方式及其特殊性质。
社会不是一个单一的、独立的实体, 社会总是人的社会, 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动过程及其结果。
那么, 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 到底是活生生的个人还是由无数个人的生活和经验所组成的社会过程? 社会进程是个人经验的简单加和还是有超出个人经验的特殊性质? 在这个问题上, 形成了所谓方法论的整体主义与方法论的个人主义的对立。
第二,社会科学的方法与理论的关系。
科学研究的方法,从根本的意义上说,总是与实质的理论或科学范型联系在一起的, 不存在理论和范型之外的方法。
方法, 也许就表现为某种独创性的研究过程和研究方式, 不外于、更不能先于实质性的学说和理论, 与某种独创性的理论和思想是二而一的事情。
这一点在社会科学领域表现得尤为清楚, 离开具体的社会科学理论, 离开社会科学产生和发展的历程来研究和叙述社会科学方法论是没有意义的, 也是不可能的。
因此, 可以说, 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研究离不开社会科学史的研究, 只有从社会科学史、社会科学的实际研究过程入手来界定和把握社会科学的性质和方法, 才能形成对社会科学的文化体认和观念整合, 也才能对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和范型达成一定程度上的认同。
第三, 社会的复杂性以及社会科学方法的多样性。
目前, 在社会科学中流行的分类方式是按照学科来分, 并且认为特定的学科的独立性是与特定的研究对象相联系的, 按照近代哲学中实体与属性的二元论观点, 认为研究对象决定特定学科的属性和研究方式。
但是, 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 人们发现往往许多学科共同研究某一研究对象, 或者说, 研究某个对象是单一的学科无法胜任的, 这样, 传统的社会科学分类和组织方式发生了危机。
三、几种常见方法(一)文献检索法文献检索法是调查者为了达到某个特定的目的而对于某个领域的文献及其内容进行寻找和考查的方法。
通过文献检索可以迅速发现问题, 迅速进入研究前沿, 节省研究资金和研究劳力, 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
文献既有内容和形式,又有载体。
文献的内容是指文献所记载的人类的知识、理论等, 是读者可以通过文献对于作者加以理解的东西。
文献的内容, 可以是知识 (客观事实, 以及人们对于自然界和社会的发展规律的认识, 解决的问题) , 也可以是价值标准 ( 对于人类应如何看待事物的认识, 解决‘善’的问题),还可以是审美情趣(对于美的鉴赏倾向,解决‘美’的问题)。
文献中的这些知识、理论等需要一定的“形式”,如一个思想家的理论可以以文字记载也可以以声音记载。
这些“形式”,是沟通作者与读者的桥梁,是读者对于作者进行理解的媒介。
文献的形式,可以是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
同时,这些“内容”和“形式”也需要存在于一定的载体之中,如这个思想家所写的文字可以存在于图书之中,也可以存在于光盘之中或网页之中。
文献的载体,是文献得以在更大的空间和时间中传播的基础。
传播文献的载体,可以是泥版、羊皮纸、雕版、石碑、铜柱、图书、报纸、杂志、录音带、缩微胶卷、软盘、硬盘、数字光盘等。
没有“形式”的“内容”不是文献,如某个人的存在于他自己头脑中的思想。
没有“内容”和“形式”的载体仅仅是物而不是文献,如一本书去掉了文字,就仅仅是装订了的纸张。
而没有载体的“内容”和“形式”也不是文献,如某个人的没有录音或文字记录的演讲。
文献是“内容”、“形式”和“载体”三者的统一体。
(二)访谈法访谈是访谈者为了通过访谈对象了解信息、验证假设而有计划实施的、与访谈对象的角色地位不均等的谈话。
访谈法是访谈者通过对访谈对象进行访谈而对社会现象进行调查的方法。
访谈法的意义:第一,易于了解访谈对象的说法、看法。
第二,可以在访谈中对访谈对象进行观察。
访谈者在进行访谈时,不仅可以了解访谈对象口头表述的内容,而且可以同时从访谈对象身上了解更多的信息。
访谈对象在表述一个观点或陈述一个事实时,言谈举止的表现往往隐藏着重大的信息。
第三,可以与观察相互印证。
访谈法获得信息的方式与观察法获得观察信息的方式是不同的。
在研究者采用观察法进行调查时,所得到的信息往往只涉及人的外在的方面,如人的行动、表情等。
访谈法的原则:第一,访谈的目的是了解而不是表达。
第二,访谈者不能诱导访谈对象。
第三,访谈者不能在访谈时对访谈对象进行价值判断。
第四,访谈应辨别真相与假象。
第五,访谈中任何信息都是有意义的。
(三)历史研究与逻辑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所谓历史研究,就是要搞清楚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一切从历史事实出发。
所谓逻辑研究,就是要搞清楚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中的规律性和必然性,哲学上称之为“逻各斯”;它反映在人的头脑里就是抽象的思维逻辑。
一般来讲,论从史出,逻辑以历史为前提和基础;史为论证,历史证明逻辑观点的正确性。
因为历史现象是千差万别、千变万化的,而逻辑是同一的、必然的,因此,逻辑是历史的修正。
但是,逻辑就在历史之中,因此,逻辑和历史的起点和终点又是一致的。
(四)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辩证逻辑的研究方法它被黑格尔称为是寻求绝对真理的绝对方法。
列宁把这种方法分解为辩证法的16条要素,并简明地指出:“分析和综合的结合———各个部分的分解和所有这些部分的总和、总计。
”具体点讲,所谓分析就是分解事物为各个部分、方面和层次,并对其作出抽象的规定,揭示各种规定之间的矛盾关系,用中国哲学的语言讲就是“一分为二”。
所谓综合就是把各个抽象的规定总合为一个整体概念,就是得出理论结论,用中国哲学的语言讲就是“合二为一”。
一般来讲,分析是前提和基础,是关键;综合是分析的必然结果,是分析的目的。
所以,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过程中分析与综合方法应互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