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激情打造语文教学的卓越课堂
语文课堂的魅力要靠激情打造。
激情是语文的底色,是语文教学的生命。
?激情是语文课堂的魅力。
是唤醒、释放与引导学生激情的主阵地。
是实现语文在强烈的情感共鸣和审美愉悦中,让学生得到知的丰富,美的陶冶、情的升华的需要。
缺少激情的语文课堂,注定是苍白乏力的,是无力在学生的心灵留下印迹的。
怎样创设富有激情的有效语文课堂呢?
一、激情源于导语
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
语文教学这门艺术同样也离不开感情。
我就利用导语的情感因素来奠定课堂情感基调,去叩击学生的心扉,引导他们进入课文情景,使情与景偕,情与理融。
四年级课文中的《桂花雨》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
我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童年是美好的,在每个人记忆的花园里,总会有一些常开不败的花朵,给人留下永久的回忆。
同学们,你有过在雨中嬉戏的经历吗?(学生回答)可是你有过在桂花雨中陶醉的经历吗?现在请你们闭上眼睛想一想:每当桂花盛开时,满树生香,花香随风飘逸,弥漫四方,一切都沉浸在花香里。
你抱住那桂花树,使劲地摇,尽情地摇,任由桂花像雨点一样纷纷落下来。
落在你的头上、脸上、肩上、身上、脚上,落得满身都是。
你沐浴在香甜的桂花雨中,整个人都陶醉了,你忘情地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然后我让他们睁开眼睛顺势引入新课:“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台湾女作家琦君的童年,去感受一场美丽的桂花雨,和作家共同分享童年的欢乐。
”
这段导语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切入,然后用充满感情的语言为学生描述了摇桂花的场景,激起学生对作者童年生活的向往,也唤起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教学也因为学生的入情而进入了积极的状态。
好的导语就是教师精心打造的一把金钥匙,以它放射出的独特光芒,开启了学生智慧与情感的闸门,引领学生走入求知的神圣境界。
二、激情藏于文本
语文教材中许多典范的文本给教师的再创造留下了无限的空间,足以让我们激情奔放,游目骋怀。
《观潮》的壮美与豪放,《怀念母亲》的凄婉与伤情,《桥》的悲壮与激昂,《詹天佑》的忠贞与赤诚,《穷人》所彰显的人性的光辉、《地震中的父与子》所表露的父子深情,这些文质兼美的文章,无不浸透着作者情与感的结晶,灵与肉的凝聚,神与思的升华。
语文教师倘若不以教学的智慧去挖掘,去表现,不以自己的激情去引发,去点燃,就难以把学生从一个知识的高峰引入另一个知识的高峰,就难以让学生达到心灵境界的一个又一个升华。
语文教师如果不让自己在走入文本时先被感动,先有是非、善恶、美丑、爱憎的鲜明态度,就难以在课堂上出言真切,难以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难以让文本成为学生认识体验、感受人情世界风釆的桥梁。
三、激情归于感悟
感悟是调用自身的语言沉淀,获取文本信息,感受作者的写作意图,并将所获取的信息交融到自己的生活和情感世界,从中获得情感的体验,甚至触发灵感和顿悟!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先感悟。
只有教师的情感在感悟中升华,才能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人文境界。
体会较深的是教学《穷人》这篇课文。
在引领学生对生活在贫困中的桑娜,自己的五个孩子抚养都困难,还把死去邻居西蒙的两个孩子带回家抚养,让学生感悟到:桑娜、渔夫有着勤劳、淳朴、善良,宁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接着我又补充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向学生介绍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的境况,然后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的自然环境描写的句子和介绍家庭境况的句子,让学生感悟到:渔夫天天冒着危险出海打渔,桑娜也从早到晚干活,可他们却十分贫穷。
课文分析到这个层次,我总觉得内心总涌动着没有表达的情感激流。
于是我让学生抓住作者对桑娜的神态描写和心理活动描写,“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我和学生反复咀嚼这些文字,学生终于感悟到:由于桑娜家庭的贫穷,由于桑娜热爱丈夫、同情孤儿,所以才会有如此复杂的心理活动,同时明确:虽然桑娜的内心活动十分复杂,但是收养孤儿的决心没有动摇。
桑娜怀着忐忑不安的心等待丈夫的归来,丈夫责怪桑娜了吗?丈夫是怎么做的?于是学生终于感悟到:渔夫、桑娜的美好品德,正是人类可以为别人付出的极限。
他们用自己的普通行为做了一件极不普通的事。
正是这样一次次地思考感悟,学生们提高了文本挖掘的能力,同时在激情地感悟中他们心灵的高度在不断提升。
四、激情升于朗读
古人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
”如果我们范读课文或讲解课文能做到感情投入,或抑扬顿挫,或情满意深;或婉转吟诵,或响亮激昂,,就会让学生产生或凝思静想,心驰神往;或潸然泪下,荡气回肠的效果。
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
引领学生们在一遍遍的诵读中去体味文本,领悟文本的内涵。
当学生的诵读有疑义时,教师就应范读。
用他美的声音,丰富的表情、动作体态等各种形式的语言,把自己对文本的丰富感情体验直接传递给学生,引发调动学生进行深入的内心体验,使学生进入课文描述的境界。
如学习毛泽东的《七律.长征》,离开了充满激情的读,师生是难以理解当年红军长征的艰难情景,难以体会广大红军指战员的乐观情怀的。
再如学习《再见了,亲人》时,教师如果先以一种低沉压抑的语调导读,往往会在学生走进文本时,自然理解“中朝人民之间的友谊比山高比海深”这一中心。
而在这样
的激情朗读里,学生的情绪会慢慢受到感染,他们往往怀着同样的沉重之情走进文本,真切体会中朝人民的友谊使用血肉之躯铸成的。
由此可见,激情品读是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境界的法宝之一。
语文课堂就像一个磁场,应让学生在教师的情感中感受情感,在文本的情感中领悟情感,在课堂的情感中点燃情感,甚至讲到深处可以放纵自己的情感。
如果我们能点燃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火花,就有可能形成燎原之势,将每一个学生卷入其中,课堂教学会高潮迭起,教学效率定能大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会得到全面的发展。
激情,是教师最宝贵的品质之一。
美国著名学者威伍先生说过?“想要教好的教师,可能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志向更高和激情奔放的。
伟大至少一部分出自天赋,这是无法传播的。
然而伟大的教师一定是有激情的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