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激情语文课堂教学

激情语文课堂教学

漫谈激情与语文课堂教学
[摘要] 语文教学既需要科学性,也需要艺术性,艺术需要用激情进行演绎。

语文课堂中,教师注重用激情点燃学生的热情,这不仅能使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学业成绩、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需要。

语文教学呼唤激情,呼唤语文教师以自己的激情点燃学生的激情。

[关键词] 激情;课堂教学;体验创造
英国伟大诗人拜伦说过:“激情是诗的粮食,诗的薪火。

”它告诉我们:没有激情,就没有诗歌。

同样笔者认为在语文课堂上,如果教师没有激情,也就失去了教学的原动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

”语文课堂中教师注重用激情点燃学生,这不仅能使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语文教师营造的“激情课堂”就是星星之火,能让学生这一片干枯的急需进发求知热情的草原,呈现燎原之势,
一、语文课堂教学呼唤激情
我们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在评价一节课时,既找不出认识上的错误,也没发现理解上有什么不妥或表达上有什么明显失误,但是却总觉得像缺少点儿东西:教师中规中矩地讲,学生死气沉沉地听,兴趣不浓,劲头不足。

语文的魅力在课堂上得不到任何的体现,学习的目标落不到实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一句话概括:缺乏激情。


如,一位老师教学<大堰河,我的保姆》时。

不断地去分析诗歌的内容,这句诗是什么意思,那一节有什么作用……课堂上激不起学生
的热情,其效果可想而知。

相反地,于漪老师在上这首诗时,只是一遍遍地与学生一起诵读,一起感悟,最后大家一起流泪,一起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

李镇西认为:“一个教师要以自己对所教学科的态度去影响学生,用发自内心肺腑的职业情感去感染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热爱,”语文教师当然不一定是诗人,但他应该具备诗人的气质;语文教师也不一定是作家,但他应该拥有作家的情怀。

我们不是给学生讲语文,也不是带着学生学语文。

而是用自己的语文气质感染学生。

对任何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来说,他讲(背影),他就是朱自清;他讲《记念刘和珍君》,他就是鲁迅……教师本人应该“语文化”,并自然而然地去“化”学生。

二、语文老师的激情哪里来
教学是艺术,艺术需要用激情进行演绎,于漪老师曾说过:“激情是语文教师必备的素质”。

语文老师的激情哪里来呢?
激情源于对职业的热爱。

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爱,对语文教学的爱,应该是激情的源头活水。

著名的特级教师钱梦龙、魏书生、赵谦翔等都有一段为走上讲台而执著追求的感人故事。

他们也正是凭借着对语文教育满腔热忱的爱,才能在语文教育教学上做出非凡的业绩。

于漪老师的语文课总是充满激情,这不能说那不是她爱的表达与倾诉。

有了爱心带来的激情,可以全方
位地服务学生,从而唤起学生的激情。

激情来自自信。

这份自信缘于对生活的感悟、对学情的了解和对文本的解读。

语文教师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做学生的“知音”,做作者的“知音”,只有这样,才能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才会成竹在胸,充满自信,才能在课堂上风度翩翩,游刃有余。

激情来自志趣。

志趣广泛应是语文教师的基本素质,也是自信的基础。

只有志趣广泛,才能知识渊博,才能贏得学生的喜爱与敬佩。

很难想象,一个志觯调、知识贫乏的语文教师会有什么激情。

语文教师应当努力使自己成为“杂家”,不说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单就与“语文”两字有关联的语言学、文字学、文化学、文学、哲学、历史学等,语文教师都必须熟知。

语文教师得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

激情来自不断的实践和探索。

加强语文教学的理论修养,提高教学实践水平是语文教师的应尽职责。

语文教师理应进行一番深刻的反思和不断的探索。

语文教师要努力探索一条适合自己教学个性的新路子。

每个教师的个性、修养、特长等等都会千差万别。

著名全国的于漪、钱梦龙、魏书生、宁鸿彬等老师的教学风格也都是各不相同的。

我们要博采众长、虚心求教,使自己的教学路子越走越宽,越走越顺畅。

从而不断领略到语文教学的无穷乐趣,不断产生语文教学应有的激情。

三、课堂教学怎样表现激情
课堂氛围宽松和谐。

教学过程的核心就是创设一种氛围。

学习
激情的进发产生于一个有利于情感渲泄的氛围中,语文教学更需要营造一个平等、宽松的氛围,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语言的优美,感受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这种平等、宽松的环境营造,必须依据生本和文本进行创设。

“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在于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核心所在。

”([德]斯普朗格)和谐的氛围能“唤醒”学生人格心灵。

学生需要一个宽松、自由、充满人性的学习氛围,在这个氛围中更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因。

语言使用准确优美。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类教育最微妙的工具——言语去触及人的心灵最敏感的角落。

课堂语言是上师生之间交流思想、交流感情的津梁,是师生之间的心灵之约,一些语文课缺少激情,主要是由于教师语言平淡给人形成的印象。

课上总是一个腔调,一个语速,没有节奏,没有重音,没有起伏。

学生听着很容易恹恹欲睡。

优美的语言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唤起学生学习的激情。

课堂结构张弛有度。

“文似看山不喜平”,上课也是如此,平铺直叙的课难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要善于运用设问、悬念、铺垫等手法,使课堂呈现出起伏、急缓、张弛等变化,在设计教学时,要预留出教学高潮出现的时机,引导学生达到思维力度的高峰,课堂高潮迭起,气氛热烈,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就会增加,课堂就会是一汪活水,而不是一潭死水。

课堂结构上的高潮既是教师有意制造的,也是课堂流程发展趋势的必然结果,没有高潮的语文课。

不是成功的语文课。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中学语文课虽无定法,但却需要讲究教学方法。

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备课的重要方面。

结合学习的文本和学生的实际,每节课要有针对性地选用教学方法,而且应注意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使课堂面目不断推陈
出新,使学生在富有创造性的教学过程中感受创新带来的学习乐趣。

语文界前辈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真正掌握一种教学法的教师,他是会随机应变的。

他的教室里是生气勃勃的,……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

”我们在采用任何形式的教学法时,都不可忘了这个“活”字。

激情不是表层的张扬,也不是肤浅的铺陈;不是拙劣的东施效顰,也不是可笑的邯郸学步。

激情是生命的活力,是青春的演绎。

激情是真实的、由衷的,是感人至深的情感自然而充分的流露。

激情如火,熊熊燃烧;激情似水,汹涌澎湃;激情若风,遒劲浩荡,激情进入
语文课堂,语文教学更加魅力四射,风采迷人。

语文教学是没有止境的科学,也是永远不会完美的艺术。

行动起来,让语文课堂充满激情。

语文因激情才美丽,课堂因激情而精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