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怀念母亲季羡林阅读 (1)

怀念母亲季羡林阅读 (1)

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那个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

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

中间曾回故乡两次,都是奔丧,只在母亲身边呆了几天,仍然回到城里。

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

我的愿望没能实现。

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

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

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后来到了德国,住在一座叫哥廷根这一座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

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

不知道是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为了说明当时真实的感情,我从初到哥廷根的日记中摘抄几段:
1935年11月16日
不久外面就黑起来了。

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最有意思。

我不开灯,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

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

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氛围里,活动起来。

这活动是轻微的,我简直不知道有这样的活动。

我想到故乡,故乡里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

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11月18日
从好几天以前,房东太太就向我说,她的儿子今天家来,从学校回家来,她高兴得不得了。

……但儿子只是不来,她的神色有点沮丧。

她又说,晚上还有一趟车,说不定他会来的。

我看了她的神气,想到自己的在故乡地下卧着的母亲,我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11月20日
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里的朋友。

我有时简直想得不能忍耐。

11月28日
我仰在沙发上,听风声在窗外过路。

风里夹着雨。

天色阴得如黑夜。

心里思潮起伏,又想到故国了。

我从初到哥廷根的日记里,我暂时引用这几段。

实际上,类似的地方还有不少,从这几段中也可见一斑了。

总之,我不想在国外呆。

一想到我的母亲和祖国母亲,就心潮腾涌,惶惶不可终日,留在国外的念头连影儿都没有。

几个月以后,在1936年7月11日,我写了一篇散文,题目叫《寻梦》。

开头一段是:
夜里梦到母亲,我哭着醒来。

醒来再想捉住这梦的时候,梦却早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

下面描绘在梦里见到母亲的情景。

最后一段是:
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我在国内的时候,只怀念,也只有可能怀念一个母亲。

现在到国外来了,在我的怀念中就增添了一个祖国母亲。

这种怀念,在初到哥廷根的时候,异常强烈。

以后也没有断过。


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

【注释】本文作者季羡林,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11.对这散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那个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

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

中间曾回故乡两次,都是奔丧,只在母亲身边呆了几天,仍然回到城里。

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

我的愿望没能实现。

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

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

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后来到了德国,住在一座叫哥廷根这一座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

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

不知道是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为了说明当时真实的感情,我从初到哥廷根的日记中摘抄几段:
1935年11月16日
不久外面就黑起来了。

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最有意思。

我不开灯,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

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

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氛围里,活动起来。

这活动是轻微的,我简直不知道有这样的活动。

我想到故乡,故乡里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

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11月18日
从好几天以前,房东太太就向我说,她的儿子今天家来,从学校回家来,她高兴得不得了。

……但儿子只是不来,她的神色有点沮丧。

她又说,晚上还有一趟车,说不定他会来的。

我看了她的神气,想到自己的在故乡地下卧着的母亲,我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11月20日
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里的朋友。

我有时简直想得不能忍耐。

11月28日
我仰在沙发上,听风声在窗外过路。

风里夹着雨。

天色阴得如黑夜。

心里思潮起伏,又想到故国了。

我从初到哥廷根的日记里,我暂时引用这几段。

实际上,类似的地方还有不少,从这几段中也可见一斑了。

总之,我不想在国外呆。

一想到我的母亲和祖国母亲,就心潮腾涌,惶惶不可终日,留在国外的念头连影儿都没有。

几个月以后,在1936年7月11日,我写了一篇散文,题目叫《寻梦》。

开头一段是:
夜里梦到母亲,我哭着醒来。

醒来再想捉住这梦的时候,梦却早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

下面描绘在梦里见到母亲的情景。

最后一段是:
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我在国内的时候,只怀念,也只有可能怀念一个母亲。

现在到国外来了,在我的怀念中就增添了一个祖国母亲。

这种怀念,在初到哥廷根的时候,异常强烈。

以后也没有断过。


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

【注释】本文作者季羡林,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11.对这散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时间愈久思念的神经愈敏锐,即便是一丝丝轻轻的惊动,也能勾起游子对故国无限眷恋。

B.思念在日记中找到许多,这样的情怀在他心中很浓郁,母亲成了游子梦中一个重要的内容。

C.文章插入了大量日记和散文的片段,这样写使文章的内容和结构都显得零散而不够完整。

D.本文线索是母亲去逝—“我”想起母亲就泪流,梦中常现—留学后故国和母亲常浮上心头。

E.本文平淡无奇,跳跃性大,读来有些令人费解,但情感浓郁,真挚质朴,是它最大的亮点。

12.在德国哥廷根时思念母亲,先后用两个“频来入梦”,这两处有什么不同?文章哪些材料与之印证?(6分)答: 13.联系文章内容,请你谈谈作者思念母亲原因是什么?文章插写房东太太的事情有什么作用?(6分)答:
14.文章说我思乡思亲“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

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句中加点的词语是否自相矛盾?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含意的?(8分)
答:
四.季羡林散文《怀念母亲》阅读题答案:
11.CE(C这样写大大增加了文章的真实感,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E. 平淡无奇,是季老文风特点,也是本文的亮点;跳跃性大因为它是回忆性的文章,散文选材的需要,为表达思念之情服务的,也符合他宁静淡泊而善感而多情的情怀。

12答:第一处“频来入梦”:前两则日记孤独寂寞,思念亲人母亲。

第二处“频来入梦”:后两则日记漂泊异乡,思念祖国母亲。

【解析】对文章中重点词语的含意理解的考查。

联系文章内容,找到对应材料,整合答案。

13.答:(1)①母亲去逝十分伤悲。

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

②缺少母爱,灵魂孤独。

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③到德国哥廷根,远离家乡、亲人和朋友,孤独寂寞,母亲频来入梦。

(2)作用:表达了中外母亲都具有关爱孩子思念孩子的天性,为进一步写出自己对母亲的思念做铺垫、蓄势,对两个母亲有着同样的敬意和爱慕,升华了母爱的伟大。

【解析】这道题是对文中重要信息提炼、理解能力的考查。

联系内容,整合信息,整合答案。

(1)答出两点给4分,每点2分;(2)作用2分。

14.答:①矛盾,又不矛盾。

②矛盾的是“凄凉”萦绕心头:远离亲人、远离祖国内心就会产生孤寂凄楚之感;③不矛盾是这种思念是“甜蜜”而幸福的:当内心孤寂凄楚无助,亲人和祖国给了他一丝安慰、宽心和甜蜜。

④远离亲人和祖国的日子里,这思念痛并快乐。

矛盾交织的复杂情感正是当时的真实写照,并激励他发奋读书,报效祖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