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一、(2017《考试说明》新题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2分)吴祖光:旷世才情不平则鸣吴祖光,当代中国影响最大、最著名、最具传奇色彩的文化老人之一。
戏剧导演牟森曾这样评价:“吴祖光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是非常重要的作家,极具名士风范。
”吴祖光的祖籍是江苏省武进县。
父亲吴瀛是位饱学之士,以诗、文、书、画闻名,又是一位文物鉴赏家。
母亲也识文断字,经常念诗给他听。
家庭的文化氛围给少年吴祖光以一定的熏陶和影响。
他酷爱戏曲,常泡在戏园里看戏,接触了大量戏曲。
中学毕业后入中法大学文学系,在抗战爆发的一九三七年,二十岁的吴祖光完成了他的话剧处女作《凤凰城》。
该剧是根据东北抗日义勇军苗可秀烈士的事迹写成的。
剧中歌颂了苗可秀领导“中国少年铁血军”在白山黑水之间与日寇展开的艰苦顽强的斗争。
该剧成为全国戏剧界与日本侵略者进行斗争的有力武器。
这部剧作,曾得到当时戏剧大师曹禺的大加称赞。
曹禺称他“一出手就是战士”。
但对这部剧作,晚年的吴祖光在《“投机取巧”的〈凤凰城〉——我从事剧本写作的开始》一文中介绍说:“这个剧本写得太幼稚,今天一看会让我感到脸红耳赤。
譬如剧中苗可秀别家出征总带着义仆张生,完全是旧戏里公子与随身的书童那样的主仆关系。
”随后几年间,他笔耕不辍,陆续创作了《正气歌》《林冲夜奔》《牛郎织女》《少年游》和《风雪夜归人》等声震文坛的剧作。
其中完成于1942年的《风雪夜归人》是吴祖光的代表作。
这部剧作集中体现了吴祖光以戏曲思维创作话剧的另一种思路,他将中西戏剧“写实”与“写意”艺术手法相融合,尝试不同题材和富有异趣的创作风格,对民族戏剧的现代化和现代话剧的民族化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除了艺术上久负盛名,吴祖光还被称为中国知识分子的脊梁。
作为剧作家,吴祖光连续撰文抨击国民党统治之下的审查制度,称之为“奴隶的审查制度”。
他抨击国民党删除曹禺之作《蜕变》中“打游击”的情节;他嘲讽蒋介石因自己是秃头而将张天翼的童话《秃秃大王》改成《猴儿大王》;他愤怒自己创作的《正气歌》被国民党删去关于朝廷昏庸的所有内容。
对当时的政治形势,吴祖光有自己的判断和立场。
1945年,他冒着生命危险率先发表了毛主席词《沁园春·雪》。
毛主席诗词的突然发表,极大地改变了共产党的政治形象与文化形象,为此他遭到国民党通缉追杀。
历史在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拐点,作为社会中的个体,难免也会深随其中而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
1957年吴祖光被错划为右派,下放北大荒劳动。
对于这种不期而来的遭遇,他以诗明志。
诗云:眼高于顶命如纸,生正逢时以至此。
行船偏遇打头风,不到黄河心不死。
“生正逢时”,正是他一生最喜欢的词语。
唐代王维在《酬张少府》云:“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但吴祖光即便到了晚年也绝非万事不关心的人。
1991年12月23日,两位女顾客在北京国贸中心购物,遭到服务员无端怀疑,并受到解衣、开包检查的侮辱。
关于此事,吴祖光写了题为“高档次的事业需要高素质的职工”一文,发表在《中华工商时报》上。
这就是吴祖光,虽然和他没有关系,但是他也要说出来。
未被浮云遮望眼,风物长宜放眼量。
吴祖光作为一代大师,风雨动荡,而良知不失。
如今斯人已逝,但精义长存。
(选自《大公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①黄佐临在《吴祖光剧作选》序言中评价道:“他的每个戏里都有一种统一的格调,字里行间都洋溢出来一种诗情,他善于捕捉生活中的诗情,从中挖掘出一种美来。
”(摘自百度)②北京京剧院院长王玉珍这样评价吴祖光:“吴老是一个在艺术上要求极为严格的人。
记得当时我曾因不理解他的剧本而将其中的念白做了改动,后来吴老师跟我说,我剧本中的每一个字都是经过深思熟虑才确定的,可以说是字斟句酌。
”(摘自百度)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吴祖光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当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时,他创作歌颂抗日主题的剧作《凤凰城》,该剧成为全国戏剧界与日本侵略者进行斗争的有力武器。
B.吴祖光对事业孜孜以求,不断创新。
晚年对自己的早期作品指出不足,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坦荡襟怀。
C.《风雪夜归人》集中体现了吴祖光以西方戏剧的思维创作话剧的另一种思路,他对民族戏剧的现代化和现代话剧的民族化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D.吴祖光即便到了晚年仍不平而鸣,他发表的《高档次的事业需要高素质的职工》一文即为证明。
解析C项,“《风雪夜归人》集中体现了吴祖光以西方戏剧的思维创作话剧的另一种思路”表述有误,应是以“戏曲思维创作话剧”答案 C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A.正因为戏曲天赋极高,对戏曲有独特的感悟力,吴祖光最终才能在戏曲上取得巨大的成就。
B.吴祖光的剧作《凤凰城》得到当时戏剧大家曹禺的认可,这不仅说明当时文坛的宽容,更是因为剧作反映的抗战主题,适应了人民和时代的要求。
C.文章题目是“吴祖光:旷世才情不平则鸣”,但在行文过程中却写到了他喜爱“生正逢时”这个词语之事,虽然着墨不多,但多少有偏题之嫌。
D.黄佐临对吴祖光剧作特点的评价,既表现了吴祖光对剧作诗意语言的追求,又表现了吴祖光对诗意生活的向往。
E.全文围绕吴祖光的才情和性情刻画人物,集记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于一体,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鲜明。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项,概括不全面。
吴祖光成为一代戏剧大师的根本原因在于他精益求精的创作精神和不断追求创新的思想等,而不能仅归功于天赋及感悟力。
C项,说“有偏题之嫌”分析错误,文中说他喜爱“生正逢时”词语之事,是为了说明“作为社会中的个体,难免也会深随其中而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这一道理。
D项,“又表现了吴祖光对诗意生活的向往”分析有误,应是说“吴祖光善于捕捉生活中的诗情”。
答案BE★3.传记多次引用吴祖光本人的话和别人对吴祖光的评价,这些引用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传记文本特征及理解文章重要信息的能力。
考生首先要明白传记中引用传主本人或他人的言论、评价能够增强文章的真实性,丰富传主的形象,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其次要找出传记中哪些地方引用了传主本人的话,哪些地方引用了别人对传主的评价,最后针对这些引用,结合文本分析其中体现出的传主的思想和性格即可。
答案①引用吴祖光本人对《凤凰城》的反思之语,正面表现了吴祖光善于反思、谦虚、勇于剖析自己的性格特点,丰富了传主的形象。
②开头引用戏剧导演牟森对吴祖光的评价,突出了吴祖光在戏剧史上的地位以及具有名士操守的品格,表达了对他的敬佩与赞美之情。
③引用黄佐临在《吴祖光剧作选》序言中对吴祖光追求诗意的艺术观的评价,侧面突出吴祖光独特的艺术观;引用王玉珍的话,侧面突出吴祖光精益求精的创作精神。
这些引用不仅丰富了传文的内容,而且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有一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意思对即可)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12分)贝聿铭: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贝聿铭10岁时就对建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35年他到美国留学,1939年以优异的成绩在麻省理工学院毕业。
1948年,纽约市极有眼光和魄力的房地产开发富商柴根道夫打破美国建筑界的惯例,首次聘用中国人贝聿铭担任建筑研究部主任。
贝聿铭在建筑设计中最为人们称道的是关心平民的利益。
他设计了许多既有建筑美感又经济实用的大众化的公寓。
他在费城设计的三层社会公寓就很受工薪阶层的欢迎。
真正使贝聿铭声名远扬、跻身于世界级建筑大师行列的是对肯尼迪图书馆的设计和建造。
起初,肯尼迪家族在一大群应选的一流建筑师中没有太注意贝聿铭这位“初生之犊”,但当他生动地描述了根据建筑场地所作的设计,建筑材料的选用,以及如何赋予这座建筑物以特殊的目的和意义之后,深深地获得了肯尼迪遗孀的赏识。
她断言:“贝聿铭的唯美世界无人可与之相比,我再三考虑后选择了他。
”这座图书馆在当时的美国建筑界引起轰动,被公认为美国建筑史上最佳杰作之一。
卢浮宫是法国最大的王宫建筑之一,可就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时候,卢浮宫内标志不清,仿佛迷宫。
每年370万名游客大多都会迷失在224间昏暗的屋子里,试图找寻赫赫有名的三件作品:米洛斯的“维纳斯”、萨莫特拉斯的“胜利女神”和透过防弹玻璃对着参观者微笑的“蒙娜丽莎”。
1981年,密特朗总统许诺:“让卢浮宫恢复原来的用途。
”随即,总统邀请了世界上15位博物馆馆长来评选征集的改建方案,结果有13位馆长选中了同一个方案——在拿破仑广场上建一个“金字塔”入口,从地下通入卢浮宫内。
方案的设计者便是贝聿铭。
人们一直小心翼翼地避免把古迹变成艺术大市场,而贝聿铭却希望“让人类最杰出的作品给最多的人来欣赏”。
1983年,贝聿铭参观了卢浮宫四次,在他眼中,卢浮宫正处于一种“可怜”的境地。
8个世纪的不同用途和多次外貌改动使它成为一个杂乱无章的建筑。
贝聿铭的构想是建造一座约23米高的金字塔,理论上每小时可以吸纳1.5万名参观者。
在得知贝聿铭的设计方案时,法国人不分昼夜地表达他们的不满。
人们认为这一方案“既毁了卢浮宫又毁了金字塔”。
因此贝聿铭不惜在卢浮宫前建造一个1∶1的模型,邀请6万巴黎人前往参观并投票。
结果,奇迹发生了,大部分人转变了原先的态度,同意了这个玻璃金字塔的方案。
有人回忆,金字塔落成那天,记者采访贝聿铭时,“他的脸亮得像金字塔”。
他说,等这一刻等了很久了。
同一年,他还获得了被称为建筑界诺贝尔奖的普利兹克奖。
20世纪70年代,贝聿铭怀着一腔报国热情回到大陆。
他应中国政府的邀请设计了北京香山饭店。
以贝聿铭的世界级名望来说,香山饭店只是一个小小的单子,但他却看重这个报效祖国的机会。
他的步履遍及江南一带的大小城市,参观了无数的园林和庭院,他要为自己的设计风格注入新的生机。
最终,贝聿铭确立了香山饭店这幢建筑必须体现中国建筑艺术的理念。
香山饭店设计的层次感很强,逐渐展开,引人入胜。
贝聿铭说:“在西方窗户就是窗户,它要放进阳光和新鲜空气。
但对中国人来说,窗户是镜框,那里总有园林。
”1984年,贝聿铭为香港中国银行设计当时香港最高的建筑物——中银大厦。
他强调说,香港在1997年要交还中国,这幢建筑必须使福斯特的银行大楼和其他殖民统治的标志相形见绌,使香港著名的老公司放心,在中国政府的领导下香港会继续繁荣昌盛。
它应该代表“中国人民的抱负”。
贝聿铭有三子一女。
贝定中、贝建中、贝礼中,三个儿子的名字里都含有一个“中”字,寓意是:安定中国、建设中国、礼仪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