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轨道交通工程安全风险评估和管控调研报告

轨道交通工程安全风险评估和管控调研报告

轨道交通工程安全风险评估与管控情况调研报告监控中心、风评中心、监测中心二零一六年四月1.1风险评估相关法律法规及其要求 (1)1.1.1 风险管理主要依据文件 (1)1.1.2 风险管理工作相关要求 (1)1.1.3 现阶段设计单位做法 (2)1.1.4 现阶段施工单位做法 (3)1.1.5 存在问题 (3)1.2 第三方监测风险管控工作 (4)1.2.1 第三方监测风险管控工作依据 (4)1.2.2 第三方监测工作措施 (4)1.2.3 三号线经验总结 (5)1.2.4 十号线经验总结 (6)1.2.5 四号线经验总结 (8)1.2.6 宁溧线安全风险管控方案 (11)2 安全监控调研情况 (14)2.1 安全风险监控工作依据 (14)2.2 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及各参建方工作职责 (15)2.2.1 北京市轨道交通安全风险管理 (16)2.2.2 成都市轨道交通安全风险管理 (18)2.2.3 石家庄市轨道交通安全风险管理 (23)2.2.4 常州市轨道交通安全风险管理 (27)2.3 风险监控工作 (31)2.3.1 北京市轨道交通风险监控工作 (31)2.3.2 成都市轨道交通风险监控工作 (31)2.3.3 石家庄市轨道交通风险监控工作 (33)2.3.4 常州市轨道交通风险监控工作 (33)2.4 南京地铁风险监控情况 (34)2.4.1 南京地铁建设工程安全风险监控工作概况 (34)2.4.2 现状与问题 (35)3.1 风评单位 (37)3.2 第三方监测单位 (37)3.3 监控中心 (37)4 意见和建议 (37)4.1 风评单位 (37)4.2 第三方监测单位 (39)4.3 监控中心 (40)附件一风险管理主要依据 (42)1 风险评估调研情况1.1风险评估相关法律法规及其要求1.1.1 风险管理主要依据文件①《地铁及地下工程建设风险管理指南》(2007,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②《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安全质量管理暂行办法》(建质[2010]5号);③《城市轨道交通地下工程建设风险管理规范》(GB 50652-2011)。

1.1.2 风险管理工作相关要求(1)风险管理工作阶段划分地铁工程安全风险管理应贯彻于整个工程建设全过程,结合我国地铁及地下工程建设实际情况,一般按照工程进度可划分为阶段.包括:①规划阶段;②工程可行性研究(工可)阶段;③设计阶段;④招投标与合同阶段;⑤施工阶段。

(2)设计单位风险管理工作相关要求①对地铁工程的风险进行辨识,编制风险识别清单;②对地铁工程的风险进行评估与等级划分;③对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型车辆、新设备系统及关键单项工程进行风险分析,对建设中的关键工序或难点进行专项风险评估;④对重大环境影响风险开展工程建设风险专项设计;⑤提出风险处置方案,编制Ⅱ级及以上环境影响的风险应急处置方案;⑥应针对周边重要环境影响区域,结合现场监控制定环境影响风险预警控制指标,编制施工注意事项及事故应对技术处置方案;⑦工程重大风险进行工程设计交底;⑧导审查施工单位风险管理方案、处置措施与应急预案;⑨据现场施工反馈信息,对施工图设计风险进行动态管理;(3)施工单位风险官理工作相关要求①建立风险管理工作制度;②开展施工中的风险辨识和评估,编制现场施工风险评估报告;③结合施工组织设计拟定风险管理计划,建立工程施工风险实施细则;④对Ⅲ级及以上风险,根据设计单位技术要求等,确定工程施工预警监控指标及标准;⑤对Ⅱ级及以上建设风险进行专项风险评估,编制事故应急处置预案;⑥现场区域作业人员必须严格执行登记制度,对作业层技术人员进行施工风险交底,制定工程建设风险管理培训计划;⑦负责完成工程施工风险动态评估,分析并梳理Ⅱ级及以上风险,提交施工重大工程建设风险动态评估报告;⑧结合工程施工进度及时上报施工信息,向工程建设各方通告现场施工风险状况;⑨工程设计、施工方案如有重大变更,应根据变更情况对工程建设风险进行重新分析与评估;⑩对与工程施工有关的事故、意外或缺陷等进行风险记录。

1.1.3 现阶段设计单位做法针对南京地铁三、四、十号线及宁和城际进行调研,目前设计单位风险评估工作主要涉及初步设计及施工图设计阶段,其主要做法为:(1)初步设计阶段编制初步设计阶段安全风险评估报告,主要内容包括:风险分类及分级标准、风险的识别与评估、工期及造价风险分析。

(2)施工图阶段①施工图设计文件中综合说明部分,对自身工程风险及环境工程风险进行识别,提出应对措施、应急预案及监控指标;②重大风险专项设计;③开展工程设计交底。

1.1.4 现阶段施工单位做法针对南京地铁三、四、十号线及宁和城际进行调研,施工单位在施工期间开展了一些风险管理工作,其主要做法为:①制定风险管理制度、风险管理计划、实施细则;②编制风险源清单,进行等级划分,制定应对措施;③编制事故综合应急预案及专项应急预案;④制作风险公示牌,进行风险源公示;⑤开展风险交底与培训。

1.1.5 存在问题(1)设计单位1、风险管理的理解不一,未完全执行规范要求,风险清单格式呈多样化;2、风险识别清单过于笼统,针对性不强,如工程自身风险应包括若干分部分项工程风险;3、对于风险因素的分析不足,为对风险事故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4、部分项目未进行风险分级,或风险分级不合理;5、风险事故应急预案缺失或针对性不强,未编制Ⅱ级及以上环境影响的风险应急处置方案;6、风险监控指标取值不合理,未结合地质及环境条件合理设定报警值;7、设计变更时,风险动态管理不足,未及时补充相应风险识别相关内容。

(2)施工单位1、风险管理基本流于形式,风险管理相关资料基本以应付检查为主;2、将风险管理等同于一般的日常安全生产管理混淆,忽视重大风险源的识别,特别是环境风险源;3、风险等级划分原则多样化,以LEC法(危险源辨识方法)居多,且同一项目会出现多种风险划分方法;4、从事风险管理人员投入、配置不合理,风险辨识与管理基本交由质安部负责,技术力量不足,特别是针对重大风险管控能力不足;5、风险管理计划、实施细则无针对性、指导性,风险培训交底内容不全;6、风险公示牌格式多样化,风险源梳理不全,未动态更新;7、风险动态管理落实不到位,未定期进行风险评价,遇重大方案调整时,未及时进行风险评估。

1.2 第三方监测风险管控工作1.2.1 第三方监测风险管控工作依据①《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安全质量管理暂行办法》(建质[2010]5号);②《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地下工程建设风险管理规范》(GB 50652-2011);③《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 50911-2013);④《江苏省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规程》(DGJ32/ 195-2015);⑤《南京轨道交通建设安全风险监控管理办法》(2013版)。

1.2.2 第三方监测工作措施(1)周边环境调查的必要性在日常监测过程中发现,在施工开始前对周边环境(主要是周边建筑物、构筑物和地表)进行原状调查,并在施工期定期巡视和对比,能最直观的及时了解施工对周边环境带来的影响程度,有助于及时发现安全隐患,有助于在可能发生的纠纷处理中提供有力证据。

(2)基准点不定时复测的必要性在日常监测过程中,对于基准点,一是要选择合理,基准点应设置在稳定、易于联测的位置(如无基岩点,优先选择高层建筑基础);二是要通过加强不定时复测,对其稳定性进行分析,并及时更新、合理使用,以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3)保证测点埋设质量和成活率的措施保证监测点埋设的质量和成活率至关重要,监测点埋设质量直接影响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关系监测工作的成败,监测中心要求施工监测单位严格按照规范要求对监测点进行埋设,在埋设过程中,要求监理进行旁站、巡查(我中心也适当进行旁站、巡查监督工作),如有条件,对埋设过程进行录像或拍照,对验收不合格的监测点,要求重新埋设,并进行复查。

(4)点的保护措施由于地铁工程一般施工时间较长,土方开挖及机械行走不当等很容易破坏已设置的基准点及监测点。

因此,为了确保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测点的保护工作尤为重要。

我中心对应监测点的保护,采取的措施有:①对监测设施的检查工作纳入日常的现场巡视,如发现测量与测试标志及保护设置被破坏,应迅速恢复。

如确实无法恢复的项目部将与业主、监理协商后,采取其他必要补救措施;②与现场监理、施工方良好沟通,各方配合,保证施工顺利进行,做好监测点位的保护工作。

③要求施工监测对测斜孔、水位孔使用砌井等方式加以保护,以避免人员、机械碰撞。

(5)对施工监测队伍的管理措施由于施工单位的技术能力和监测水平差次不齐,加上施工监测的难度较大,个别施工单位很难完全将监测设计方案完全落实到位。

我中心应对的管理措施有:我中心要求监理对我方与施工监测的数据进行日常比对工作,如有异常及时反馈。

监测中心不定期(每次不超过一月)对施工监测进行检查(外业、内业、人员设备(抽检)),并对监测数据进行现场比对,如有问题,及时下发整改通知单,上报质安处,并对该施工监测进行技术培训。

(6)信息共享与巡视监测中心的监测工作情况与业主、施工、监理、监控中心各方保持共享,监测数据及时上传监控平台保持互通,其他信息资料主要以QQ群的方式建立信息共享平台。

如有异常情况,第一时间电话通知各方,以便各单位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

1.2.3 三号线经验总结(1)地下工程非常复杂,受各种条件限制,工程难免出现突发情况,监测必须严格按监测方案的各项要求实施作业,从程序上保证满足要求。

监测工作加强对工程风险的分析理解,在方案制定上指导性要强,实施过程中对现场风险源密切跟踪。

(2)对监测数据出现异常是要加强重视,对监测数据各测项综合分析,在监测过程中加强巡视记录,异常时发布高级别的综合预警,预警后施工单位未采取有效措施;如发现异常后,进一步对设计结构受力薄弱,施工质量存在缺陷等问题进一步检查整改采取措施,可有效避免事故的发生。

(3)监测应密切关注施工措施是否到位,及时梳理工作,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如加强巡视工作,早期预警。

如施工没有完全按照既定的施工措施进行施工,注浆加固效果不佳,有无渗漏情况等。

(4)一定要保护好监测点,保证监测数据的连续性。

严格按照合同和监测方案要求进行监测,监测点布置不留死角,在监测过程中加强巡视记录,异常时下发专项联系单,尽到合同要求的义务。

(5)盾构法施工在上软下硬的复合地层中施工风险较大,尤其上方有管线的区段,盾构机停机、重新启动阶段是风险较大阶段,监测人员对这些要加强关注。

盾构施工参数出现异常后第一时间及时处理非常重要,采取合理措施能够避免事故的发生、发展,监测人员要与现场施工人员保持联系,了解盾构出现的异常情况及时跟进监测工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