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幼儿园课程编制
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4、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舒伯特归纳出“目标”、“内容”、“组织”、
“评价”称为课程开发的“永恒的分析范畴”。
塔巴:泰勒的学生和助手,把泰勒提出的四个
步骤扩展为包含八个细节的模式。
过程模式的目标:
1、只是总体教育过程的一般性的、宽泛的目标。 2、不构成评价的主要依据。
3、目标是非行为性的,可以以此为依据确定课程
编制的指导性原则和方法。 过程模式的内容选择: 以教育本体功能和知识本身固有的价值为标准 过程模式的学习过程: 不是被动的反应过程,而是主动参与和探究的过 程 过程模式的课程评价: 教师是诊断者而非评分者
四、批判模式
(一)产生时间:20世纪六十年代 (二)代表: 概念重构、新马克思主义和批判教育学 (三)哲学基础: 现象学、存在主义、解释学、日常语言哲 学、批判理论、知识社会学、后结构主义、精 神分析、人文主义心理学、混沌理论、美学、 神学 (四)方法论依据:批判模式的理论基础庞杂且 理论形态、研究者及策源地有多极化的特点
2、弊病: (1)由课程编制者确定的课程目标,往往难以与 发展中的儿童相适合。 (2)过于强调行为,容易忽略那些难以转化为行 为的方面。 (3)按行为目标的方式确定课程目标,与学龄前 儿童整体地学习知识和获得经验的学习方式之间存 在距离。
二、过程模式
(一)产生时间:20世纪五六十年代后
(二)代表人物: (三)哲学基础: 立足于教育的内在价值的、旨在培养儿童智慧、 教养和自由品质的教育观,以及注重理解与思维的 斯腾豪斯
(二)生成目标
1、含义
生成性目标是在教育过程中生成的课程目标。 生成性目标取向追求的是“实践理性”,强调在 儿童、教师与教育情境的交互作用过程中产生课程 的目标。 杜威 斯坦豪斯 罗杰斯
2、特点
3、生成目标取向的历史发展
4、对幼儿园课程的影响
产生了许多以生成目标取向的幼儿园课程 和教育方案。如:生成课程。 这些课程和方案以儿童发展理论为其主要 依据,强调儿童游戏,强调儿童主动的活动 ,强调活动过程,强调儿童、教师和教育环 境的交互作用。
博比特
泰勒
(20世纪四五十 年代)
布卢姆
(20世纪五六十 年代)
பைடு நூலகம்
梅杰
(20世纪六七十 年代)
(20世纪早期)
梅杰总结了行为目标必须包含的三个方面:
(1)表现学习者达到目标的行为 (2)学习者达到目标时所面对的条件 (3)可接受的最低的熟练水平 4、对幼儿园课程的影响 (1)对西方幼儿园课程的影响较小 (2)东方幼儿园课程可常看到这种目标取向
第二节 幼儿园课程目标
一、教育目的和课程目标——从一般到具体
二、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取向及其表述
三、课程的各种目标取向在幼儿园课程中的
互补
四、幼儿园课程编制中目标的设臵
一、教育目的和课程目标——从一般到具体
教育目的
课程目标
具体目标(包括教育活动
目标)
教育目的:政府职能部门或权威性机构 课程目标:地方政府职能部门
价值的知识观。
(四)方法论依据 吸收了现代儿童发展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理论中 的一些合理成分。
(五)涵义和内容 过程模式:建立在对目标模式的批判基础上 的。指在课程设计中,详细说明所要学习的 内容,所要采取的方法以及该活动中固有的 标准;学生创造“最终产品”不是按照行为 事先指定出来,而是事后根据那些建立在该 知识形式中的标准来加以评价。
四、批判模式
产生时间
代表人物
哲学基础
方法论依据 涵义和内容 对幼儿园课程编制的影响 评价
一、目标模式 (一)产生时间:20世纪前期 (二)代表人物 博比特、泰勒、塔巴、惠勒、布鲁姆 (三)哲学基础 基于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思想,以现实社会 生活的需要为基点。 (四)方法论依据:行为主义心理学
(七)评价
优点: 1、对传统模式的课程理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尖锐的批判, 使得广大教师从传统课程理论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并开始反 省他们自己的课程编制和教学实践。 2、把课程实践与课程理论有机地统一起来,从而使课程变得 具有灵活化、情境化、生活化、个性化,真正体现教育的人 本思想。 3、有助于我们构建一种新型的多元文化课程,满足不同课程 主体的价值愿望,增进不同课程主体的相互理解。 4、充分尊重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采用课程审议方式来开发 课程,体现了课程开发的民主性,其课程决策模式是一种“ 自下而上”的模式。有利于提高课程实施的有效性,也有利 于课程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对改革我国传统的“自上而 下”的课程决策模式具有很大借鉴意义。
三、实践模式
(一)产生时间:20世纪六七十年代 (二)代表人物:施瓦布 (三)哲学基础 从盲目追求理论,转向对实践情境的关注。理 论只有通过对多种理论的择宜或折中,才能成 为课程的理论依据。
(四)方法论依据:行动研究
(五)涵义和内容
实践模式:是强调课程的实践价值和动态过程,追
求课程的实践性,重视课程开发中结果与过程、目 的与手段的统一,主张用课程审议的方式解决课程 问题,同时把教师和学生视为课程的主体和创造者 的课程编制模式。 课程审议:是一种新的课程开发运作方式,是在特 定情境中通过对问题情境的反复权衡而达成一致意 见,最终做出的行动决策。 课程审议的结果是形成了一个“新的公众”,并在 成员之间形成了一种新的交流方式。这种结果是所 有参与课程审议的人都满意,并相信它是值得追求 的。
(七)评价
优点: 批判模式提出的一系列观点,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为课程编制提供了一种新的可供选择的可能性。 弊端: 1、对课程进行批判时往往有过激之处,常采用全 盘否定的方式,不易被人们普遍认同。 2、反对“结构”,主张“解构”反对“目的”, 主张“手段”;反对中心和权威,主张“去中心” 和“平等”;反对“普遍性”,主张“特殊性”, 但课程编制中往往不得不思考对两两相对问题的协 调。
第六章 幼儿园课程的编制
第一节 幼儿园课程编制模式
模式:理论的价值取向及相应的实践操作方
式的系统,是结构与功能、形式与内容的具 体统一。 注:单纯的理论探讨或具体操作的陈述都不 能成为模式。 课程编制模式:关于课程编制的价值取向及 相应的操作方式的统一。
一、目标模式
二、过程模式
三、实践模式
5.评 价
3.选择内容
4.组织并整合学习经验和内容
(六)对幼儿园课程编制的影响 1、强调课程目标的制定 2、强调课程目标的层层分解并落实于具 体的教育活动 3、强调根据课程目标是否落实和达成来 评价教育的结果。
(七)评价
1、优点:使课程的运作成为了一个具体化的和结 构化的操作程序,能提高幼儿园教育教学过程的计 划性、可控性和可操作性。
2、课程编制不只是一个技术问题,而且是一个政
治问题,社会意识形态和政治经济等因素会对课程 产生重大影响。 3、揭示了因种族、社会经济地位、性别等差异而 造成的教育权利、教育机会、教育质量等方面的不 公平问题,反对教育上的一切权力(如教材、教师 ),反对课程的普遍性、统一性和整体性。
(六)对幼儿园课程编制的影响 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拓展了人们对课程的 理解,保使了人们对课程理论和实践进行反 思和改革。
(五)涵义和内容
批判模式:是一个庞杂的理论体系,并非一个单一
的、公认的模式,在其发展过程中,有不同的研究 取向和关注的问题,有不同的评判内容,有不同的 代表人物。 批判模式的特点: 1、将课程放臵于政治和文化的背景下进行考察, 认为课程编制要考虑文化差异,要将不同文化引入 课程领域。
过程模式的特点:
1、过程模式具有开放的设计思路,认为学 习不是直线的过程,目标和内容不必预先决 定。 2、强调教育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儿童获得求知能力,增进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关注具有内在价值的课程内容和活动, 反对用目标预先指定所希望达到的结果。
(六)对幼儿园课程编制的影响 1、淡化课程目标的预设,强调儿童活动 的过程; 2、淡化教师在教育活动组织中的计划性 和控制性,强调根据儿童的兴趣和需要组织 活动,尊重儿童的选择和创造; 3、淡化根据客观标准对幼儿园教育进行 评价,强调过程性评价,强调教师自我在教 育评价中的作用。
具体课程目标:课程专家、幼儿园、教师等
二、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取向及其表述:
(一)行为目标取向
(二)生成目标取向
(三)表现性目标取向
(一)行为目标
1、含义
行为目标是以儿童具体的、可被观察的行为表 述的课程目标,它指向的是实施课程以后在儿童身 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2、特点:客观性、可操作性 3、行为目标取向的历史发展
(一)实践模式的课程价值——实践旨趣
它指向课程实践过程本身(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注重手段、过程和相互理解、相互作用,体现的课程价 是实践旨趣。
(二)实践模式的课程主体——教师和学生
认为课程不能脱离教师和学生而制定,不应该将教师和学 生孤立于课程之外,要改变他们被动接受和完成课程、 缺乏课程主体性的做法,强调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合法 主体和创造者。
(三)表现性目标
1、含义
表现性目标多被运用于艺术领域中,它强调的 是个性化,目标指向的是培养儿童学生的创造性。
2、特点
不规定儿童在完成学习活动后应该获得的行为 ,而是指向每一个儿童在教育情境的种种“际遇” 中所产生的个性化表现及反应的多元性。
3、对幼儿园课程的影响
(1)应尊重儿童个体差异,促进儿童个性发展 (2)幼儿园课程的设计应以发展儿童创造性 为中心; (3)重塑教师角色,重视儿童主体性的发挥; (4)幼儿园课程评价由重结果转变为重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