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量液体复苏
2012年严重脓毒症与脓毒性休克治疗国际指南
常见的复苏液体
何种液体复苏
常见的复苏液体
晶体
胶体
血及血制品
天然胶体 人工胶体
▪生理盐水 ▪白蛋白 ▪林格氏液 ▪高渗盐液
▪贺斯万汶
(羟乙基淀粉)
▪明胶
▪右旋糖酐
▪ 全血 ▪ 红细胞 ▪ 血浆
等张盐液
• 生理盐水、复方生理盐溶液(林格氏液、 Ringer’S液)属于等张溶液
• 推荐采用液体冲击疗法,持续补液直到血 流动力学(例如动脉压、心率、尿量)得 到改善(1D)。
• 对疑有血容量不足的患者进行液体冲击时, 在开始4~6小时内至少要用1000 ml晶体液 。对脓毒症导致器官灌注不足的患者,须给 予更快速度更大剂量的液体治疗,至少达 30ml/kg。液体冲击疗法,可根据动态(例如 脉搏)或静态(例如动脉压)的变化,推荐采 用增量补液直到血流动力学得到改善(强烈 推荐;1C级)。
• 随着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休克 深藏于组织之中,不能仅通过听心音和测 血压评估休克
• 仅仅依靠大量补液纠正血压是不够的
• 纠正组织氧供需平衡才是治疗休克的关键 环节
回顾
那么液体复苏到底该怎么实施呢?
Text Text TexHtow?
Who?
液体 复苏
When?
Text
何时进行液T体ext 复苏? 何种液体复苏?
更好的控制(第二次世界大战相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
的死亡率有明显下降,这可能与抗生素的应用有关)
• 相反,一些严重创伤性休克的士兵在 大量补液后甚至出现“休克肺”或 “Da Nang肺” (因越南的Navy Hospital in
Da Nang, 而得名,可能是与大量等张晶体液引起 的肺水肿或者异常激活的免疫系统介导的器官损 害有关)
2012年严重脓毒症与脓毒性休克治疗国际指南
如何进行液体复苏
怎么进行液体复苏?
集束化治疗
• 2006年,为进一步落实指南在临床的应用 ,提炼出明确降低病死率的核心的几项内 容,形成一个联合治疗的套餐,称之为“ 集束化治疗”(sepsis bundle)。
• 确诊严重感染后立即开始并在6小时内必须完成的 治疗措施:
早期目标导向治疗目标(EGDT)
• 在早期复苏最初6小时内的复苏目标包括: • ①中心静脉压(CVP)8-12mmHg; • ②平均动脉压(MAP)≥65mmHg; • ③尿量≥0.5ml/(kg·h); • ④中心静脉(上腔静脉)氧饱和度(
ScvO2)≥70%,混合静脉氧饱和度( SvO2)≥65%(1C)。
采用何种监测指标? 复苏达到的目标?
怎么进行液体复苏?
何时进行液体复苏
液体复苏的时机
液体复苏的时机
出血性休克
• 对出血未控制的出血性休克患者,早期采 用控制性液体复苏,收缩压维持在 80~90mmHg,保证重要脏器的基本血供, 并尽快止血
• 出血控制后积极的液体复苏
2007 低血容量性休克治疗指南
• 失血性休克——先给晶体液扩容,后补充 血或其他胶体液
• 脱水——给晶体液恢复有效循环血量 • 感染性休克——适当限制晶体液输入量,
胶体液在理论上对恢复有效循环血量是有 效的 • 烧伤——第一个24小时内复苏应以晶体液 为主
液体复苏-液体的选择
• 主要根据丢失体液的类型来进行,遵循个 体化的原则,依据情况分别对待
可能的原因
• ① 在出血未控制时,提升血压会使保护性 血管痉挛解除,扩张血管,加重出血
• ② 大量补液可因稀释凝血因子而使出血加 重
• ③体液复苏使脉压增加,也可机械破坏已 形成的血凝块使出血加重
液体复苏的时机
• 感染性休克则推荐尽早进行液体复苏 • 脓毒症所致休克的定义为组织低灌注,表
现为经过最初的液体复苏后持续低血压或 血乳酸浓度≥4mmol/L。 • 此时应按照指南进行早期复苏,并应在确 定存在低灌注第一时间、而不是延迟到患 者入住ICU后实施。
输血
• 输血 ——树立“容量第一”的观点,以晚输血、少输
血为策 ——注意晶体液与胶体液的比例 • 输血的原则
(1)限制性输血比开放性输血好 (2)输红细胞比输全血好 (3)输去白细胞比不去白细胞好
怎么观察复苏效果
采用何种监测指标
推荐意见2:传统的诊断指标对低血容量休克的早期诊 断有一定的局限性(C级)。
明胶制剂
5%白蛋白
常用胶体液
羟乙基淀粉(HES)
右旋糖苷 40/70
• 保持在血管内 输注较少的液体就可取得数小时稳 定的血管内容量扩充效力
• 减少液体过负荷的危险 • 对于休克和创伤病人可迅速优化血流动力学参数 • 显著改善/保持氧供和氧耗,保障全身和微循环氧
合,以达到满意的预后 • 更有效提高组织氧代谢
2012年严重脓毒症与脓毒性休克治疗国际指南
• 严重脓毒症或脓毒性休克在最初6小时复苏 过程中,尽管CVP已达到目标,但对应的 ScvO2与SvO2未达到70%或65%时,可输 入浓缩红细胞达到红细胞压积≥30%,
• 同时/或者输入多巴酚丁胺[最大剂量为 20μg/(kg·min)]来达到目标(2C)。
液体复苏
休克 Shock
• 各种强烈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 引起的急性循环衰竭
细胞功能 代谢障碍
血容量 不足
休克
微循环障碍
休克相关:分类
低血容量性休克 心源性休克 感染性休克 过敏性休克 神经源性休克
病因分类
休克
低血容量性休克 分布性休克 心源性休克
心外阻塞性休克
血流动力学分类
休克相关:发生机制
•
• MAP > 60mmHg 满足上述目标后,仍可发生组织低灌注 ,长时间低灌注可导致MODS
氧代谢指标
氧消耗>170ml/min.m2 氧输送>600ml/min.m2 心指数>4.5L/min.m2
1,复苏后达标的休克患者存活率并无明显改善 2,复苏初期已达上述标者生存率明显增高
乳酸
• 乳酸低于2.0mmol/L预 后明显改善
复苏
• 各种休克都存在绝对或相对的有效 血容量不足,因此需要尽快补充血 容量
休克
血容量
微循环
不足
障碍
•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Shires、Moyer、 Moss等通过研究,建议对创伤性休克的患 者快速大量补液,以补充血容量及丢失的 细胞间液
• 该方法在越南战争时得到广泛应用
• 但是,对比二战及朝鲜战争,越战期间士 兵的死亡率并未因为快速大量补液而得到
低血容量的评估-组织灌注指标
• SvO2/ScvO2(混合静脉/中心静脉氧饱和度) • 能敏感反映全身组织是否缺氧 • 被认为是早期复苏治疗达到血流动力学稳
态最可靠的指标 • 可作为低血容量休克早期复苏效果评估良
好的指标,动态监测有较大的临床意义
低血容量的评估-组织灌注指标
Lac(血乳酸)
• 是反映组织缺氧高度敏感过指标,其增高 常比其他休克征象出现早
2007 低血容量性休克治疗指南
低血容量的评估-ABP
推荐意见7:对于持续低血压病人,应采用有 创动脉血压监测(E级)。
低血容量的评估-中心静脉压
• CVP是接近右心房处上下腔静脉的压 力
• 可以反映右房压力及右心功能,CVP 比血压、心率、尿量能提供更多的血 容量信息
• 正常值5~12cmH2O • 间接反映循环中的容量负荷?
优点
5%白蛋白输入后液体的体内分布
5% Albumin 1000ml
细胞内水分 0ml
细胞外水分 1000ml
组织间隙水分 0ml
血管内水分 1000ml
胶体液可能产生毛细血管渗漏
• 一旦胶体液经毛细血管渗漏入组织间隙,则难以 重新返回毛细血管,而只能通过淋巴系统引流来 移除这时胶体液的移除要比晶体液慢很多,可出 现持续水肿
• 液体用量大,需补充失血量的2~3倍 • 维持时间短 • 仅有20% ~30% 的液体存留在血管内,
大部分液体转移至组织间隙及细胞内,将 增加组织水肿、肺水肿或脑水肿的loids)是高分子物质的液体(分 子量至少是10000道尔顿),不易透过毛细 血管膜而弥散
鲜冻血浆(FFP)
血容量
心泵功能障碍
休
克
血管容量
• 绝对的血容量不足
低血容量 的病因
绝对的血容量不足是指细胞外 液的实际丢失量——创伤、 烧伤、外科手术等导致的直 接失血性和失液
• 相对的血容量不足
相对血容量不足是指体液分布 不均导致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 ——重症急性胰腺炎和脓毒症
液体
液体复苏 fluid resuscitation
• 持续动态监测对休克的早期诊断,判断组 织缺氧情况、指导液体复苏及预后评估具 有重要意义
• 患者的Lac水平与高Lac的持续时间与器官 功能障碍的程度及死亡率相关
液体复苏的目的
复苏达到的目标
液体复苏的终点
• 传统复苏的终点 • HR<120次/分 • 尿量> 0.5ml/kg.h • 神志改善
• ——对严重失血患者,给予输血治疗恢复 其携氧功能
• ——对于低血容量患者,给予快速补液恢 复足够的血容量
• ——低血容量早期,胶体与晶体液均可作 用主要选择,临床上通常晶体液与胶体液 比为3:1原则,一线用药可选择林格液
液体复苏-液体的选择
• 失血性休克、大手术及抢伤抢救的早期晶 体液补充丢失的细胞外液适当而有效,后 续液体复苏补充胶体液,以减轻重要脏器 如心、脑及肺等水肿 ——确定应给予的液体量比选择输注液体 的种类更重要
• 理化性质与细胞外液相近, 可迅速有效 地增加血容量
• 生理盐水与乳酸林格液可能会导致高氯血 症及代谢性酸中毒
• 大量的晶体液输注可导致血白蛋白浓度及 胶体渗透压下降,易发生组织与肺水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