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部编版8年级文言文知识梳理及中考实战训练最新讲义《答谢中书书》历年中考阅读真题及答案解析一、(2019年广西玉林市中考题)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三峡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峰,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润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乙】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略无阙处略无:一点都没有B.属引凄异属引:连续不断C.五色交辉五色:指青、黄、白等多种颜色D.自康乐以来康乐:指南朝年号(2)对下列文言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果不是在正午或半夜,是不能见到太阳或月亮的。
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即使是乘着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么快。
C.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树木和竹子,一年四季都保持青翠的颜色。
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不再有其他地方能比这里的景色更奇异的了。
(3)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文语言凝练生动,音韵和谐。
【甲】文错落有致,读起来朗朗上口:【乙】文散文的流畅之美和骈文的整饬之美结合完美。
B.【甲】文以总分思路构文,先后给人以山壮、水急、趣多、凄清的美感:【乙】文以总分总思路构文,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的印象,突出山川景色的秀美。
C.两文都是写景散文,都做到了情景交融,都直接抒发了对祖国奇山异水美景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D.两文作者寄情山水,崇尚自然。
山水各异,其美略同,古来共谈,关注和热爱美好山河的情怀千古传流。
二、(2019年海南省中考题)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按要求答题。
(l2分)(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答(与)谢中书书》(乙)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节选自《小石潭记》8.下列加线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2分)A.晓雾将歇(hé)B.沉鳞竞跃(yào)C.参差披拂(cī)D.佁然不动(tái)9.解释下列加线的词语。
(4分)⑴五色交辉()⑵四时俱备()⑶青树翠蔓()⑷俶尔远逝()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⑴实是欲界之仙都。
⑵潭中鱼可百许头。
11.甲乙两文都描写了水,请说说作者笔下的水有何共同特点。
(2分)三、(2019年湖南省株洲市中考题)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歌。
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来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艾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轼《记承天寺夜游》16.对下面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组是(3 分)()A.①古来共谈共:共同②高峰入云入: 耸入B.①五色交辉交:交相②四时俱备俱:都C.①猿鸟乱鸣乱:纷乱②沉鳞竞跃竞:争相,争着D.①盖竹柏影也盖: 只是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大概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 分)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18.“自康乐(谢灵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这句话有什么言外之意? (3 分)四、(2019年山东省德州市中考题)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0. 解下面加线的词。
(2分)(1)四时供备( ) (2)沉鳞竞跃( )11. 本文是一篇美文,请从不同角度简要赏析。
(3分)五、(2019年北京中考模拟)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甲】答谢中书书南北朝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三峡北魏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下列选项中每组划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自非亭午夜分/自康乐以来/ 自三峡七百里中B.素湍绿潭/调素琴/吴广素爱人C.属引凄异/神情与苏黄不属/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D.虽乘奔御风/小大之狱,虽不能察/虽欲言无可进者2.对文中三处画线语句的翻译及理解,错误的一项是(_____)(甲)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翻译: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理解:一年四季这里都绚丽多彩生机勃勃。
(乙)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翻译: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理解:这句话既传达了作者惋惜于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又隐含了自己愉情山水、归隐山泉的志趣。
(丙)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翻译: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理解:引用渔人的歌谣想表达作者对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这两篇文章都是写景的佳作。
它们不约而同地采取了动静结合、俯视仰视结合的写景方法。
请你选择一种方法,结合两则材料进行赏析。
六、 (2019年广西中考模拟题)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醉翁亭记欧阳修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鱗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射.者中,弈者胜射:这里指投壶,古人宴饮时的一种游戏B.颓然..乎其间者颓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形容醉态C.晓雾将歇.歇:消散D.五色交辉.辉:光彩8.对下列文言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花儿开放而散发出微弱的香气,美丽的树木枝繁叶茂而形成浓密的绿荫。
B.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山上的野味,胡乱地摆放在前面,原来是太守在宴请百姓。
C.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山和水的美丽,自古以来(人们)都在谈论。
D.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傍晚太阳落山之后,潜游水中的鱼儿竞相跳出水面。
9.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乙两文都体现了儒家的传统思想。
甲文表现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正如《尚书》所言:“德惟善政,政在养民。
”乙文传达作者与自然相融合的志趣,体现了庄子“天人合一”的思想。
B.甲乙两文都善于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
同是写山水,甲文用“蔚然而深秀”写山之“秀”,用“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表现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下来的气势。
乙文用“高峰入云”写山之“高”,用“清流见底”表现水清水净的特点。
C.甲乙两文体裁不同,表现的主旨也不同。
甲文是一篇“记”,突出表现作者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心情以及“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乙文是回复朋友的一封书信,表达的是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的自信。
D.甲乙两文都具有语言凝练生动的特点。
甲文的“翼然临于泉上”,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亭子像鸟展翅、凌空欲飞的形状和态势。
乙文的“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用笔洗练,从时空两方面呈现出大自然的绚烂与生机。
七、(2019年北京平谷中学中考模拟题)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乙】修(欧阳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
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远。
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①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②而仰出。
俯仰左右,顾而乐之。
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掇③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