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电变压器及断路器的接地分析
1 配电变压器防雷接线
配电变压器防雷接线见图1。
图1配电变压器防雷、工作、保护共同接地
1.1 关于接地电阻的规定
三点共同接地就意味着防雷接地(高压避雷器)、保护接地(外壳)和工作接地(低压中性点)共用一个接地装置,其接地电阻应满足三者之中的最小值,其中防雷接地一般规定小于10Ω,但要有垂直接地极,以利散流。
低压工作接地一般应小于4Ω。
因而接地电阻主要取决于高压侧对地击穿时的保护接地,一般情况下配电变压器都是向B类建筑物供电的,标准上有规定,只有当保护接地的接地电阻R≤50/I时,高压侧防雷及保护接地才能与低压侧工作接地共用一个接地装置。
反过来说,如果采取三点共同接地,则R≤50/I时,其中I 为高压系统的单相接地电流。
对不接地系统,I为系统的电容电流,对消弧线圈接地系统,I为故障点的残流。
如果按上述计算结果大于4Ω,则由低压工作接地要求,不得大于4Ω。
公式R≤50/I中,50为低系统的安全电压,即高压侧对外壳单相接地时,接地电流流过接地装置的压降不得超过50 V。
而10 kV系统中的电容电流差别很大,有的不足10 A,有的高达上百安或数百安,所以配电变压器三点共同接地时,要根据所在高压系统的情况来确定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不能笼统地规定4Ω或10Ω。
由于接地电阻大小与系统单相接地电流有关,与配变容量并无关,所以现场规程的说法没有道理。
有的资料认为,当低压工作接地单独另设时,100 kVA以下的配电变压器的低压侧工作接地电阻,可放宽到10Ω,原因是变压器小,内阻抗大,限制了接地电流,也就限制了地电位的升高。
(这解释了为什么夏天测三相不平衡电流零序电流
为什么这么大。
原因:在于我们选错了测量点,测量的是接地扁铁,其中含有电容电流。
正确的测量点在变压器低压零序桩头与变压器外壳接地(保护接地)连接点之间)
1.2 关于共同接地的接地方式
除图1的方式外,施工中还会出现其它接地方式,见图2、3。
图2施工中常用的接地方式
图3施工中常用接地方式
三种方式中都是共同接地的,采用哪种方式为好,现分析如下。
高压侧避雷器的作用是用来保护变压器高压线圈与外壳之间的绝缘,按图2的接法,高压线圈与外壳之间承受的电压除避雷器残压外,还增加了接地引下线的电感、电阻上的压降,这个压降在雷电流冲击下是不可忽视的,使其保护效果大为降低。
而图3的接法也会产生一个问题,就是低压线圈及中性线全部承受接地装置上的压降,特别是当中性点存在重复接地,接地电阻小于配电变压器接地电阻,且离配电变压器较近时,
高压侧避雷器的放电冲击电流将较多流向重复接地,有时会将重复接地的引下线烧断(重复接地线一般较细)。
所以图1的接法较为合理,对高压线圈的防雷保护合理,对低压中性线的冲击也较小,因为部分雷电流已通过接地装置流入地中。
1.3关于接地装置的设计
按标准规定,配电变压器台区的接地装置应敷设为闭合环形,并加垂直接地极,这是因为环形内的接触电压比较低,而沿环形接地体走路的行人,其跨步电压也较小,城区的配电变压器大多安装在路边,因常有人走动,为行人安全着想,必须敷设为环形。
环形的大小,一般以5m为直径,这是因为要发挥水平接地极和垂直接地极的散流效果,减少相互屏蔽,降低接地电阻而必需的。
但有些安装地点过于狭窄时,则可为椭圆形,短轴距不得低于3 m,见图4,两个垂直接地极宜打在短轴两端点附近,高压避雷器及外壳接地和中性点的接地分别引至垂直接地极附近,以利于散流。
如土壤电阻率较高,做一个环后,测试接地电阻不合要求,则应在环外再做一个大环,两环相距4~5 m,埋深比第一环深,至少两处相连接,直至满足要求为止。
(实际施工过程中应地形优先,地网整体呈圆状即可)
图4接地装置敷设为椭圆形
1.4 关于接地引下线的连接方式
按部颁标准,除设备的接线端子可用螺栓连接外,引下线及接地装置都应使用焊接,但为安装方便,通常在电杆下的1.8~2.0 m处有一个断接卡,也用螺栓连接。
引下线一般用扁钢,但也有采用钢绞线。
钢绞线与扁钢的连接应制作接线板,最好采用双螺栓相连,以利于接触良好。
目前的实际情况是,高压避雷器接地端分别用钢绞线接线,三根钢绞线再连在一起,且都是绞合连接,配电变压器外壳的接地线也用钢绞线与避雷器接地线绞合,然后再与接地装置的引上线用螺栓连接,有的也未压制接线鼻,这些连接都不符合标准的要求,接头过多,接触不良。
建议三个高压避雷器的接地端用30×4的扁钢连成一体,从中间引下与外壳的接地扁钢相连,均采用焊接,也不宜在中间设断连卡,而直接入地与接地装置进行焊接,低压中性点直接用扁钢引至接地装置与之焊接,扁钢宜采用30×40 mm2。
1.5 关于接地装置的施工
接地装置的地下水平接地极应采用40×4的扁钢,垂直接地极用L40×4,埋深大于60cm,填土时用干净的原土并夯实。
有条件时,应将环形水平接地极的面积适当增大些,或往环外再做一个环,两处相连,以降低接地电阻,尽可能达到1Ω。
地下连接处应采用焊接,并符合要求。
扁钢的搭接长度应为扁钢宽度的2倍,且应三面或四面焊接,三面焊接时尽量二短边一长边,利于电流通过,圆钢的焊接长度为圆钢直径的6倍,应两面焊接,且不得有虚焊。
焊接处应采取防腐措施。
1.6 关于低压侧装避雷器
由于采用三点共地后,高压侧避雷器的放电电流(特别当三相同时放电时)很大,在接地电阻上的压降也很高。
该压降加在低压线圈上,通过低压线路电容接地,在低压线圈中就有一冲击电流使线圈励磁,通过电磁感应使高压线圈感应出很高的电压。
高压侧电压受高压侧避雷器残压所限制,高压线圈中性点电位就很高,容易在中性点附近,导致对地击穿或匝间短路而损坏变压器,因而必须采取措施,限制低压线圈承受的电压,即一般采取低压侧也加一组避雷器。
当地电位升高时,通过避雷器放电,使低压线圈只承受低压避雷器的残压(1300 V左右),这样高压中性点附近的过电压就被限制在可承受范围之内,这就是防止逆变换损坏变压器,见图5。
同样当低压线路感应雷传到配电变压器时,低压侧避雷器也会动作,使雷电流入地,低压线圈的电压被限制在低压避雷器残压之内,防止配电变压器高压侧被按变比感应的电压所损坏。
这属于正变换过电压,由于配电变压器的低压侧绝缘裕度高于高压侧,所以配电变压器雷击事故常发生在高压侧,尤其是中性点附近,见图6。
图5配电变压器逆变换情况
图6配电变压器正变换情况
低压侧加装避雷器,因其往往采用高、低压架空线,容易受雷击,35/0.4 kV直配变压器因其变比大,更应在低压侧加装一组避雷器,尤其是当35 kV线路开路运行,高压侧无避雷器保护时。
加装低压避雷器后,原来的三点共同接地就成了四点共同接地,见图1。
1.7 关于中性线及连接
中性线在三相负荷不平衡时流过电流,按有关规定该电流不得大于相线电流的25%。
另外,中性线、中性点接地线与配电变压器低压中性线端头的连接应可靠,应制作接线鼻(板),螺栓应压紧,防止接触不良流过电流时发热烧断。
中性线断线意味着低压系统失去接地,成为不接地系统。
三相负荷不平衡时,导致三相电压相差很大,烧毁用电设备。
2 关于柱上开关的防雷接地
高压柱上开关及隔离开关一般作为联络开关用,标准规定应在一侧或两侧装设避雷器(开关经常断开),且避雷器引下接地线应与开关外壳(包括隔离开关底座)连接,这是为了保证开关对地绝缘只承受避雷器残压,而得到有效的保护。
但观察中发现,不少柱上开关两侧的高压避雷器接地线都是直接引入地下,未与开关外壳相连。
此时开关对地绝缘所承受的除避雷器残压外,还包括引线和接地装置电阻上的压降。
如接地引线电感为1.67μH/m,引线长10 m,雷电波波头2.5 μs,幅值5 kA,加上接地电阻上的压降,避雷器的残压取50 kV,则开关承受的电压为133.4 kV,已超过了开关的冲击绝缘水平75 kV,避雷器就起不到保护作用。
有些开关外壳虽有引下接地线,也是单独入地,即使共用一个接地装置,开关绝缘所承受的电压也高于残压。
单独柱上开关的接地装置,其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Ω,这也是标准的规定,柱上开关的外壳,隔离开关闸刀的底座,以及旁边的绝缘子横担(金属),应连在一起与避雷器的接地引下线相连,这样就使隔离开关支持绝缘子都能得到保护,防止雷击闪络,充分发挥避雷器的作用。
其连接线可采用Φ8 mm的圆钢或20 mm×3 mm的扁钢。
线路中所装设的高压无功补偿电容器也应加金属装氧化物避雷器,其接地引下线也应与
电容器的外壳相连。
3现行规定
在《安规补充规定》中规定避雷器接地、变压器外壳工作接地、低压零线桩头接地三位一体。
配电设备接地的整体思路:
1、在设备受到过电压冲击时,电气设备的绝缘只受到避雷器残压得冲击,而不承担因接地装置的阻抗带来的电压冲击。
2、因为电容电流取决于设备情况,三相不平衡电流取决于负荷情况,且都不可预知。
且都经过接地通道流入大地,因此接地通道电阻越小越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