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家长学校教学案例1.docx

家长学校教学案例1.docx

家长学校教学案例《教育孩子“心中有他人”》
授课题目:教育孩子“心中有他人”
授课目的:心中有他人,时时处处想着别人是一种优良的品德,心中有他人的孩子容易建立
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助于儿童自身和社会的发展,这种教育对当今独身子女尤为重要。

主讲老师:王晨悦
授课形式:访谈
学生情况:
一、提出问题:
【案例呈现】
爸爸妈妈下班回家,一手拎着工作包,一手拎着给孩子买的糕点,对站在孩子身后
的爷爷奶奶视而不见,对孩子喊道:“宝贝,快来啊,看爸爸妈妈给你买什么好吃的了。


然后理所当然的全给了孩子。

小明是三年级的孩子,成绩优秀,霸气十足。

在学校小伙伴们都不愿和他一起玩,
每次游戏的时候,他总是要做最好的角色,让所有的人听他的安排和指挥,不能有任何意见,
所以在学校他很孤单,大多数孩子都不和他做朋友。

琳琳十一岁,小学四年级。

是家里高傲的小公主,家里有四个老人,爷爷奶奶、外
公外婆。

她要星星不敢给月亮,爸爸妈妈对她也是无可奈何,每次知道家里要来客人了,马
上把自己的玩具啊、零食全藏起来,如果有小朋友要和她一起玩,她也会拒绝。

家长们也觉
得很难堪,但从不去责怪和教育她。

现在农村条件好了很多,家里的好吃好玩的都不少,但很少有孩子主动拿给长辈的。

张爷爷有四个孙子,这些孩子有的都上大学了,每次回来总是从爷爷家带走许多,从不曾给
爷爷奶奶带点什么。

这种现象在许多家庭都存在。

过渡:看到这些现象,我们不禁要想:该怎样培养独身子女心中有他人的意识?通过什么
形式让他们能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培养与人友好相处,关心他人,并善于合作的人呢?
二、分析问题:
1、注重独身子女“心中有他人”的引导与培养。

A、学会分享。

让孩子懂得,在自己享有食物或游戏玩具时,要想到家里的人或小伙伴们,
与他们共同享用。

有些家长总是舍不得吃穿,尽最大的可能让孩子吃好玩好穿好,只要是孩
子爱吃、爱玩的东西,无论花多少钱,家长都要给孩子买。

而且买来以后由孩子专玩专用专吃。

刚才前面列举的案例:琳琳小姑娘身上的这种“小气”,正是父母平日里溺爱所造成的。

孩子对
自己家里的人,包括父母和爷爷奶奶,对身边的小伙伴一点都不关心和热爱,长大了,又怎么可
B、学会。

就是虚礼,是“心中有他人”的一种表。

代在生巨,争精神已成整个社会
中的主精神。

但是并不与精神相矛盾。

家教育孩子从小养成的,比如坐公共汽教孩子老、老奶奶或抱小孩的叔叔阿姨座;与小朋友一起游的候,小朋友先玩等等。

当然家不是
教育孩子遇事就,而要孩子在一起游的候,家教育孩子年比自己小的、身体有残疾的孩子要,他先玩,而在游争中,仍努力争取利,才可以使精神符合代精神而孩子所接受。

渡:
2、培养能与人友好相,能关心他人。

A、学会相帮。

就是他人有困,有需要去帮助他人。

“ 我来帮助你,就像帮助我自己” 是一首歌德歌,当人遇到困,一双帮助之手就是最好的“心中有他人”的体。

例如:在人摔倒,就
伸出一双手;在人乘,出一个座;在人淋雨,与他共用一把。

⋯⋯⋯ .. 等等些生活中小小的措,是孩子“心中有他人”的情感的表露。

B、学会容。

容就是以待人。

做到心中有他人,就要有一容的心。

孩子在游、学中免会
生摩擦,家要教育孩子学会理些摩擦,教孩子其他小朋友多一点忍,多一份关心,多一些两,遇到事情学会体人。

比如:在写大字的候,有同学不小心将墨汁弄了自己的衣物;玩游
有同学不小心撞疼了自己,只要是同伴“不小心”所,而又不是故意的,且人家又向你道歉了,
你就解人,而不得理不人。

孩子学会了容,就会得朋友,有了朋友,孩子才会真正体会生
活的快。

渡:
3、怎培养孩子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他人工作不打,不愿做的事不加。

A、他人工作休息不打。

“心中有他人” 会自地想到人,人在休息或工作的候,就会考
他人造一个安静的境,不影响到他人的工作休息。

比如:在家里爸爸正在看学,看就叫孩子声音开小一点,居的伯伯要上夜班,白天在家里睡,孩子到玩耍,不要大喊大叫,居伯伯安心休息,等等。

()
B、人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加,也是心中有他人的重要内容,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的他人着想。

多孩子任性的象重,将自己的意志加于人,自己想做的非要去做不可,不
考他人的感受,比如:爸爸累了一天,孩子要着他他去公园啊,出去玩,甚至提多无理的
要求,或者在外面玩了一天,吃的候了爸爸怎么也喊不回去,硬要父母端着去游的地方吃。

些都是普遍存在的,所以要教育孩子当人不愿做事情的候不要加,要体会人的感受,身地的比人着想。

三、探:
前言:教育孩子“心中有他人”克服孩子“以自我中心”,学会关心他人,逐步做到他人着想。

关他人不是儿童自身展的需要,也是未来社会定展的需要。

在社会的展中,如果人与
人之充温馨、和睦;充互相关、相互体和友善氛。


会推进家庭的和谐和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要做到“学会关心”,就得从教孩子从小学会关心他人开始。

教师与家长互动 :
1、家长列举家庭中孩子存在的问题和疑惑:例如:霸道、骄横、任性、自私等特点!
(5 名家长发言)
2、家长学校教师建议:
A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在日常生活中,爸爸妈妈要互相关心。

比如:吃饭时,爸爸没回来,妈妈要提醒孩子给爸爸留饭留菜或耐心等待爸爸。

当孩子学着给父母做一点事时,哪怕是给妈妈倒杯茶,给爸爸拿支笔,父母都应该给予鼓励。

在家里家长要教育孩子对长辈要体贴照料,对亲友要问寒问暖。

谁生病了,主动伺候;谁有困难,主动帮助。

父母要做出榜样,主动、热情地关心家人或其他人;相反,如果父母说一套做一套,不能以身作则,也会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

孩子耳濡目染,自然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过渡:家长要经常给孩子讲一些关心别人的故事和道理,编排一些关于关心别人的游戏
同孩子一起做,使孩子逐渐理解和懂得关心别人是一种美德,好孩子应该是关心别人的。

B由近及远,逐步提高。

孩子的认知特点是具体形象的,他们往往是从身边的小事情开始认识世界,然后逐步深化提高,扩展到其他方面的。

所以教育孩子关心他人,不能一开始
就讲大道理,要他去做他一时还做不到的事,这样会引起他的反感。

应该从他身边,从他最亲近的人,从他最接近的事物教育起,让孩子先关心家人、再关心朋友、同学、老师、直至关心其他人,最后升华至关心集体,关心社会。

逐层递进,逐步较深,凸显出教育的层次性,这样才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使教育有效。

过渡:为了有效地进行教育,建议父母不妨在给孩子讲故事这件事上下点功夫,让孩子在一段时间内形成爱父母的概念,讲讲孔融让梨或司马光的故事,使孩子体验关心亲朋好友也是重要的。

如果孩子告诉家长自己做了什么关心别人、帮助别人的事情,家长应该给予鼓励和表扬:“你这样做真了不起,爸爸妈妈更爱你了。

”这样的表扬是培养孩子“心中有他人”最有效地方法。

C潜移默化,角色置换。

不少家长认为孩子太小,他们根本不会关心人,不会感受他人的情绪情感,因此,父母常常不会在孩子面前表露出自己的情感,其实孩子虽小,但是他也有自己的感觉,也能感受到他人的情绪情感,作为父母,应当有意识的引导和教育孩子去感受他人的情绪。

例如:当孩子把小朋友的脸抠伤了,父母可以问孩子:“要是把你的脸也抠个口子,流出血,你疼不疼?”孩子只有设身处地想象,与被打的孩子“调换”一下位置,就会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不安、羞愧。

“角色置换”能帮助孩子设身处地的考虑别人的感受和需要,形成利他的行为。

教育孩子心中有父母,建议家长每天饭后可以与孩子聊聊天,通过聊天,不仅能听听孩子学校的趣事,同时父母可以适当的向孩子讲讲自己工作中的繁忙与辛
劳,让孩子明白为了他的生活幸福,父母要付出多少的汗水和心血。

使孩子理解任何人都有需要他人帮助的时候,应该以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去关心、爱护和帮助。

小结:培养孩子“心中有他人”可以从生活、学习、实践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孩子宽容、谦让、互帮互助等优秀的品质,可以通过许多方式进行潜移默化的感染:例如:创设条件,
引导实践,利用移情,由物及人,孩子都喜欢小动植物,他们常常把小动植物当作人一样看待,都有思想和感情,他们对动物的珍爱之情往往也会会人产生同情、怜爱、关心。

所以,这种利用移情的方式也是增进孩子关心别人的方法之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