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肺吸虫病2016

肺吸虫病2016

病原学检查 1.粪检或痰检出肺吸虫卵为确诊,常采用直 接涂片法或沉淀法。 2.活组织检查 皮下包块或结节手术摘除可 能检获童虫。斯氏肺吸虫病常见。 免疫学检查 1.皮内试验(ID) 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3.间接血凝试验(IHA)
实验室诊断
1. 直接涂片中 (1) 卫氏并殖吸虫卵
血型、脑血管栓塞型、脊髓型和癔病型。
肺吸虫病的致病
斯氏肺吸虫最典型的临床症状是游走性皮下包块或皮下结 节,常见胸背部、腹部。
侵犯胸肺,出现胸闷、胸痛、咳嗽、咳痰(果酱样或铁锈 色),x线可见边缘模糊的浸润阴影或房性囊状阴影。
侵犯肝,出现肝痛、肝大。侵犯脑部,引起肺吸虫性脑 病,症状类似脑炎。
第二中间宿主:主要是甲壳类的淡水蟹、蝲蛄,此外还有 沼虾、棘腹蛙体内也发现并殖吸虫囊蚴。
保虫宿主:犬、猫、虎、豹、狼等。 转续宿主:野猪、猪、兔、大鼠、鸡、棘腹蛙、鸟等。
肺吸虫病河南流行情况
肺吸虫是人体重要寄生虫之一,流行于我省的主要有卫 氏并殖吸虫和斯氏狸殖吸虫两种,卫氏并殖吸虫主要引 起肺型并殖吸虫病,斯氏狸殖吸虫多引起皮下型并殖吸 虫病。
流行区分布
截至2000年全省调查证实有肺吸虫第二中宿主或有病 人的县市为22个,即宜阳、灵宝、新安、卢氏、栾川、 陕县、洛宁、宜川、嵩县、偃师、汝阳、渑池、西峡、 内乡、登封、新密、巩义、济源、辉县、鲁山、新郑、 沁阳。除辉县为卫氏并殖吸虫流行区外,其余均为斯 氏并殖吸虫流行区。病人发病多为散发。
人体感染情况
1988-1991年河南省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对陕县、栾川、 偃师、宜阳1498人进行肺吸虫ELISA检查,结果阳性者和 阳性率分别是8人(8/400)、2%,7人(7/300)、 2.33%,12人(12/395)、3.03%,和6人(6/403)、 1.48%。1996-1998年在西峡、内乡、南召、卢氏进行 病原学调查,内乡ELISA血检121人,阳性者12人,阳性 率9.91%;西峡、卢氏皮试179人和238人、结果阳性者、 阳性率分别为56人、31.28%,30人、12.60%。
纤维疤痕期 囊内容物排或吸收,纤维化
临床分型
1. 胸肺型 2. 脑型 3. 腹型 4. 皮下包块型 5. 亚临床型
胸肺型
最常见,以咳嗽、胸痛、咳出果酱样或铁锈色 血痰等为主要症状。血痰中可查见虫卵。当虫 体在胸腔窜扰时,可侵犯胸膜导致渗出性胸膜 炎、胸腔积液、胸膜粘连、心包炎、心包积液 等。
脑脊髓型
约占10%~20%的病例,多见于青少年,常同时合并肺部或 其他部位病变。虫体移行或定居成囊可造成脑脊髓损害。 虫体破坏脑组织,早期为渗出性炎症,后出现水肿,继而 形成囊肿。由于虫体游窜,造成多处损伤,因此病变位置 和范围多变,症状复杂,往往难以用一个病灶解释。患者 常出现阵发性剧烈头痛、癔病发作、癫痫、瘫痪。也可表 现颅内占位性病变、脑膜炎、视神经受损、蛛网膜下腔出 血等症状。若虫体侵犯脊髓则主要表现为脊髓受压、下肢 运动或感觉障碍,甚至截瘫等。
兽主人次型人兽共患病 对人损害:游窜所引起损害 蠕虫幼虫移行症
斯氏狸殖吸虫
成虫虫体窄长,长11~18.5mm,宽3.5~6mm。虫体最宽处 约在虫体前1/3或稍后,腹吸盘位于体前约1/3处,略 大于口吸盘。卵巢位于腹吸盘后侧,形如珊瑚。睾丸2 个,左右并列,分叶数变异较大,长度约占体长的 1/7~1/4,个别可达1/3。
174例并殖病例误诊分析
误诊疾病
例数
蛛网膜下腔出血
2
脑脓肿
2
胶质瘤
1
眶内肿瘤
1
皮下脂肪瘤
9
皮下囊肿
6
寻麻疹
2
急性肝炎
3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6
败血症
4
肺吸虫脑病
童虫徘徊穿行于内脏之间或侵入组织,亦可经颈动脉周围 较为疏松的软组织,到达颅底,经圆孔、卵圆孔、破裂空 入脑,虫体进入颅腔后,穿入脑组织,一些病例可见先侵 入枕叶、颞叶部;而另一些病例虫体向上入丘脑、内囊和 豆状核。随后还可侵入基底节、顶叶、额叶、脑室及对侧 大脑。
肺吸虫病
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蔺西萌
肺吸虫广泛分布于亚洲、非洲、美洲30 多个国家。全世界已报告近50种,其中我 国报告30多种(存在同种异名)。
人兽共患:以卫氏并殖吸虫为代表,包 括团山并殖吸虫、异盘并殖吸虫在内。
兽主、人次:以斯氏狸殖及四川并殖吸 虫为代表,包括会同并殖等。
斯氏狸殖吸虫
全国肺吸虫病流行趋势
1988年 在23省、市、自治区有病人 确诊病例 23 703例 确诊病例最多的省为湖北 10766例
2003年 9个省(区、市),调查近7万人 血清阳性人数约1千3百人 血清阳性率不到2%
流行病学
第一中间宿主:为腹足纲的淡水螺,有4科10属30多种.如泥 泞拟钉螺等.
亚临床型
在流行区有些患者,皮试及血清免疫学试验阳 性,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有时伴肝功能损害。 X线胸片可有典型改变,但无明显症状。这类 患者可能为轻度感染者,也可能是感染早期或 虫体已消失的感染者。
其他型
因人体几乎所有器官均可受到侵犯,故除上述常 见的几种类型外尚可有其他受损类型。有的患者 可同时或先后有多种类型之损害,因此上述分型 只是便于临床处理而已。
保虫宿主
在卫氏并殖吸虫、斯氏狸殖吸虫流行区均发现犬、猫 的感染,1955年在辉县百泉杀犬五只,检获成虫7~33 个,猫2只,均有卫氏并殖吸虫成虫发现。1975年在宜 阳剖检家犬4只,其中1只在肺内检出斯氏狸殖吸虫成 虫。家鼠剖检未发现肺吸虫。常见转续宿主有野猪、 猪、棘腹蛙、兔、大鼠、鸡。斯氏狸殖吸虫转续宿主 的动物较多,人可因误食这些未熟肌肉而感染。
虫卵大小为54~100×38~60µm,金黄色长卵圆形或椭圆 形,常不对称,卵壳厚薄不均匀。有盖端较宽,无盖端略窄,并逐 渐增厚,虫卵最宽处接近卵盖一端。卵盖大,边缘明显,似一平顶 帽,但常稍作倾斜位,卵盖易脱落。卵内含许多卵黄细胞和1个位于 中央的卵细胞。
卫氏并殖吸虫卵 与受精蛔虫卵
卫氏并殖吸虫卵
尾 毛

尾蚴 蚴


囊蚴 囊


川卷螺
石蟹
溪蟹
2、在终宿主体内移行途径:
口 胃肠 穿过肠壁 腹腔(肝脏)
穿横隔 胸腔 肺
3、异位寄生,如:脑、眼、 皮下等
三、致病与临床表现
病因: 童虫、成虫游窜移行、定 居破坏引起的一系列损害 病理过程与改变。
脓肿期 组织破坏与出血、渗出、炎症
囊肿期 组织与细胞坏死、崩解、液化
人体感染情况
1964年首次发现栾川县有病人存在。1975年用肺吸虫 成虫抗原作皮内试验,对宜阳县的燃化部一公司调查, 结果职工家属阳性率11.7%。当地居民阳性率46.6%。 1979年对豫西12县14乡14村1822人皮试,阳性580人, 皮阳率31.83%。1982年对8县27乡34村37个调查点皮试 检查1019人,阳性164人,阳性率16.09%。
在改良加藤厚涂片中卵壳不易破裂,卵盖清楚,但卵盖处有时会 裂开,内含的卵细胞和卵黄细胞多未消失,在内含物未消失处的 卵壳表面颜色常加深。
卫氏并殖吸虫卵
卫氏并殖吸虫卵
肺吸虫卵大小73×40um,黄褐色,呈不规则的椭圆形,卵盖特 大,两侧不对称,卵壳厚薄不均,卵黄细胞呈块状。
流行区
流行于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黑龙江、吉林、辽 宁、河南、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福建、浙江、 江苏、台湾、广东、广西、四川、云南、贵州、甘肃、 山西、陕西、河北、山东和上海。
河南省肺吸虫病流行区
第一中间宿主
我省淡水螺调查主要在70年代进行,检出与蟹共栖螺 类有:小土螺、拟钉螺、椎实螺、方格短沟卷、拟沼 螺、田螺等,经压片或自然逸出检查,均无发现肺吸 虫尾蚴。
第二中间宿主
1955年河南首次在辉县百泉检出石蟹肺吸虫囊蚴感染 率为84%。1977年对宜阳、灵宝、鲁山、登封、陕县、 洛宁、卢氏、栾川等县进行第二中间宿主调查,检出 蟹的阳性率为40%-100%。1979年在17个县80个乡 193个点进行肺吸虫第二中间宿主蟹类调查,其中13个 县有阳性发现,初步证实了新郑、巩义、伊川、嵩县 为疫区,摸清了偃师、西峡、济源市肺吸虫病流行情 况。1982年对8县27乡34村37个调查点采蟹调查,又发 现内乡县疫区,其蟹类囊蚴最高带染率达100%。
(2) 斯氏狸殖吸虫卵 虫卵大小为71~81×45~48µm,椭圆形至卵形。略呈不对称,
虫卵的前半或中部最宽,卵壳厚薄不均匀,后端略窄并增厚,但虫 卵的不对称、卵壳厚薄不均匀等特征都不及卫氏并殖吸虫卵明显。 内含一个卵细胞和许多卵黄细胞。
斯氏狸殖吸虫卵与受精蛔虫卵
2. 改良加藤厚涂片中的并殖科吸虫卵 并殖吸虫卵卵壳都较厚,内含一个卵细胞和许多卵黄细胞,
1个卵细胞和10多个卵黄细 胞。少数虫卵的卵盖不易 察见。
囊蚴
囊蚴乳白色,呈球 形,具两层囊壁,外 层300~400μm。内含 后尾蚴,光镜下可见 虫体黑色排泄囊和2 个弯曲的肠支。
肺吸虫生活史


蟹、蝲蛄
虫卵 毛蚴 胞蚴 雷蚴 尾蚴 囊蚴 人(犬、猫)
肠 肺
(2~3个月)

腹腔பைடு நூலகம்
口 肠
生活史中几个发育虫期
腹型
约占1/3的病例,虫体穿过肠壁,在腹腔及各脏器 间游窜,出现腹痛、腹泻、大便带血等症状。腹 痛部位不固定,多为隐痛。也可引起腹部器官广 泛炎症、粘连,偶可引致腹膜炎,出现腹水。尤 其是当虫体侵及肝脏时可致肝损害或肝大。
皮下包块型
皮下包块型 约10%病例可出现皮下包块。包块大小不一, 大多为1~3cm。表面皮肤正常,肿块触之可动,常呈单个 散发,偶可见多个成串。一处包块消失后,间隔一些时日 又在附近或其他部位出现。常发部位为腹壁、胸背、头颈 等。几乎所有人体表面各处都有出现肿块的可能。卫氏并 殖吸虫所致的皮下包块有些呈游走性,有些不游走,有时 在包块内可检出成虫和虫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