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肺吸虫病的流行病学分布

肺吸虫病的流行病学分布


临床表现
4. 其他 心脏、腹腔等 实验室检查
诊断 1. 猪带绦虫病诊断 (1)粪便查虫卵、孕节 ? 阳性率不高,应连查三天。 (2)试验性驱虫 ? 收集全部粪便,水洗检查头节和孕节,可以确定虫种和考核疗效。 (3)询问食肉习惯。
2. 囊尾蚴病的诊断?
(1)血清学检测 (2)眼底镜、皮下结节手术摘除 (3)X 线、CT、B 超、核磁共振等。 ■ 鉴别诊断 原发性癫痫、 颅内肿瘤、 结核性脑膜炎、 隐球菌性脑膜炎 治疗 病原学治疗
生活史 1.人是终宿主、也可以是中间宿主。 2.中间宿主:猪或人; 3.感染期:囊尾蚴或虫卵 4.感染途径与方式:经口感染,生食误食。 5.虫卵或孕节从粪便排出。 6.致病阶段:囊尾蚴、成虫 7.成虫寄生虫于人小肠、囊尾蚴寄生于(皮下、肌肉;脑;眼等)。 8.成虫寿命:25 年 生活史示意图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与囊尾蚴寄生的部位,数目、死活及机体免疫反应有关 寄生在大脑皮质,引起癫痫 寄生在第四脑室或侧脑室带蒂可致交通性脑积水 寄生在软脑膜可引起蛛网膜炎 眼囊虫病常寄生在玻璃体,可引起视网膜剥离
鉴别诊断 治疗 预防
概述
病原学 猪囊尾蚴俗成囊虫,如黄豆大小,为白色半透明的囊状物,囊内充
传染源 猪带绦虫病人是囊尾蚴病的唯一传染源。
传播途径
自体内感染
自体感染
感染方式
自体外感染
异体感染
人群异感性 任何性别、年龄都可患本病。男比女 2:1,与环境个人卫生习惯有关。
肺吸虫病的流行病学分布
病原学 病原学
生活史中几个发育虫期 传播途径
病理改变
肝脏病变 脑肺吸虫 皮下结节 病理--各器官的病变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脑型肺吸虫患者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
图 1 平扫右枕叶可见一卵圆形囊性病灶,病灶周围有轻、中度水肿,病灶占位效应轻 图 2 增强扫描右枕叶病灶呈环状强化,其中心区变化不大 图 3 左颞叶病灶增强后扫描呈不规则的环状强化,中心区变化不大,有轻、中度水肿
流行病学 旋毛虫病呈世界性分布,但以欧洲、北美洲发病率较高。 旋毛虫病是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目前已知有百余种哺乳动物可自然感染旋毛虫病。猪为主要 动物传染源。 旋毛虫幼虫囊包的抵抗力较强,能耐低温。晾干、腌制、涮食等方法常不能杀死幼虫。 生食或半生食受染的猪肉是人群感染旋毛虫的主要方式,占发病人数的 90%以上。
执行肉类检疫制度,未经检疫的猪肉不准上市,发现病肉要坚决焚毁;扑杀鼠类、野犬等保
虫宿主,是防止人群感染重要环节。
体长 、节片 成节
病例 1
成虫 线状,微小, ♀ 3-4mm, ♂ 1.4-1.6mm
咽管长,占体长 1/3~1/2,其背侧有一串杆细胞组成的杆状体,杆细胞呈圆盘状,每个杆 细胞内有核 1 个,位于中央
成虫生殖系统均为单管型。♂尾端具一对钟状交配器,无交合刺;♀为胎生,自阴 门产出的幼虫称新生幼虫,大小只有 124×6μm 幼虫 卷曲状,长度 0.8~1.0mm 幼虫包囊
临床表现
包囊形成期
包囊的形成是由于幼虫的刺激,导致宿主肌组织由损伤到修复的结果。随着虫体的
长大、卷曲,幼虫寄生部位的肌细胞逐渐膨大呈纺锤状,形成梭形的肌腔包围虫体,由于结
缔缔组织的增生而形成囊壁。
患者全身症状逐渐减轻或消失,但肌肉疼痛仍可持续数月。
实验室检查
1.血象及生化检查
白细胞总数升高,多在 10~20×109/L 之间。嗜酸性粒细胞通常占
肠和空肠,故又称为肠型期。
临床表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急性胃肠炎症状。同时伴有厌食、乏力、畏寒、低热
等全身症状,极易误诊为其他疾病。
此期病程:1 周
临床表现 幼虫移行期
新生幼虫随淋巴、血循环移行至全身各器官及侵入横纹肌内发育的阶段 ,因 主要病变部位发生在肌肉,又称肌型期。 致病机理:幼虫移行时机械性损害及分泌物的毒性作用,引起所经之处组织的炎症反应。 临床表现:发烧、水肿、病人突出且最多发症状为全身肌肉酸痛、压痛,以腓肠肌、肱二头 肌、肱三头肌疼痛最明显。有的可出现吞咽困难和语言障碍,还可表现肺炎、胸膜炎和心肌 炎等。可因心衰、呼吸道并发症而死亡。 此期病程:2 周-2 月
囊尾蚴病 ?药物:阿苯达唑 15-20mg/kg/d
10d、吡喹酮、手术治疗;
对症治疗 1.必须住院治疗; 2.癫痫频繁发作或颅内压增高者,须先降颅内压治疗,必要时可外科施行临时性脑室引流减 压术后方能进行药物治疗。 3.眼囊尾蚴病禁止杀虫治疗,必要时手术摘除。4.疑有囊尾蚴致脑孔堵塞者,药物治疗时, 局部的炎症反应会加重脑室孔堵塞,故宜手术治疗。5.适时应用激素 治疗与预防 广泛宣传;驱绦灭囊; 生猪圈养;彻底治病; 加强检疫;禁售“米猪肉”。 附:人体两种带绦虫的区别
寄生在宿主横纹肌细胞内的幼虫,长约 1mm,卷曲于梭形的包囊中,称之为幼虫
包囊,其纵轴与肌纤维平行。一个囊包内通常含 1~2 条幼虫。
旋毛虫幼虫包囊
肌肉切片
肌肉压片
肌肉切片(HE 染色)
肌肉压片
Encysted larvae of Trichinella in pressed muscle tissue. The coiled larvae can be seen inside the cysts. 生活史 寄生部位:成虫寄生在小肠,幼虫在横纹肌内 感染阶段:幼虫包囊 感染途径与方式:经口感染,吃了活幼虫包囊的肉类及其制品 致病阶段:幼虫、成虫 诊断阶段:幼虫及囊包 成虫寿命:♀1~2 个月 旋毛虫生活史 生活史特点 旋毛虫在体内
20%以上。最高可达 90%。血肌酸激酶(CK)明显增高。
2.病原学检查
可疑肉类查包囊,胃蛋白酶消化亚甲蓝染色查幼虫,压片镜检查包囊和
幼虫,血液、脑脊液亦可查到幼虫。
3.免疫学检查 ELISA 早期诊断意义较大
诊断
鉴别诊断
治疗
预防
科学养猪、加强肉检、卫生宣教、治疗病人
改变食肉的方式,不吃生的或未熟透的猪肉及野生动物肉是预防本病的关键。
发病机制与病理
机械性作用
发病机制
过敏反应
中毒性损伤
成虫寄生于肠道引起消化道症状;幼虫移行造成血管和组织、脏器损害;幼虫及其分泌物、
排泄物导致过敏和中毒性病变。
旋毛虫寄生部位的肠粘膜有充血、水肿、出血或浅表溃疡。心肌、骨骼、肝、肾可造成相应
损害。
临床表现
侵入期
幼虫在小肠内脱囊并钻入肠黏膜发育为成虫的阶段,因主要病变部位在十二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