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钱钟书的作文素材一代鸿儒的围城内外作者/湖南晓君回首过去的一个世纪,饱览群书、博古通今者大有人在,精通多国语言、学贯中西者不乏其人,但钱钟书是独特的。
睿智使他进得去,出得来,登堂入室;渊博使他站得高,看得透,热爱人生而超然物外,洞达世情而不染一尘。
他被学术界誉为“文化昆仑”。
真正走近钱钟书时,也许你又会生出无限感慨!骨子里的狂狷有一种人外表温软,内心却十分强悍,钱钟书就是一例。
儿时的他,已显出禀赋异于常人,表现在“专爱胡说乱道”“好臧否古今人物”。
上小学时,父亲为他改字“默存”,叫他“少说话”。
事实上,直到后半生他才渐渐敛住锋芒。
钱钟书之狂,在清华读书时就开始显露。
1929年,钱钟书考入清华大学,放言要“横扫清华图书馆”。
从外文系毕业时,校方决定破格录取他留校,他一口拒绝了,并说:“整个清华没有一个教授够资格当钱某人的导师。
”钱钟书对同辈学人也多有臧否。
他对胡适派的文学史考证和陈寅恪式的以诗证史,均深表不满;对林语堂提倡的幽默文学,也大加嘲讽,说:“自从提倡幽默文学以来,卖笑变成了文人的职业。
”1992年,安迪先生到钱钟书府上拜望,请教其对几位文化名人的看法,他的评价几乎全是负面的:对王国维,说一向不喜欢此人的著作;对陈寅恪,说陈不必为柳如是写那么大的书;对张爱玲,很不以为然;对鲁迅,说他的短篇小说写得非常好,《阿Q正传》则应加以修剪才是。
黄永玉在《北向之痛》中回忆,“四人帮”横行时,学部通知钱钟书去参加国宴,说“是江青同志点名要你去的”。
钱钟书一再拒绝:“我很忙,我不去!”通报者只得讨饶:“可不可以说你身体不好,起不来?”钱立马回应:“不!不!不!我身体很好!哈!我很忙!”【深度评论】狂,容易让人想起狂妄;狷,容易让人想起耿直。
钱钟书的狂,绝非通常意义上的目空一切,而是率真性情的自然流露。
正如钱先生自己所言,“人谓我狂,不知我之实狷”。
【多维解读】 1.心境淡泊。
钱钟书说过,“即使司马迁、韩愈住我隔壁,也恕不奉访。
”他深居简出,不愿拜访别人,甚至拒赴国宴,目的只有一个,愿意用更多时间从事自己钟爱的事业。
一个“忙”字,将他珍惜时间、淡泊名利的品德展示得淋漓尽致。
2.艺高人胆大。
钱先生之狂,狂在才气,狂在学识,狂得汪洋恣肆,狂得令人折服。
若非学贯中西,如何能够对张爱玲、鲁迅等名家“说三道四”。
姑且不论其观点是否偏颇,但能够指出名家的不足,没有非凡的德识学养与才情胆略,自然是做不到的。
【适用话题】个性、真与美、坚守、超越、文化、偶像。
令人惊叹的“大阿官”钱钟书夫妇刚到牛津求学时,租住人家提供的伙食很差。
妻子杨绛担心他总吃不饱影响健康,就要搬家。
最初,不会做家务的钱钟书不同意,等妻子找到合适的房子后,才搬了家。
入住新居的第一个早晨,杨绛醒来,发现“拙手笨脚”的钱钟书竟然煮了蛋,烤了面包,热了牛奶,做了又浓又香的红茶,还有黄油、果酱、蜂蜜……连同一个床上用的小桌,径直将早餐端到妻子床前。
从那以后,他们一同生活的日子——除了在大家庭里,除了家有女佣照管一日三餐的时期,除了钱钟书生病的时候,早饭总是钱钟书起来做给妻子吃。
妻子怀孕时,他谆谆嘱咐:“我不要儿子,我要女儿——只要一个,像你的。
”并郑重其事地早早陪妻子到产院定下单人病房,请院长介绍专家大夫。
妻子产后住院期间,他每天探望,时常苦着脸说:“我做坏事了。
”不是打翻了墨水瓶把房东家的桌布染了,就是砸了台灯,再不就是把门轴弄坏,门关不上了……幸好妻子总是回答他:“不要紧,我会洗。
”“不要紧,我会修。
”他就充满感激,放心地回去了。
妻女出院时,他请汽车来接。
(作文素材)回到住所,他炖了鸡汤,还剥了碧绿的嫩蚕豆,煮在汤里,盛在碗里,端给妻子吃。
以致杨绛惊叹:钱家的人若是知道他们的“大阿官”能这般伺候产妇,不知该多么惊奇。
【深度评论】钱钟书除了是大作家、大学问家,还有一个重要的身份——丈夫。
在妻子杨绛面前,他没了不食人间烟火的清高,成了拙手笨脚,需要人照顾,却又恪尽职守的好丈夫。
【多维解读】 1.动人真情。
谁会想到,一个在学术上耿直得近乎狂妄的人,在家里、在妻子面前,竟是如此细腻,如此动情。
2.好习惯。
有一个习惯,钱钟书坚持了一
生,那就是为爱人做早餐。
这对平常人来说是一件小事,但对于钱钟书这样的大忙人、这样笨手笨脚的人,却是难能可贵的。
【适用话题】动人的细节、生活的美丽、风景、感动。
博学,已经成为一个传奇在美国耶鲁大学为他举办的茶话会上,他洋洋洒洒,应付自如,迷倒了所有与会者。
据一位与会学者回忆:“钱钟书博闻强识,出口成章,许多美国人都惊呆了。
他在茶会上,提及某位英语诗人,就用优美的英文背诵一段这位诗人的诗作;提及一位德国诗人,就用标准德文背诵了他的一篇作品;再提及一位拉丁诗人,他也能用拉丁文背诵一段。
这些诗人不见得是大诗人,作品也未必是他们的重要之作,但钱钟书都能流利背出。
”钱钟书不但将他的才华写进书里,而且也将其在现实生活中流溢出来,令世人为之惊佩与赞叹。
钱钟书享誉海外。
有外国记者说:“来到中国,有两个愿望:一是看看万里长城,二是见见钱钟书。
”20世纪80年代初,著作等身的哈佛大学教授哈里·莱文应邀来华,计划中就包括拜见钱钟书。
见面那天,钱钟书亲自开门,对莱文笑嘻嘻道:“啊,你是来参观这个神话动物……中国的高级知识分子的……哈哈!”交流中,两人在世界文化版图上纵横驰骋,相谈甚欢。
然而,回程路上,莱文闷闷不乐,最后说:“我自惭形秽!我所知道的一切,他都在行。
可他还有一个世界,我对其却一无所知!”【深度评论】凡是钱钟书的朋友、同事或学生,哪怕是仅仅与钱钟书交谈过一次的人,都会对他学问的广博、思维的深刻、反应的敏捷、悟性之高、记忆力之强,叹为观止。
诚然,他有超人的天资禀赋,不过,如果没有超常的勤奋,怎能成就如此伟业。
【多维解读】 1.海纳百川。
作为学者,钱钟书无疑是一座博学的丰碑。
他不仅博览群书、博古通今,学贯中西,还善于借鉴。
正是这种海纳百川的精神,让他拥有了令世人仰慕的才华。
2.积累。
如果没有早年不懈的学习,对几个国家的语言自然做不到脱口而出;如果没有长期的积累,那些国外诗人的妙句佳文又何以能信手拈来。
有人说,生命是一杯酒,是在时光的地窖中酿制的。
长年的积累,让钱先生如佳酿般芬芳四溢。
【适用话题】海纳百川、积累、钦佩、文化之美。
少年时那次挨打14岁时,钱钟书考入苏州桃坞中学,这是美国圣公会办的教会学校。
在这所几乎全部用英语讲课的学校里,钱钟书喜欢上了英语,他的英语成绩总是第一。
那时,他已经读了很多林纾翻译的外国小说,这些小说带领他走进了一个新天地。
他把林纾翻译的哈葛德、狄更斯等人的作品读了一遍又一遍。
这年,钱钟书的父亲到清华大学任教,寒假没回家。
没有严父管教,钱钟书非常快活。
他借了大批的《小说世界》《红玫瑰》《紫萝兰》等刊物,读得很痛快。
转眼暑假到了,父亲还没有回来,钱钟书仍然像寒假一样贪看小说杂志。
不料假期过半,父亲却回来了。
父亲回家的第一件事是叫钱钟书和钱钟韩各作一篇文章。
钟韩的一篇很受夸赞,钟书的一篇却不文不白,用字庸俗,父亲气得痛打了他一顿。
这顿打激起了钱钟书发奋读书的志气,他从此变得很用功,作文大有进步。
他还学着作诗,只是并不请教父亲。
钱钟书18岁时,常为父亲代笔写信,由口授而代写,由代写信而代写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