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 毛细管电泳分离技术-2015

第三章 毛细管电泳分离技术-2015


第二节 毛细管电泳基本原理
• 一、毛细管电泳的理论基础 • 在毛细管电泳中带电粒子所受的驱动力: 电泳力和电渗力。 • 电泳和电渗是毛细管电泳分离理论中最基 本的概念。
(一)电泳和电渗
• 电泳(Electrophoresis)是指溶液中带电粒子(离子、 胶团)在电场中定向移动的现象。 • 电泳是驱动电解质运动的第一种动力,如此形成 的粒子移动简称为泳流 • 电泳迁移速度ve : ve= μeE = μeV/L • μe:电泳迁移率(电泳淌度); E:电场强度; V-毛细 管柱两端施加的电压;L-毛细管柱的长度。 • 被分离组分在毛细管中的运行时间t (p86有误)
1.带电分子的本质
• 微粒的净电荷、大小、形状和相对质量对 它们的电泳淌度有相当大的影响。 • 分子的带电量与大小的比例是一个重要的 参数。 • 电量与大小的比例(e/r)越大,分子在给 定条件下,迁移得越快。
2.电泳系统的性质
• 电泳缓冲液的离子构成、温度、电泳缓冲 液的pH值、操作电压、载体介质的选择
第三章 毛细管电泳分离技术
第一节 概

• 电泳是基于两种或多种带电粒子或微粒, 它们所在的介质受到外加直流电场的作用 下,其迁移速率不同而得到分离的一类方 法。(electrophoresis )
发展历程
• 1807年,Ferdinand Frederic Reuss就观察到了 荷电物质在电场力作用下会发生运动的现象。 • 1909年,由Michaelis对此现象的描述中提出电 泳这个术语(elektron和pbore,分别代表电和搬运 者的意思 ) • 1937年,Tiselius(瑞典)将蛋白质混合液放在两 段缓冲溶液之间,两端施以电压进行自由溶液电 泳,第一次将人血清提取的蛋白质混合液分离出 白蛋白和α 、β 、γ 球蛋白,电泳技术才得到有 实际意义的发展,Tiseluis也因此获得了1948年 度的诺贝尔奖。 • 到20世纪50年代,电泳已经是一种与纸和薄层的 平面色谱技术一样的实验室常用技术。
2.电压的影响
• 施加的分离电压越高,分辨率越大。 • 根据欧姆定律,电压与电流呈线性关系, 在熔凝毛细管中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的平方 成正比,焦尔热 • 电流的产生与缓冲溶液的阴离子种类有关 , 应选用相同电压下电流小的阴离子制备缓 冲溶液。
3.黏度
• 在凝胶电泳中温度的增加可改变媒介的黏 度。
4.区域的畸变
• 在一个电泳泳动期间,特别在凝胶柱上, 如冷却不充分,凝胶较暖部分的迁移带的 移动速度会比那些较冷的部分快。这个迁 移速度的差异产生了弯曲带。 • 这个可以导致相邻区的重叠和差的分辨率。
(五)影响电泳淌度的因素
• • • • • • • 1.带电分子的本质 2.电泳系统的性质 (1)电泳缓冲液的离子构成 (2)温度 (3)电泳缓冲液的pH值 (4)操作电压 (5)载体介质的选择,
一、毛细管电泳的进样技术
• • • • • • (一)直接在线进样 (二)近端进样及双向进样 (三)流动注射与毛细管电泳联用(FI-CE) (四)液相色谱与毛细管电泳联用 (五)光学门进样 (六)流动门进样
光学门进样装置示意图
流动门进样装置示意图
二、毛细管电泳检测器
• 高压电源可对毛细管施加5~50 kV电压,操作电 压一般控制在5~30 kV范围。 • CE通常使用内径10~100 μm、长12~120 cm (内 涂聚酰亚胺) 弹性融凝石英毛细管,毛细管的两 端分别浸泡在含有缓冲溶液的贮液槽中,毛细管 内也充满同样的缓冲溶液。 • 被分离试样可以采用重力法、抽真空法或电迁移 法等多种进样方式由毛细管一端进入。
N
2 Dt

2D
L
2D

l L
(Giddings的色谱柱效理论,Einstein扩散定律)
提高分离电压是增加分离效率的主要途径,在相 同的操作电压下,l/L =1,分离效率最高。此外, N与溶质的扩散系数D成反比,所以用毛细管电泳 分离大泳的分辨率 (Giddings )
1 V Ri 4 2D
0.5

eo
1 2
0.5
提高毛细管电泳的分辨率有两条途径: 一是通过增大分离电压来提高柱效; 二是控制电渗流,当电渗流移动方向与分离组 分的迁移方向相反,而速度大小相等时,分辨 率将趋于无穷大。
(四)影响分辨率的因素
• 1.毛细管电泳中的电解效应及缓冲溶液的选 择。 • 2.电压的影响。 • 3.黏度。 • 4.区域的畸变
• 固、液两相之间的相对运动发生在吸 附层与扩散层之间的滑动面上,此处 的电动势称为界面电动势,也称ζ电位。 • 由于处在扩散层中的正离子的溶剂化 作用,它在电场中发生迁移时,将带 动整个溶液向阴极移动,所以就形成 电渗流。
eo
4
veo eo E
E 4
• 电渗流速度Veo与ζ电位、ε、E成正比,而 与介质的粘度η成反比。 • 与HPLC柱不同,毛细管中的电渗流呈平面 流型,它不存在径向梯度。
• 要在维持高效情况下加快CE的分离速度, 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 ①短而窄内径的分离毛细管; • ②高分离电压; • ③高电渗流。 • 另外,对于带负电荷的分离物,通常在缓 冲溶液中加入阳离子表面活性剂,通过改 变EOF的方向来提高分离速度。
(三)分离效率和分辨率
• 毛细管电泳分离柱效方程式 a p p V l e eo V l2
1.电解效应及缓冲溶液的选择
• 在毛细管电泳中,阳、阴两极最有可能发生的电 极反应,其结果是阳极端因OH-被消耗而H+量相 对增加,阴极端则因消耗H+而使OH-量相对增加。 两极溶液的pH差距变大 • 电渗流则受溶液的pH影响很大。 • 所以,选择具有pH缓冲能力的溶液为分离介质 • 当缓冲液浓度(或离子强度)增加时,双电层的厚 度降低,Zeta电位减小,溶液的粘度增大,电渗 流速度将减小。减小电渗流会增加分辨率。过高 浓度的电解质容易导致溶液过热,会引起电泳区 带展宽,使分辨率降低。 (适度的浓度) • 所用缓冲溶液的种类也会影响电渗流 (磷酸盐溶 液)
20世纪70年代在HPLC的推动下,电泳分离技术成 为了一种“灰姑娘”式的技术 。 1981年,Jorgenson等[1]介绍了毛细管区带电泳 技术。 • 1984年Terabe等提出的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 • 1987年,Hjerten建立了毛细管等电聚焦。 • 1987年,由Chohen等提出了毛细管凝胶电泳。 • 1991年,Monnig等[2]首次提出了高速毛细管电 泳。 • 目前,毛细管电泳已广泛应用于氨基酸、肽、蛋 白质和核酸等离子型生物大分子的分离分析,加 入表面活性剂还可以扩大到中性粒子,甚至应用 到细胞和病毒等的分离。同时,在小分子化合物 的分离分析方面也取得了重大进展。
(3)电泳缓冲液的pH值
• pH对一个蛋白质分子上的净电荷有明显的 作用。 • 为了优化(蛋白质)分子混合物的分离, pH值的选择应以净分子电荷为基础。 • 例如,在一个电泳泳动期间,两个或更多 的蛋白质一起迁移而只形成一条区带。如 果我们在不同的pH值下进行分析,将导致 多余蛋白质带的出现,促使样品中其它蛋 白质的分离。
注:电渗流的速度 为泳流的若干倍
电渗流的速度为泳流的若干倍,且受pH等条件的 影响很大,在分离过程中很容易发生变化,因而 必须加以控制,使其在一定范围内保持恒定。
• 抑制毛细管中电渗流的办法: • 消除固液界面间的ζ电位或提高溶液的粘度; • 在毛细管的内壁涂上聚合物,如聚丙烯酰 胺涂层。
(二)分离速率
t
l ve

Ll eV
l-为毛细管柱从进样端至检测窗口的距离(有效长度)
• 电泳迁移率μe • μe =νe/E= Q/f
ve
Q f

V L
QV 6 R s L
Q-离子所带的净电荷;f-Stokes阻力系数。η是缓冲 溶液的粘度(动力学的),Rs是离子的有效半径(包括溶剂 化层)
• 当毛细管长度一定时,带电离子的迁移速 度与溶质离子的电荷、施加的电压、缓冲 溶液的粘度及带电离子的大小有关。
(4)操作电压
• 一个分子的迁移速率和媒介两边的场强是 成比例的。 • 但是,随着电压的增大对流也上升,导致 更强大功率的产生(功率以对流平方的方 式增加),这样一些功率以热量形式消散。 • 电压(或对流)应该要足够大以允许带电 分子的快速迁移,但也不能太大以产生过 量的热。
(5)载体介质
• • • • 选择最合适的载体介质以下面几点为依据: 样品质量 分子的大小 如果不得不使用筛分凝胶时,它的毛孔大小 (集中性)也应该要选择以适合所研究的分 子大小、分析所需时间。
二、毛细管电泳的分离模式
• • • • • • • • • 毛细管区带电泳(CZE) 胶束电动毛细管电泳(MECC) 毛细管凝胶电泳(CGE) 毛细管等电聚焦(CIEF) 毛细管等速电泳(CITP) 毛细管离子电泳(CIE) 毛细管电色谱 毛细管阵列电泳 亲和毛细管电泳
第三节 毛细管电泳装置
• 直流高压电源、毛细管、进样装置、检测 器和记录仪等
(1)电泳缓冲液的离子构成
• 由于带电分子表面的可电离层和电泳缓冲 液中离子间的相互作用,一个带电分子被 反电荷的离子团所包围。结果,它的净电 荷和电泳淌度都下降了。 • 选择一个合适的盐浓度显得很必要。
(2)温度
• 温度对电泳有显著的影响。 • 在一个电泳泳动期间,热量(焦耳热)会产生并 且在很多途径上影响着电泳扩散。 • 温度增加引起带电分子迁移带的扩散增加,如果 电泳持续时间长(数小时)扩散作用变得更显著。 • 温度引起蒸发作用 • 温度引起对流现象 • 为一次电泳泳动选择一个最佳温度并在整个分析 过程中都维持着是必要的。
• 电解质区带的移动速度(Vi)等于电解质区带 的电泳迁移速度(Ve)与溶剂流速度(Veo)之 和。 Vi = Ve + Veo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