焊接热源模型的研究进展
数:
(4 5
#
!( ", ), ") &! ( 3) ;
;
(65
#
;
(7"
#
,
( "" )
"1!
激光焊接温度场解析式
2#3
式中: ! ( 为椭球心部最大的热流密度值。 3) 根据能量守恒以及 4 *! ( ,#, 6*! ( 2 #, 7*! ( 1 #,得
’!" - , ’!) - 2 ’!" ( 1 ・ ・ 。 ( !( ", ", $) & :" ! % ; ; ; "# ) ,21 ! " !
・
’
"
, ( 1)
种热源分布函数,因为它将热源按高斯函数在一定 的范围内分布。其函数为:
4
4( 0) ,4 ( 5) "
7)0
,
( 8)
式中:!5为环境温度; $,&$5为热输入率, !; & 为有 效系数; $5为热源功率; $为热扩散系数; % 为焊接速 度 ; ), ", # 组 成 定 坐 标 系 ; !, ", # 组 成 动 坐 标 系 ; ・ ;-为 电 压 ;.为 电 流 ;(为 "为 热 导 率 ,! A ( B N ) 整数; % 为板厚。由材料熔点温 度 , 可 以 确 定 熔 池 等 温 线 OP、 熔 合 区 2Q 与 热 影 响 区 RSQ 的 大 小 。 对 于 大 厚焊件上表面堆焊,热是沿 / 个 方 向 传 播 的 , 则 可 以 把热源看成是一个点热源。瞬时集中点热源所形成 的温度场可由其解析式( 得到 G1H, 而 厚 度 为 / 无 限 大 4) 薄板上线状热源的温度,由式( 计算 G1H,得到的温度 /) 场 是 以0为 半 径 的 平 面 圆 环 。 应 用 面 热 源 时 将 试 件 简
摘 要:采用纳米镍粉为中间层对 (>1? 钛合金与 1;@1A0%B(% 进行了扩散焊接试验。 通 过 金 相 分 析 、 能 谱 分 析 、 9 射 线 衍 射 等 手 段 对 焊 接 接头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结果表明,纳米镍粉成功地阻止了钛合金与不 锈 钢 的 互 扩 散 , 抑 制 了 (%2" , (%2"4等 脆 性 相 的 形 成 , 在 接 头 形成了具有一定塑性的 0%7(% 型金属间化合物,但由于纳米镍粉中间层不致密,从而导致接头强度较低。 关键词:纳米镍粉;扩散焊;钛合金;不锈钢 中图分类号: (L68/.B 文献标识码: >
#
因为在实践中人们知道,熔池在大多情况下并 不是球对称,因此提出了椭球热源对其进行改进。 椭球形热源分布函数 243 以 ( $, $, $) 为 中 心 , 平 行 于 坐 标 轴 ( ", ),
! & , ! ( ", ", $) &$ 。 这 种 热 源 分 布 函 数 在 早 期 用 ,-. /有 限 元 分 析 方 法0 计 算 焊 接 温 度 场 时 应 用 较 多 , 人
+ 7/! A 0 + 7/) A 0 , 4( ), !) I /$ " " #+ 04
7
4
4
4
4
( U)
式中: $ 为能量输入率;0 为热流分布特征半径。为方 便,引入固定坐标系 ( ,式( 可为如下形 ), ", # ) U) 式:
"% ・试验与研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束流焊接,以能量更为集中的激光、电子束等作为 热源,功率密度一般大于1515 ?@ A B4。
! 1.1
现有热源模式
C+D+&E*F# 的解析模式
在 上 世 纪 /5 年 代 提 出 的 经 典 C+D+&E*F# 解 析 模 式 G1H
中 ,热源按作用的焊件几何形状的不同而被简化为 点状、线状或面状热源。理想点热源沿工件表面移 动时计算瞬态温度场的经典解析模式见式( 。 1)
%$*! +, "! - . ,
加热时间为:
( 4)
前半部分温度梯度不像实际中那样陡变,而椭球的 后半部分温度梯度分布较缓。为克服这个缺点,提 出了双椭球热源分布函数。把热源分为前后两个部
$*
".
!
" , /
#
( 5)
分,前半部分是个 " ( % 椭球 , 后 半 部 分 是 个 " ( % 椭 球 。 设前 半 部 分 椭 球 能 量 分 数 为 99, 后 半 部 分 椭 球 能 量 分 数为 9&,且 99*9&&# ,则在前半部分椭球内热源分布为:
15 15
化为无限长细棒,断面处作为热源,其温度场可用 一维传热微分方程计算,则断面 1处有热源 , 距 热 源
) ,经 + 时刻的特解由式 ( 6 )表示G1H: !I 24 $ , "JK 7 / A4 6$+ ’( ( 6#$/+ )
!
"
( 4) ( /)
!I !I
$ "JK 7 04 , 6$+ 6#$/+
!
"
)4 $ , "JK 7 5.8 6$+ ’(1( 6#$+ )
!
"
( 6)
?@ A B ,而对高能
4
・ ;2为 距 点 式 中 : ’( 为 比 热 和 密 度 的 积 , @ A ( B/ N) 热源的距离 24,)43"43# 4。这种以集中热源 为 基 础 的 计 算方法,假定热物性参数不变,不考虑相变与结晶 潜热,对焊件几何形状简单归为无限的 ( 无限大,无 限长,无限薄) ,计算结果对远 离 熔 合 线 的 较 低 温 度 区 ( T855 N )较准确 ,但对和焊缝性能相 关 的 关 键 部 位 2Q 及 RSQ 误 差 很 大 。 但 由 于 此 模 型 计 算 方 法 简 单,仍广泛应用于工程上。
通过坐标变换可以得出在固定坐标轴下热源分 布函数为
’!) - 1 ’!2#8/ ( =’$ ) 3 ! % ;’!" - 1・ ・ !( ", ", $) & :" ; ; ! !1 " !
# # # # #
"1%
/ 1
#
。
( "! )
"14
双椭球形热源分布函数2)3 以椭球形热源密度函数计算过程中发现在椭球
收稿日期: 455/75;75; ;修回日期: 455/71475< 基金项目:高能束流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资助
式中: 为半径 0 处的表面热流, ! A B4; 为热源 4( 0) 4( 5) 中心处的热流量最大值; ) 为热 源 集 中 系 数 , 是 与 焊 接方法相关的常数; 0 为距热源中心的距离。 实践证明,相当部分热量是通过辐射和热传导 直接输给焊件的。 PFV"#%)VGUH等人对此做过修正,通过 对材料性能参数修正或设定损失系数等方法进行处 理 。 2W%"$BF& 和 XWYEZG[H 等 人 认 为 另 一 种 高 斯 分 布 的 热 源可写为:
#
焊接技术
#
#
第 !! 卷第 " 期 #$$% 年 # 月
# # # # # #
#
’!" - & ’!) - 1 ’!" ( & :% ・ ・ , ; ; ; !&! " ! 式中: ! ( " , ) ," )为功率密度, < ( 7#。
!( ", ", $) &
( "" )
对 "#*"#+ # 为电源位置滞后的时间因素。此时 "#*"#+ ! & ,
焊接是一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对焊接温度场 的模拟是国内外焊接工作者研究的热门课题。在工 业上人们非常关心的焊缝及热影响区的扭曲、残余 应力、抗拉强度等指标 ,都直接与焊接热熔化过程 的热循环密切相关。要想准确测量焊接过程残余应 力、焊缝强度 ,必须首先保证焊接热循环计算的准 确性。为了计算这些焊接过程的热循环,人们提出 了下面讨论的一系列计算模式。电弧焊以电弧作为 热源,功率密度一般为15 = 4>15
! 99% ; ・ ・ 。( !( ", ), #, $) & :" ; ; "% ) !1 ! " ! 将上式中 99的换为 9&,即可得到后半部分椭球内热
’!" - 1 ’!) - 1 ’! 2#8/ ( =’$ ) 3 / 1
"19
源分布的计算式。 讨论与分析 综上所述热源模式以解析方法假设较多,却难 以提供在熔合线、>?@处的精确计算结果,而且不考 虑电弧力对熔池的冲击作用,但它较简单,意义明 确,易于计算,工程上仍得到广泛应用。如:李义 丹 293等人推导出了 =AB 焊温度场的解析式;庄其仁 2#3 推 导出了激光焊温度场的解析式。利用高斯分布的表 面热流分布函数,采用有限元或有限差分法,能够 进一步提高高温区的准确性。但仍未考虑电弧挺度 对熔池的影响。球状、椭球、双椭球热源分布等都考 虑了电弧力的影响,而且计算结果每一种方案都比前 一种更准确,但同时也增加了计算量,这有利于应用 有限元或有限差分法在高速计算机上进行计算。 结论 随着计算机工业的高速发展,利用有限元或有 限差分法,在高速计算机上进行计算,将成为焊接 温度场计算的主要方法,而焊接热源模型的选取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