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领导人选举制度

中国领导人选举制度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领导人选举制度篇一:浅析中国与美国元首选举制度差异原因浅析中美两国领导人的选举制度差异的原因摘要:中美两国作为当今世界上的两个大国,在国家选举制度上的相同和差异是值得关注的,而两国的国家领导人选举制度更是值得浅析的。

选举是民主政治的基础和保障,政治选举在西方国家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体系已趋于完善,中国历经了上下五千年的封建专制王朝,一直以家族血统传承政治职务,而政治选举制度始于近代,时间相对短暂,所以还不完善,美国臻于完善的选举制度无疑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参考,美国根据自己的国情构建的符合自己国情的制度,他们的这种先进制度需要我们选择性的学习。

关键词:领导人、选举制度、差异、原因选举制度,顾名思义就是指一个国家选举其国家领导人或各级政权代表的,由有关程序、法律、规则等构成的一整套体系。

一国的选举制度既是该国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与该国的其他政治制度有密切关联,还与该国的历史传统、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等息息相关。

一、中美两国领导人选举制度的概述(一)美国的领导人选举方式美国总统并不是直接民选,而是(中国领导人选举制度)由各州按照人口的比例委任选举人团代表选出。

获得一个州相对多数选票的候选人,其所属政党可推选该州所有的选举人作为团代表,各州选举人团代表皆为民选。

另外值得一提的还有选举团制度,美国宪法规定,美国总统由间接选举产生。

拥有投票权的人称为“选举人”,由各州分别推派,再由各州选举人组成“选举团”,集中在本州的州府投票选举总统和副总统。

各州选举人的人数等于该州派出的参议员人数和众议员人数之和。

美国宪法规定,各州不论大小,每州各有两名参议员,国会众议员依据各州人口比例分配名额选出,美国人口普查每10年进行一次,依普查结果重新分配众议院议席。

美国的国会议员由各州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采取多数选举制度,美国人称作“相对多数制”,即在应选名额只有一名的情况下,得票最高的候选人当选,得票数不要求超过有效选票的半数,也被称作“领先者当选”制度。

(二)中国的领导人选举方式根据宪法和有关法律规定,国家领导人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或决定。

选举国家机构领导人员的程序,包括推荐候选人、讨论酝酿候选人、确定正式候选人、投票选举等几个步骤。

国家主席产生程序一般是: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召开期间,由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会议主席团,会议主席团根据中共中央的建议提出国家主席、副主席的候选人名单,由各代表团讨论。

然后,会议主席团根据多数票原则确定正式候选人名单,用等额选举的办法,提交大会表决,产生国家主席和副主席。

中国在一般选举中均采用以过半数票获胜的绝对多数制。

中国领导人的选举,实际上更像是一个领导团队的平稳交接。

每一代领导团队都是富有丰富基层工作经验,经得住考验的,在上任前都要经过几年的考核观察才可顺利交接。

二、中美两国领导人选举制度差异的原因(一)经济基础的差异马克思曾经说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1作为上层建筑序列的选举制度,当然也无法摆脱受制于经济基础的命运。

美国是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它的经济基础是私有制,其社会生产资料受控于资产阶级,而资产阶级之间又是互相制约的。

由于彼此竞争的关系,美国的选举制度是为适应这种私有制而诞生的。

而回归到我国,由于公有制是我国的经济基础,生产资料是由全民或集体所有的。

尽管我们不否认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在这种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以及其他各种经济分并存的前提下,缓和的选举制度就不失为当下我国选举制度的首选。

(二)意识形态的差异中美两国有不同的历史文化,也因此有着不同的意识形态。

但是不论是美国的民主大选还是中国以领导人团队形式的平稳交接,都是符合两国政治文化特点的。

从历史文化的发展来看,美国实际上就是一个移民的国家,各个不同的民族、文化、语言、习惯混杂在一起。

所以,美国的政治见解十分多样化。

同时由多元文化混杂的历史经验又使他们善于处理这样的情形,因此不同的政治思想又可以不分主次的共存。

而中国虽然也是个多民族国家,但归根结底还是属于统一文明、血缘体。

因此,中国人拥有近乎同样的文化习惯以及民族认同感。

所以,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更善于处理的是统一文明体内部的统一与和谐,否则会产生混乱,甚至是战争。

这也是为什么经过近百年的斗争后得出了一党执政、多党合作的政治体制和民主集中的政治生活方式两个结果的原因。

而且,至少在目前看来这样的政治体制是稳定的,而稳定又是中国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

(三)理论基础的差异美国的政权类型是受孟德斯鸿的“三权分立”2的启蒙,并经过麦迪逊、汉米尔顿等为代表的联邦党人的潜心研究,形成了完整意义上的三权分立。

它的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可以相互合作,更重要的是又可以相互制衡。

正是在这种政权类型的背景下,决定了其选举制度可以采取较为激烈的对抗模式且不至于失去限度,毕竟三权的制约本身,尤其是联邦法院大法官职务的终身制更加强了监督的独立性,这个本身就是一种监督。

而我国则不同,我国的政权类型理论滥筋于卢梭的法律公意论,这种理论模型推崇一种以立法权为主导的集权主义,即立法权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而司法权、行政权次之,处于一种附属的地位。

我国的国家主席的产生又是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这一立法机构中选举的,我国的人事权、财政权都分别掌握在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手中,因此,在我国的这种模式下不可能出现类似美国的那种激烈的对抗模式。

(四)现实条件的差异美国是一个经济已经经历了几百年高速发展的国家,在当下,它的经济高度繁荣,社会极其稳定,科学技术也是日新月异。

除此之外,美国的周边国家都是比较本分的国家,甚至在很多方面加拿大、墨西哥几乎高度依赖美国,因此美国总体上呈现一种高枕无忧的态势。

尽管有所谓的恐怖主义威胁,但大部分都远离美国本土。

在这种情势下,美国当然可以进行耗时一年多的激励选举而无需带有太多的顾虑。

但我国的现状并非如此,尽管近三十年来我国的经济也一直呈现高速增长的状态,但在这个高速增长的数字背后,存在着太多的我们无法回避的事实。

首先,我国社会的贫富差距在不断增大,这种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的情势若得不到控制,国内的矛盾将不断恶化。

事实上,当下已经有了些许的苗头。

其次,一些极端势力不断制造恶性事件,试图激化民族矛盾,如7.5事件、4.13事件等等,恐怖主义(如东突)等在我国也有抬头的趋势。

再次,我国的周边安全局势也不容乐观,如与日本的钓鱼岛之争,与印度的藏南之争,台湾问题,南海主权问题等等,再加上美国的四处染指,使我国的安全局势更加变幻莫测,更加难以预测。

事实上,各国有各国的环境,每个国家都会以自己的意识形态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方向。

世界上没有一个完美的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政治制度模板,从传统的西方政治制度到由中国特色的政治协商制度,每个国家都应该探索适合自己的政治发展道路,寻找符合本国国情的政治逻辑。

无论各国领导人以怎样的方式选举,只要能够选出适合本国情况,能够带领国家朝着繁荣昌盛方向发展,就都是值得肯定的。

注释:1.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的总和。

2.三权分立亦称三权分治,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的建制原则。

其核心是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相互独立、互相制衡。

参考文献:1.王玉明.选举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2.孟德斯鸿.张雁深译.论法的精神.北京:商务印书馆3.王颖.中西方选举制度的差异分析.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xx.(12)4.陈丽平.中国选举制度的变迁:由提名画圈到差额选举.海南人大.20xx5.于浩.世界各国选举制度扫描.中国人大.20xx(22)篇二:比较中美两国的选举制度比较中美两国的选举制度选举是一种公共选择,是公共领域活动的一部分,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我国现代意义上的选举道路开始铺展。

我国在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发展道路过程中,民主选举是无论如何避免不了的,选举政治是我国实现人民主权的根本和基础。

当前我国的选举由国家法律统一加以规范,全国人大常委会统一部署,中央和地方党委实行领导,个地方人大常委会具体组织。

如何搞选举与中央的态度和国家的政治气候有密切关系,与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选举制有很大关系,选举作为公民社会表达意愿的方式,决定着基层政权、人民代表的素质和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及党组织的工作评价。

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底蕴,从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选”和“荐”不能等同于现代意义上的民主选举,例如奴隶社会的王室贵族凭借宗法和血统世代继承高官显职,从而控制奴隶社会统治权的王位及贵族的世袭特权是世卿制。

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地主阶级主要通过军功和养士这两条途径把中小地主及其知识分子吸收到新的政权机构中来。

两汉时期实行察举和征辟,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是通过品评,把人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和下下九等。

而后的科举考试取士制度与以前选官制度的根本区别,在于普通读书人可以自愿报名参加官府的考试,扩大了选举的范围,使封建地主阶级的选举制度能够发挥更大的效力。

1905年,随着专制主义王权的没落,科举制度也被扫进了垃圾堆,但学而优则仕、官本位思想以及官员的朝上心态都没有发生什么大的改观,官官相护的官僚体制也是如此。

先有国再有民的心理使各级官员认为只要巴结好了上司,就可以高枕无忧,这就是传统文化的后遗症。

毫无疑问,这种现象与选举有关,和我国公民社会不发达,在国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中,社会力量的缺失有关。

从选举方式来看,当前我国选举可分为两种:一是县、乡级人民代表以及“村官”等的直接选举;二是间接选举,指全国人大代表、省级人大代表和设区市级人大代表,分别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包括全国人大代表、县以上地方各级人大选举上一级的人大代表和本级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各级人大选举本级人民政府正副职领人、法院院长和检察院检察长,以及国家(政府)各级领导人的选举。

其中,人大选举最能体现代议制的本质。

直接选举更能从根本上体现出人民主权的本质,其体现的代议民主的程度更高。

而我国人大系统的直接选举是指乡、镇和县这两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村(居)委会成员都是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党内也有直接选举,一般是在党的基层组织进行,即召开党员大会由党员直接投票选举。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代议制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人大间接选举有如下步骤:选举的部署和包括确定选举范围在内的准备工作、提名候选人、确定正式候选人、投票选举和确定当选等。

中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

第一步是提名。

第二步是酝酿、协商各项人选。

第三步是投票选举或决定各项人选,而在这一阶段,至少要举行三次全体会议:在第一次会议上产生国家主席,然后由新当选的国家主席提出国务院总理的人选;在第二次会议上决定国务院总理,然后由新任总理提出国务院其他组成人员的人选;在第三次会议上产生国务院其他组成人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