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选举制度 上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选举制度 上


由省级选举实施细则规定的标准,主要是: 代表性别:妇女代表应占总数的20-25% 政治面貌:中共党员应占总数的65%以下。 身 份:各地确定工人、农民、知识分子、解放 军、民主人士、爱国人士、宗教人士、归侨在应选代 表中的比例关系的规定。 还有是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规定,但是在选举中 必须掌握的标准: 年龄结构:强调代表的年轻化,控制55岁以上代 表的数额。 学历结构:各地都强调提高代表的学历水平。
代表候选人的介绍方式:第二部选举法规定,各党派、
团体和选民,都可以用各种形式宣传代表候选人,但在选举日 须停止对代表候选人的宣传。 1982年的修改,将宣传代表候选人改为介绍代表候选人。 2004年的修改,进一步明确:“选举委员会或者人民代表大会 主席团应当向选民或者代表介绍代表候选人的情况。推荐代表 候选人的政党、人民团体和选民、代表可以在选民小组或者代 表小组会议上介绍所推荐的代表候选人的情况。选举委员会可 以组织代表候选人与选民见面,回答选民的问题。但是,在选 举日必须停止对代表候选人的介绍。” 2010年修改 “选举委员会根据选民的要求,应当组织代表候 选人与选民见面,由代表候选人介绍本人的情况,回答选民的 问题 ”
7、代表候选人
代表候选人提名方式:各政党、各人民团体,
可以联合或者单独推荐代表候选人。第二部选举法 规定任何选民有三人以上附议,也可以推荐代表候 选人。1986年修改选举法,改为选民十人以上联名 也可以推荐代表候选人。 代表候选人确定方式:第二部选举法增加了预 选的内容。1986年取消了代表候选人预选的内容。 2004年修改选举法又规定:对正式代表候选人不能 形成较为一致意见的,进行预选。
1983年人大常委会的《关于直接选举的若干规
定》特别规定,下列人员准予行使选举权利:
(1)被判处有期徒刑、拘役、管制而没有附加 剥夺政治权利的; (2)被羁押,正在受侦查、起诉、审判,人民 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没有决定停止行使选举权利的;
因反革命案或者其他严重刑事犯罪案被羁押,在被
羁押被监视居住的;
二 选举制度的主要原则 1、普遍原则
指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普遍性。中国宪法和选举 法规定:中国年满18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 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序、财产 状况和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依照法律 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2、平等原则
指不允许任何选民有任何特权,也不允许任何选 民受到任何限制和歧视。选举法规定,“每一选民在 一次选举中只有一个投票权”。
9、选举机构
选举法第8条规定: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县、 自治县、乡、民族乡、镇设立选举委员会,主持本级 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不设区的市、市辖区、 县、自治县的选举委员会受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 委员会的领导。乡、民族乡、镇的选举委员会受不 设区的市、市辖区、县、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常 务委员会的领导 问题:被选举单位领导选举自己的工作,是否 合适?建议方案: (1)设立独立选举委员会——甚至作为常设机 构(解决流动选民登记问题)
选举制度 是由一系列与选举原则、选举程序、
选举方法相关的,经由法律规范形成的各种具体制度 构成的总称。选举制度是国家民主政治的基石。 选举制度与选举法不完全是一回事。 选举法是公民实现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的法律依据, 一般是指选举国家代议机关代表的法律。 选举制度的内容则比之宽泛得多,不但指代议机 关代表的选举制度,而且还包括其它国家政权机关及 其组成人员的选举产生的制度。我国的选举制度除选 举法外,还有宪法、解放军选举办法、全国人大组织 法、地方组织法、代表法、检察院组织法、法院组织 法以及有关的地方性法规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
(4)正在被劳动教养的;
(5)正在受拘留处罚的。
3、投票形式 与差额选举
投票形式:第二部选举法规定,各级人民代表
大会代表的选举,都采取无记名投票方法,增加了
委托投票的内容。1986年的修改对委托投票的人数
做了限制,“每一选民接受的委托不得超过三人”。 1995年的修改,增加了设立流动票箱的规定。
差额选举:第二部选举法确定,全国人大和地
2、新中国选举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先后制定颁布过2部
选举法,并对第2部选举法进行了4次修改。 第1部选举法:1953年2月1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 会第22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 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于当年3月1日 正式公布实施。 第2部选举法:1979年7月1日,第五届全人大第 二次会议通过《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人民政 府组织法》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 表大会选举法》,从1980年1月1日起施行。
• 第五次修正:2010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 三次会议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全
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的决定》 • 这次修改的五个亮点: • (1)平等:城乡选举首次“同票同权” • (2)透明:应当组织代表候选人与选民见面 “选举委员会根据选民的要求,应当组织代表候选人与选民 见面,由代表候选人介绍本人的情况,回答选民的问题 ”
第一次修正:1982年12月10日,五届全国人大五 次会议对选举法和地方组织法作了第一次修正和重新 公布。 第二次修正:1986年12月2日,六届全国人大常 委会第18次会议对选举法和地方组织法作了第二次修 正并重新公布施行。 第三次修正:1995年2月28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 委会第12次会议 第四次修正: 2004年10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大 常委会第12次会议对选举法和地方组织法作了第四次 修正并重新公布施行。
3、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原则
直接选举是选举制度完善的一个重要环节。我
国现阶段普遍实行的是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 合的原则,但最终是要实现完全的直接选举。
4、秘密投票(无记名投票)原则
所谓秘密选举,它包括有两个内容,其一是选 举人在自己所填写的选票并投出的选票上,不署 姓名;二是选举人所填写的选票内容,不对任何
新《选举法》与1953年选举法相比,有如下变化: (1)将直接选举的范围扩大到县级; (2)将原规定的无记名投票和举手表决并用,改为 一律实行无记名投票; (3)规定一律实行差额选举; (4)将原按选民居住情况划分选区,改为可按生产 单位、事业单位、工作单位和居住状况划分选区; (5)规定任何选民或代表只要1人提出,3人以上附 议,都可推荐代表候选人; (6)规定可进行预选; (7)规定可以采取各种形式宣传代表候选人。
三、直 接 选 举 1、 直接选举的范围
1953年选举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均以普选方法产生。普选 包括:乡、镇、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人民代表大会代 表由选民直接选举;县以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 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即实行间接选举。 1979年选举法确定: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县、 自治县、人民公社(1982年改为乡)、镇的人民代表 大会代表由选民直接选出,将直接选举的范围扩大到 县级人大代表。
(新) • “选举委员会可以组织代表候选人与选民见面,回答选民的 • •
• • • •
问题”。(旧) (3)公正:代表候选人近亲属不得担任监票人 新修改的选举法增加规定:“代表候选人的近亲属不得 担任监票人、计票人。” (4)广泛:应当确保适当数量基层代表 新修改的选举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 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应当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应当有适当数 量的基层代表,特别是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代表。” (5)规范:完善“细节”保护选民意愿 如:新修改的选举法规定:“选举时应当设有秘密写票 处。”
方各级人大代表全部实行差额选举。由选民直接选
举的代表候选人名额,应多于应选代表名额的1/2
至一倍。1986年修改为1/3至一倍。
4、选区划分与选民登记
选区划分:第二部选举法规定,选区应按生产
单位、事业单位、工作单位和居住状况划分。 1983年规定,按照每一选区选1-3名代表划分选区 选民登记:1986年修改选举法,确定了经登记 确认的选民资格长期有效。新登记选民范围:新满 18周岁的、被剥夺政治权利期满后恢复政治权利的 选民。对选民登记后迁出原选区的,列入新迁入的 选区的选民名单。 1995年修改选举法,增加了选民可以凭身份证 或者选民证领取选票,实行凭选民证参加投票选举 的应当发给选民证。
一、概述 二、选举制度的主要原则 三、直接选举
一 概 述
1、“选举”、“选举制度”的涵义
什么是选举?日本人最早以汉语“选举”一词
来意译英语的“election”。《不列颠百科全书》认
为:选举是通过投票作出政治抉择的一种手段,它 用于选择领导人和对重大问题作出决断。
• 选举是指某一社会群体中的全体或部分成员,按 照既定的方式和程序,根据自己的意志,选择若 干人员担任公职的行为。 • (1)“社会群体”包括国家、政党、社会团体、 企事业单位和基层群众组织等。 • (2)“全体或部分成员”指的是选举主体问题。 • (3)选举应设定方式和程序。 • (4)选举人应根据自己的意志。 • (5)目的是为了选举公职人员。
5、代表名额的分配
选举法对县级人大代表名额分配有: (1)基数:县级人大代表基数为120名。 (2)限额:县级行政区内每5000人可以增加一名 代表;人口超过165万的,代表总名额不得超过450名; 人口不足5万的,代表总名额可以少于120名。 (3)选区名额上限:每一选区不得超过3人。 (4)人口比例:人口特少的乡(民族乡、镇)至 少要有代表1人。
人公开。1978年修改通过的宪法,规定了各级人大
代表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方法选举产生。
5、差额选举原则
1979年选举法,总结了建国以来选举实践的经 验,将等额选举改为了差额选举,规定“全国和地 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候选人名额应多于应选代 表的名额” 。 1986年修改选举法,将由选民直接选举的代表候 选人名额,改为应多于应选代表名额的1/3至一倍 (原来是1/2—1倍)。 间接选举中候选人应多于应选代表数1/5—1/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