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的经验-作文部分

我的经验-作文部分

趁期末考试结束,GRE分数出来以前,写写我的准备历程吧。

首先声明,我不是牛人,不求高分,也没有多长的准备时间。

此文送给所有不牛也没时间的,正在寄托上惊叹牛人并迷茫的人,能对大家有一点点帮助我也会很开心的。

一、基本情况专业:化学(对GRE要求那是出了名的不高,其他方面有点优势的人,450+800+3.5就差不多了)对自己的要求:过了上述最低限就行,要是能有500+800+4.0足够让我开心一阵子。

要求不高吧:)英语基础:还不错,四级573,六级544,老托福64+61+61(620)+4.5。

话说作为一个中国英语教育方式的受害者,托福语法考61有点丢人了。

实际上我的强项在听力和阅读,可是G不考听力,阅读又实在难得可以,无奈。

二、两次考试经历说起我第一次考G,可是被新东方误导惨了,上完培训班就以为非得考到600+800+4.5,以为非得翻个十遍二十遍的红宝,以为非得做N多遍真题,以为非得耗个四到六个月,后来同学的和我自己的经历都证明这些说法太夸张了。

当然内因还是自己不争气,八月初新东方结课到九月初机考,一个月的时间有半个月被我耗在了1/3本红宝上(我那时固执地认为一定要在机考前背完红宝),剩下的半个月中,大概只有一周在看作文,没办法,准备作文就要开电脑,开了电脑就容易堕落。

在这一周中,有4天在严格按照新东方讲的逻辑错误类型找argu的错误,剩下的时间浏览了issue笔记、练习了模版、看了点强人师姐的范文(主要用来拼凑模版),所以作文是裸考的,考场上明显的感觉凑句子速度极慢,所以两篇都没写完。

不过我在考前一两天就觉得自己这水平必然考不好,已经作好笔试cancel的准备,所以考完并不怎么郁闷(是不是太不上进了?)因为决定cancel,又因为觉得红宝才勉强过了一遍时间肯定来不及,笔考就干脆没准备。

2006年10月28号,走进笔试考场,潇洒cancel,然后开始认真答Q,随便涂V。

我的考G初体验就这样莫名其妙的结束了。

若不是身边很多同学的经验帮助,我恐怕没有勇气在半年后再次走进考场。

机考裸考结束后不久,就在同学的怂恿下报了0706G,当时还怀疑自己是不是第二次白给ETS钱。

后来倒是相当感谢她,因为在她的催促下报的早,还挑了个非常合适的机考时间,要知道在南京这种重灾区,当时又宣布这是最后一次旧G,能自己挑时间实在是太幸运了。

后来是我恋爱了(先别汗),而我GG恰好是突击成功的典型例子。

10天准备机考,30天准备笔考(包括背单词噢),490+770+3.5,对于一个英语基础比我差,又特别爱睡觉的人来说,这么短的时间,突击出这个分数很不错了(虽然数学实在丢人。

)。

他的突击成功让我鼓起了勇气,而他的备考方法也颠覆了我对新东方课程的过分信任,我对备考过程有了更清醒地认识,具体方法下面会提到。

另外,班上很多同学并不高的成绩让我充分认识到新东方强调的中国考生分数很高不过是种片面的观点,其实我这个专业的很多人并没考出什么高分,最后也能顺利拿offer。

第二次考G,时间安排上就合理多了。

机考方面,我挑了开学后28天的日子,正好又是月末,当月机警相当有用,另外这意味着寒假春节再怎么堕落也没关系。

笔试方面,往年6G会和我们的期末考严重冲突(所谓严重,是指笔考之前和之后一天各有一门考试,非常要命),然而今年春节迟,开学也就迟,期末考比往年迟了两星期。

实在是“天时”阿,这样好的时间怎能不好好利用呢?至于备考方法,下面有详细解释。

三、机考的准备方法在此强烈感谢写“17天复习方案”的seven_teen,这篇文章是我整个寒假的最大收获,让我对作文复习有了个明确的概念和大体的安排,所以建议大家先按作者搜索一下他/她的文章,看完再来接着看我这篇。

当然我最终的时间安排还是有些变化,因为我自己的观念和计划就一直在修正。

关于最前面的准备期,我大致是在寒假完成的,毕竟我上过新东方也考过一次作文,对机考的概念还是比较清晰的。

因此我主要是在寄托上下了一些资料,其中包括seven_teen给出的全部资料,各种全攻略,开学后又从考过的同学那里拷了一些。

其中各种全功率我大致浏览的内容,着重了解每一份里面有哪些资料。

另外结合我的失败经验、同学的经验、seven_teen的推荐,我准备了一些范文。

再另外我在寒假狂练英文打字,练到33words/min。

刚开学的一周,精读范文(北美范文,主要因为我只有这一本。

),猛看例子集,硬着头皮凑了两篇issue。

对于范文,开始时每天一篇issue一篇argu,打进电脑再背,顺便还练打字,背的时候标出好词好句和好例子。

后来觉得这样太慢,就改成每天两篇issue一篇argu,打进电脑,不背,只进行思路、词句和例子的分析。

同时解决了孙远百宝箱seven_teen整理版和网上常见的“issue例子”“issue事例”,“花语语作文全攻略”里面挖出来的Einstein的生平。

另外,根据新看的范文完善了0610G准备的模版。

(查复习笔记)当我写第一篇issue时,奇迹发生了,居然在脱离任何词典和参考资料的情况下,只用一个小时就凑出来了,虽然只有400字。

要知道,我认识的好多人第一次写都得折腾个近两小时。

我当时就感觉限时有希望了。

至于为何第一篇如此顺利,现在看来是因为前面例子集和范文的潜移默化,加上我在练习过程中难度梯度的合理设置。

难度梯度的设置我在后面会提到。

第二篇,51分钟,字数没什么进展,但我还是高兴坏了。

一周以后,基本不再看例子,范文也只是偶尔挑一两篇看看,不再打进电脑,转而专心写提纲,并且尽量每天练习一篇issue一篇argu。

因为月末考,我直接按高频顺序准备的提纲。

Issue具体说来,前三十几篇分类写,这样比较容易把握每类里面常用的例子,我采用了孙远的十一类分法,从网上搜到一个“各类主题高频总结”,虽然是0609以前的机警,但高频永远是高频,和0701的机警差别并不大,所以直接采用这个总结,分类写了将近四十篇提纲。

后来则对照机警按频率由高到低逐条写。

写提纲时参考了网上的各种提纲大全和同学写的一些提纲,由于我极其幸运地拥有一个极其认真地同学,她的提纲里连每段怎么展开,用什么例子都有,所以我就好办多了:)当然也不能照抄,我会综合各种提纲,添加自己的思考,她的观点和例子常常能激发我的思维。

同时我坚持进行argu的挑错,完全按照频率由高到低进行。

网上有一个非常全面的“242道argu题目的分析”,我主要是看完题目(为节省时间,只看英文的第一句,后面就看中文翻译了),自己想一想,然后看这个分析,有时候能激发我的思维,挑出更多错。

最后我会标明每段各攻击哪些错误,因为很多错大家都能挑出来,就看你能不能在反驳的过程中体现逻辑性。

段落的组织方面推荐“argument就应该这样写”,在我看来里面的观点有些极端,后来也有网友写了很好的反驳文章,不过总有其合理部分可以借鉴,当然最后还是要形成自己的段落安排风格,怎么写着顺畅就怎么写呗。

这段时间内,我的作文时间稳步缩短,而篇幅稳步增长。

其中issue的提高比较稳定,而argu反而时有波动。

所以argu尽早开始练习也很重要,因为你不能保证自己一定能稳步提高。

例子方面,我逐渐认识到找一个万用例子是多么重要,这个例子必须世界闻名,又不能是网上太常见的。

我在写提纲的过程中找到灵感,想到两个和我的专业关系密切的例子——水俣病、黄禹锡,接下来就是收集相关的中英文资料,从其中找出利用点,翻译一些重要的词句,就ok了。

这些例子很可能在考场救你一命哦。

这个工作我是在写提纲进行到差不多十天的时候进行的,因为此时看到资料能很快反映出哪些内容可以利用。

关于何时开始动笔写,多少篇才够。

在我寒假所定的计划中,前面十天只是看范文,写提纲,收集例子,第十一天开始动笔写,连写十天,最后8天根据情况写几篇。

看了三四天范文和例子以后,感觉每天就做这两件事太无聊,就和室友和GG和其他考过的同学聊聊。

他们口径一致地催我赶紧开始动笔写,提纲也要早点开始,我想既然大家都这么说总有道理,就在第五天和第八天各写了一篇issue,第九天写了第一篇argu,第十天开始issue和argu各一篇。

事实证明他们的经验帮了很大忙,刚开始动笔的时候,写完一篇就觉得无比恶心,不想再看第二眼,要过两天才有心情翻出来改改,都是写了两三篇以后开始习惯于第二天就修改。

所以早点动笔可以给自己比较多的时间适应这种写作方式。

从第十天到第二十三天,每天所做的就是改前面的作文,写两篇新的,写5-7篇issue提纲,10-20篇argu提纲,到了后期因为水平稳定了,偶尔会有一天只改不写,最后四天练了两轮,都是用awp随机抽的。

最后也就14篇argu,14篇issue。

可能很多人argu练得比issue少很多,但我因为argu有波动,就一直在练,我GG当时argu练得少(那也是没办法,时间太紧了),上场之后argu很不顺利,所以每个人还是要根据自己的练习情况安排。

还有一个及早动笔的好处是,随着速度的加快和字数的增长,有时候可以中间空出一天不练,做做别的事,比如收集万用例子,多些几篇提纲,或者和同学讨论讨论复习进展。

实际上水平稳定以后,隔一天再练一次也不会水平倒退的,相反,做点别的事,进行一些反思(即使你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反思),反而可能看到水平又有提高呢。

及早动笔,后期的时间安排就不会被动了。

关于难度梯度的设置。

我是个容易被挫折压倒的人,所以我开始练笔时对自己要求不严,然后才渐渐严格起来的,免得自我打击,毕竟考G过程中精神状态很重要。

Issue方面,第一篇,我从看过的范文里挑了一篇最高频,没有给自己设置时间限制;第二篇,写了传说中的最高频51,不过此前这篇没看过范文也没写过提纲,但是在刚刚看完一大堆教育类例子之后写的,仍然没有时间限制;写第三篇的时候已经开始写提纲了,就挑了篇当天写过提纲的里面最高频的,接着几天也这样,同样不限时;随着速度的提高,在连续几天写进45min以后,我开始使用awp的限时练习,同时,渐渐开始写1天前、2天前、3天前写过提纲的题目;到最后两次练习,用awp随机抽题,限时写作;另外,我大概用记事本练了八九篇才开始用awp(主要因为本来不知道awp功能强大,这个原因搞笑吧),开始时限时限题目,最后两次才限时不限题的,但始终都是两篇连着练,中间不给自己任何休息时间(用记事本练的时候都会休息个十几分钟,后来我不给自己休息时间是因为不确定考场到底有没有传说中的1min休息,而且个人认为打argu模版可以不用脑子,也是种很好的休息)。

也就是说,我对难度的限制从限时,限制题目熟悉程度(从看过范文写过提纲的,到随机抽取的),有没有半场休息三方面进行的。

当然练习过程中也注意了题目分类的分布,最终每类的最高频都写了。

Argu的难度梯度设置也差不多,只是不用考虑分类的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