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研究中的概念分析教育学研究中的概念分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作者:石中英摘要:概念分析在教育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从认识和理解教育实践的需要,是构建教育理论体系的需要,也是提高当前我国教育学研究质量的需要。
日常用法分析、定义分析、词源分析、隐喻分析、跨文化分析和条件分析是教育概念分析中主要的六种类型,每一种都有自己特定的内涵、基础和路径。
要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教育学研究中的概念分析,必须注意以下事项,第一,教育学研究中的概念分析既可以作为一项独立的研究,也可以作为一项研究工作的一部分;第二,教育学研究中六种概念分析的类型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综合使用;第三,教育学研究中的概念分析既不可过于简单,也不可过于繁琐;第四,教育学研究中概念分析的目的既是认识论的,也是实践论的,它们涉及到人们对待概念分析的态度、方式和目的。
关键词:教育学研究;概念分析;分析教育哲学概念,既是思想的工具,又是思想的材料,还是思想的结果。
说它是思想的工具,是因为人类的思想根本上离不开概念。
不单是抽象的思维离不开概念,就是具体的、形象的思维抑或是直觉的思维,离开了概念恐怕也会成为一种漫无边际的意识之施,根本辨不清主题、分不清方向。
说它是思想的材料,是因为概念是命题的意义单元,命题是理论的组成部分。
在任何一种研究领域中,概念本身经常成为理解、思考或拷问的对象,是理论研究、实验研究、行动研究、叙事研究等不同研究范式都要着力定义、分析或讨论的对象。
说它是思想的结果,是因为概念的提出、概念内涵的解释与重构,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心理活动,而是一系列思想活动的结晶,体现着思想者的智慧,反映着思想者对某一问题的立场、态度和价值倾向性。
因此,概念分析,既是人类思想过程的一部分,也是理解人类思想过程的一部分,并对建立在概念之上的人类生活方式产生直接的和重要的影响。
概念分析是所有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共同方法之一。
有关概念分析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也因此构成所有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共同方法论领域。
本文主要基于教育学的立场来讨论概念分析的相关问题,希望对于推进我国的教育学研究有所裨益,也希望对于加强其他人文社会科学概念分析的研究有所启发。
念”。
这就是符合论的意义理论。
根据这样一种意义理论,语言哲学家们试图清理西方哲学史上那些诸多没有所指的虚假概念以及由它们所建构起来的虚假命题、虚假理论,从而达到为新的思想时代“扫清地基”的目的。
不过,到了后期,维特根斯坦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这个变化集中反映在《哲学研究》一书中。
在该书中,他认为前期关于意义问题的观点是错误的。
词语的意义跟它所指涉的对象之间没有关系。
“一个词的含义是它在语言中的用法”,[4](p25—26)而不是词语所指向的那个对象或客体所赋予的。
这种主张,不仅与前期的符合论的意义理论有很大出入,而且与西方哲学史由柏拉图所奠定的“共相说”也有很大的不同。
在柏拉图看来,一个词语的意义不在于它所指涉的对象的具体属性,而在于它所概括的某一类对象的共同本质或关键特征。
为了具体地说明这种新的意义理论,维特根斯坦以“游戏”这个概念为例来加以说明。
维特根斯坦分析了各种各样的游戏,比如棋类游戏、智力游戏、运动游戏等等。
他发现,在两个游戏之间可能有某种相似之处,但是,这个相似之处要应用到第三个游戏上的时候,这种相似性就不存在了。
第三个游戏和第一个游戏又可能在别的地方有相似之处,依此类推。
所以,人们很难找出一种游戏作为“游戏”这个概念的确定不移的经验内容,也很难在多种游戏之中概括出一个所谓的“游戏的共相”。
可是,在日常生活中,每一个人都能正确地使用“游戏”这个概念,别人也能从具体的语境中理解概念使用者所说的“游戏”究竟是什么意思,无需依赖于权威学者的专业化的“游戏”定义。
根据这种新的认识,维特根斯坦改变了前期对于日常语言的认识,不再把日常语言中一些词语的多义性看成是日常语言之病,转而认为正是源于不同语境中一个词语的不同用法,才使得人类的语言显得生气勃勃、富于创造精神。
教育概念的日常用法分析是人们理解一个教育概念在日常教育实践中如何被人们所理解的一个基本方法。
从分析的对象来说,是一个教育概念在日常教育实践领域中的各种用法。
这就要求教育研究者花费功夫去收集一个教育概念在日常教育实践领域中的各种使用方式,越多越好,越全越好。
当不同的使用方法都大概收集起来以后,一件重要的工作就是需要对不同的使用方法进行分类,力图对各种具体的使用方法从类型学上有所把握。
在仔细的分类之后,认真分析每一种用法所赋予该概念的内涵,反复地比较该内涵与其他用法所赋予的内涵之间的相似性和区别性,理解维特根斯坦所比喻的不同用法之间的“家族相似”。
到这里,一个概念日常用法的分析似乎就结束了。
但是还差一个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步骤,即找出不同用法所赋予的词语意义之间的关联性,阐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如蕴含关系、条件关系或并列关系等等,从而帮助人们更加清晰和系统地认识一个概念的意义谱系,并把握它的核心意义或关键意义。
这里所说的核心意义或关键意义并非产生于一个概念所指称的某一经验事实,也不是源于它所概括的同类现象的共同本质,而是某一概念在不同语境中的基本用法能够为使用者所理解的时候,其他的用法才能够在交流过程中得以确立,才能够被人们所接纳。
②(二)概念的定义分析概念的定义分析,顾名思义要分析的对象是概念的定义。
教育学的概念,如“教育”、“教学”、“班集体”、“教育评价”、“学业成就”、“教育不平等”等等,如果不是新出现的话,总是有各种各样的定义。
这些定义广泛地在论文或理论的“硬核”被青少年学生识记、理解和复现。
定义的准确性、科学性和确定性在他们看来是不容置疑的。
在定义的面前,中小学生的思想常常处于一种消极的被动状态。
有时候,教师也会帮助学生去分析某一个定义,但是这种分析不是反思性和批判性的,而是为了帮助青少年更好地理解某个定义的构成,以便他们能够更牢固地掌握和理解那个定义。
在高等教育阶段,各种各样定义的“权威性”依然存在,大学生们想要突破定义所形成的思想屏障获得自己独到的理解也并非易事。
在高等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定义许多时候也没有作为一种需要认真对待的思考对象,只是作为理解一个概念或一个理论的入口。
在许多高校的教育学课堂上,教师不深入地分析某一教育概念的定义,学生也不深入地理解该概念的定义。
与此相关,在教育学研究中,教师和研究生们也会出现随意给一个概念下定义以及轻率地对待别人的或历史上的定义的问题,进而影响到整个学术研究的质量。
要对教育学概念的定义进行分析,应该首先理解有关教育办学概念定义的一般特征。
像任何一个其他学科概念的定义一样,教育学科概念的定义具有下列一般特征:第一,定义是一个概念内涵和外延的专门的、逻辑的表述,它既力图回答一个概念是什么,又意图区分一个概念不是什么。
正如福柯所说,当你试图回答“什么是知识”,它们两个是一个问题的两面。
因此,定义过程不仅是一个纯粹认识的过程,也是一个对不同的定义表达态度和立场的知识政治过程。
第二,定义总是某一个定义者的定义,定义不能脱离定义者而单独存在,因此定义本身折射着定义者割舍不去的立场、视角和意图。
关于这一点,读者只要去翻阅教育战线拨乱反正时期(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的教育论文,看看有关教育本质的辩论就可以理解了。
在这场教育本质大辩论中,人们有关教育本质的诸多定义无不清晰地反映出他们的社会立场、思想视角和定义的意图。
再次,定义和重新定义总是相伴而生的,除非一个概念及其定义都是全新的,否则定义本身就意味着重新定义。
而重新定义与原有的一些定义总在一些方面有所差别,这些差别本身可能反映出一个人、一个社会或一个时代对于所定义概念的不同认识。
无论是学习者还是研究者,都不应该仅仅把定义作为识记、掌握和再现的对象,而应该进一步地把定义当作分析、研究和深度理解的对象。
教育学研究中的定义分析是分析、研究和深度理解被定义概念的手段。
教育学研究中的定义分析要求研究者在广泛收集某一概念定义的基础上,把思想的目光聚焦在那些最具有影响力的或自己所要分析的定义上,仔细地、系统地思考下列一组相互关联的问题:这是谁的定义?定义的视角是什么?什么时间下的定义?他/她的定义有何与众不同?各定义项之间有什么关系?他/她为什么如此这般地给某一个教育学概念下定义?定义性陈述中的关键词汇是什么,为什么用这些词汇来定义某一个概念?这个定义的意图是什么,它想将哪一种相似的经验事实或人类行为排斥在概念所指涉的领域之外?如果这种定义是描述性的,它所描述的对象是否都可以包括在其中?有没有反例或无法被描述的同类现象?如果这种定义是规范性的,它将对人类的行为产生哪些约束或引导作用?如果定义是反思性的,它又意图引发读者哪些方面的自我反省?这种定义是有影响力的吗?是具有支配性作用的吗?是具有文化性质或意识形态性质的吗?这些问题指示着教育学概念定义分析的几个重要维度:定义——定义者;定义——已有的定义;定义——意图影响或产生的人类行为等等。
这几个重要维度也构成了定义分析的基本框架,几个维度上需要探询的问题指示了定义分析的可能路径。
通过多维度的定义分析,学习者或研究者对于某个概念的认识和理解不仅得到了扩展,也得到了深化,而且进一步为新的、更好的定义准备了基础。
(三)概念的词源分析(etymological analysis of a concept)概念的词源分析又称概念的语源学分析,既分析一个概念的起源,也包括分析一个概念的流变。
任何一个概念都有其创制的时期和创制的方式,也有其历史上不断流变的过程。
概念的词源分析就是弄清楚一个概念在创制的时候,人们所赋予它的原初意义,弄清楚一个概念原初的意义在长期的历史使用过程中发生变化的过程和变化的方式,如内涵的增加、减少、创生及转变等。
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由于同样一个词在中文语境和其他语境下有着不同的起源和流变过程,因此一般意义上词源分析就其任务来说还包括了同一概念不同语言环境下起源及流变的比较研究。
这种比较研究有助于更好地地理解跨文化翻译过程中概念内涵的变化,与下文淡到的概念的跨文化比较分析非常接近。
对概念进行词源分析的思想功能在于:澄清一个概念在创制时人们所赋予它的含义以及这种含义在历史上的变化过程。
探询一个概念创制时所获得的基本含义具有非常重要的思想价值,决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学习者和研究者的理智好奇心。
这与概念创制的重要意义有关系。
概念作为文化的符号是一个人工的产品,其创制的过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现象。
正如《道德经》中所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概念(“名”)是世界的“母亲”,这是个绝妙的比喻。
正是人们所创制出来的概念使得整个世界以可理解的方式向人类显现,成为属人的世界。